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集合15篇

时间:2023-03-10 00:06:26 收藏本文
教学反思范文集合15篇

教学反思范文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反思范文1

秋天是一个色彩传递的美丽的季节。在孩子眼中,秋天是一个会变的季节。那些色彩缤纷的树叶随风飘舞,给了孩子很多想象和探索的空间。不一样的树叶就会有不一样的造型,有的孩子说黄黄的银杏叶像扇子,有的孩子说红红的枫叶像手掌,有的孩子说绿绿的荷叶像一把大伞??孩子们通过生活经验,能够将不同的树叶想象成物体的某一部分。

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活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赋于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根据幼儿的喜好,我们开展了《树叶变变变》活动。这是一节既能让幼儿感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的美术创作活动,让幼儿自由组合、大胆想象,通过添画、拼贴来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或者是其他有趣的物体,让他们去体验在树叶上做画的乐趣。

一、说目标

本次活动的侧重点是学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用树叶进行美术创造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教学活动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达到这个目标。

二、说准备

《树叶变变变》是让幼儿用各种树叶通过添画、拼贴来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或者是其他有趣的物体。周老师准备了两幅不同的范例,并给每个范例所用到的树叶、图案进行了介绍。她还准备了PPT课件,让幼儿知道树叶除了变成小金鱼、蝴蝶,还能变成什么,引导他们发现可以通过添画、拼贴使树叶变成更多的'东西,开拓思维能力。

三、说过程

因为孩子们收集过来的树叶种类有限,有些孩子就只想到了用现成的树叶随意组合,而忽视了桌上小剪刀的作用。经过老师的提醒,孩子们用剪刀剪出了他们想要表达的造型,不过这也看出了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孩子对于剪树叶还是有点难度的,有的不会剪三角,有的不会剪圆圈,索性沿着树叶的弧度咔嚓一刀,一个半圆形就顺利完成了。因此,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应多加强孩子的基本功练习,为其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说小结

树叶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这就符合了新纲要中所提到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活动要生活化”的精神。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都体验到了利用树叶创作的乐趣,一小部分孩子的作品能够不受范例的影响,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比方说董金珠拼贴了一只大螃蟹,李政铎拼贴了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等等,可以说还是较好的达到了预定的活动目标。不过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出示范例的时候老师没有很仔细的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孩子们在使用胶水的时候用量过多,造成了画面不整洁;还有由于这节课利用的是游戏时间,幼儿在操作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最后没能让他们讲述下自己创作的作品。以后我们老师会在这些方面多多注意的。课后,我们把孩子们的作品都贴在了展板上,放在教室外展示,让幼儿和他们的家长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从整节活动的效果来看,孩子们对这节课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制作过程中显得很开心、很兴奋,创作了一幅又一幅有趣的作品,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范文2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科书关于小数乘法的意义有明确规定: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得出下列四个算式:9。6×515。5×0。78。5×0。95580×0。025然后花了很大气力引导学生去归纳它们的意义9。6×5是表示9。6的5倍是多少或5个9。6的和是多少,15。5×0。7是表示15。5的十分之七是多少……有些学生有些糊涂,我便告诉学生,如果第二个因数比1小,习惯上我们不把它说成倍数,而是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引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然后我又帮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

我的困惑:“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15。5×0。7说成的0。7倍又何妨呢?至少可以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既然“5个3是多少?”可以写成“5×3”了,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为什么还要分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难道15。5×0。7的意义说成0。7的15。5倍是多少不可以吗?

我的想法: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数学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究竟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有关专家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所以,我想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我们不能老是让学生接触封闭的数学(条件唯一,答案唯一)。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数学的探索性与想象力。只有充满着想象的数学,才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教学反思范文3

优点: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的氛围非常的好,对于老师的回应也非常的强烈,说出了很多很好的答案。在孩子们的创编过程中,说得也非常的不错,说到了小水滴、小草、小花。

不足之处:

1.教具的准备: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具的准备是非常的重要的,能让孩子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这个活动中缺少了教具。整个活动就光让孩子们说显得非常的空洞,所以导致大多数的孩子在最后还是没有把这么简单的诗歌学会。

2.没有把握重难点:在这首诗歌里有重点与难点“不管我到什么地方,您总是给我温暖”没有让孩子们正确的领略到太阳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这里就涉及到了课。就像诗歌中“让露珠晶莹”,孩子们对于晶莹这个词,孩子们理解了吗?而显然孩子们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得还是特别的清楚。像这样的词教师应该要拿出来让孩子们理解这个词。

3.环节之间缺少递进关系:整个活动中有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只是让孩子们一遍遍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诗歌中你听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感谢太阳”而缺少层层递进的东西,一个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该要让孩子们学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一遍遍的复述。

4.创编过程:在创 ……此处隐藏4455个字……点展开描写,图文对应。这就是我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方向。这一课是谜语诗。我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爱表现的特点,设疑解疑,引导学生观察我的画,理解诗意,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为教学成功地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前,多媒体不通电,我课前临时发挥,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启迪他们识字的兴趣,既解决了课前空白的尴尬,也为古诗学习生字作了铺垫。

教学时,我和孩子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画—根据古诗作的画。并让学生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山、水、花、鸟的对比,以及体验对比所产生的差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诗句,进而达到理解诗句的目的,突破难点。如:站在远处看生活中的山,模模糊糊,看不清颜色;老师的画上的山青兰葱郁,站在远处看,却有颜色,得出诗句“远看山有色”……是因为山在画上,不是真实的,一句一句剖析诗句,孩子们的探索欲浓烈,最后明白这不仅仅古人智慧的`结晶,还把山水花鸟描写的生动有趣,还是一个谜语。我抓住诗句中的着眼点,把精力放在诗句的品析熏陶上,借助创设情境、情感体验在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美,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范文13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风景如画的春天过后是什么季节啊?(夏天)对,就是美丽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在这里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之所以这样导入,主要是想从孩子的情感入手,为之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喜爱之情做铺垫。

二、多方法识字,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本首诗识字教学采取随文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学习的生字有:阴、晴、柔、露。而里面又涵盖了多种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换偏旁、编顺口溜、借助反义词和组词等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根据以前的积累由学生自己说出来的,孩子的识字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之所以把“惜”作为随文识字,主要是考虑到这个字放在诗句中理解更有利于孩子理解诗句,由生活中的“我们要爱惜书本”等引申到本首诗中的“泉眼爱惜它的细细的水流”,孩子们会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带句,加深理解

在识字环节过后,就是深入学文。本首诗一行诗描写一个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这一环节,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听朗读找出诗中所描写的四种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然后逐个景物地学习诗句。先带孩子看泉眼的图片,了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后在图中找树阴在哪里,然后分别抓住“惜、细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适当的理解之后,孩子们体会到了泉眼对泉水的爱惜,体会到了树阴对美景的喜爱,更体会到了诗人对小池景色的喜爱之情,为之后的背诵全诗做了较好的铺垫。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我设计了让孩子们亲自扮演小蜻蜓,说一说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干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我停在荷叶上休息”,有的说“我在和荷叶说悄悄话”,有的说“我在荷叶上看风景”,还有的说“我在和荷叶做游戏”等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出的答案充满童趣和喜爱,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为背诵奠定了感情基础。

五、适当拓展,加强识字,激发情感

在整节课的最后带孩子们欣赏了盛夏荷花池图片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诵读两个环节。在看到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时,孩子们不禁发出一声声的赞叹,不禁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了孩子一次欣赏美景的机会。

但是纵观整节课,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全诗的朗读形式较单一,应该让形式再多样一些。

2、在理解诗句含义的时候,应该引导孩子发挥想象,通过看图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加深理解,利于背诵。

3、课堂上有一个问题第一讲和第二讲时我是这样问的: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孩子们的回答既准确又快速。在第三讲中,由于我的疏忽,问题变成了这样:诗人描写了那几处景物?孩子们就回答不上来了。看来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尽量的儿童化,提出的问题要精准,使用一年级孩子能够理解的词语进行提问。

教学反思范文14

小数的意义是在三年级下册“元、角、分与小数”及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开始,是数的概念的.又一次扩展。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一认”(直观模型与实际操作,理解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填一填”(提供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图写出图中所表示的小数,数形结合)——“拨一拨”(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数位顺序表及十进制,掌握小数的读写法)这一过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小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三点值得反思:

1、教学中通过精心的设问,充分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数学的王国中,激活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迷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范文15

本节课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几十几的意义,会数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计数单位“个”和“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二十九添上一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时,使学生明确9根添上一根是10根,和原来的几个十合起来就是接着数的数。

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几十几”的数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学习本课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几十几”的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数教室里课桌椅数量时,没有用到十个十个地数,而是从一数到最后(四十二),也没有利用好本班的'优势,每小组正好10人,数完10个数之后应该停一停。这样就能和本课结合,充分结合本课内容。

在复习1根小棒,1捆小棒的过程中,用来略多的时间。在播出的生活中与数有关的场景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感想。这些都有待今后的反复琢磨和改进。

《教学反思范文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