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6 12:05:38 收藏本文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教学反思 篇1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们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对于这样一篇意境深远的文章,学生很难透过文字理解课文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大致分了三步:第一步,课前让学生搜集白杨的资料,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在特点,以便为下文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作铺垫。课堂上通过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第二步,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通过朗读、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虽然此时学生还是不太明白爸爸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也是不要急。至少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由爸爸的神情变化深入体会最后一句话“那时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通过联想:爸爸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体会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物,实际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长,经受磨练,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第三步,回过头来朗读爸爸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从而真正领悟爸爸的话的深刻含义。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现在读这句话,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借此进一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这一堂课教下来,自我感觉还比较流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想大概与我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方法,化难为易有关吧。我还觉得,在教学中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与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白杨》教学反思 篇2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另外,我还利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3、白杨

借物 喻人

外形: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征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小孩子

  《白杨》教学反思 篇3

我在教学《白杨》这课时,首先确立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说的话),感受新疆建设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在教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功夫,首先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小组和全班交流。课前我不仅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还自己查阅资料、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无法查阅资料的同学服务。课堂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白杨的了解。学生很快找到了白杨外在的特点:直、生命力强,我顺势引出“爸爸”的话,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学生慢慢地从中感悟到了白杨树“无私奉献、尽职尽责、坚强执着……”的内在精神,体会数得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在这基础上,提问“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学生就能十分肯定地说“不是的”。学习“他们只知道…几天汽车”时,我又采用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兄妹俩 “不知道”什么。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在沉思什么?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课堂中,如果能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 ……此处隐藏15653个字……通过读自己去感悟,避免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我让学生先读“三个只知道”的句子,讨论悟出“三个不知道”的内容。再由“孩子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回读上文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然后联系“三个不知道”的内容想一想。学生很快明白了爸爸表白的是“自己像白杨树一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这一环节设计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2、以读现悟

果戈里曾经说过:“像样读一篇课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读与悟相辅相成。读得好,则悟得好。悟得好则能读得好。

《白杨》一课“白杨树的特点”这一内容文质兼美,充满感情。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白杨令人敬佩、赞美的内在品质,并把这一情感表现出来,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拓读现悟

这种方法就是将文中概括或抽象的内容,拓展成具体的内容,与有关语句组合成排比句,让学生感悟其思想内涵。

如“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一句体现了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将这里的“哪儿”一词从“大戈壁”拓展到任何一处,尤其是环境恶劣的地方,与句子部分构成一个排比句:

大戈壁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荒山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荒山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内地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内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边疆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边疆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强化朗读,学生对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就有了深刻的感悟,学生再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句时脑中就浮现以上一幅幅画面,自然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赞美之情。

(2)分读现悟

这种方法是将课文里从几个方面集中说明事物某一特性的几个方面分离开来,与有关语句组成排比句,让学生用读来表现对事物的感悟,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句,作者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等四个方面的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来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构成一组排比句。

在风沙面前,它好像一堵城墙,巍然屹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雨雪面前,它似青松,傲然挺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干旱面前,它似骆驼耐干耐,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洪水面前,它似中流砥柱,坚如磐石,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读,学生对白杨树“坚强不屈”的个性有深刻印象,再读时很好地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导”的作用。我们常常困惑如何点拨学生的朗读,读要达到什么要求。有一句话说得好:读要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来。我们要研究导的方法,导的特点,导的规律。其要点是,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这里介绍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指导方法:教师范读法、语言渲染法、形象支撑法、形体指挥法、有意比较法、借词发挥法、竞赛激励法、角色置换法……

二、读与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语感经验的积淀,与读与悟息息相关。凡读书,熟则能悟,悟则能比,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许多作家在谈及成功的秘密时,都感慨得益于少时的多读。因此,我们应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机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熟读成诵是语言积累的一种方法,但如果一味让学生通过长时间多遍数单一的记忆,是既枯燥乏味又短暂无效的。因此,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进行活泼多样的诵读,能提高语言积累的效果。

在教学“白杨树特点”这一精美片断时,我这样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引导自主实践

语文教学的活动观,要求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展。我在课堂上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去请教同学,如何读得更好,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全力以赴,果然收效甚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致盎然,互帮互助,很快读熟读好了这一内容。

2.美读竞赛激励

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更能激发学生的向上。为了推波助澜,我又让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读。老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主动为学生服务,课堂高潮迭起。老师和学生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熟读于心。相信这一竞读会给学生深刻印象。

课堂上语言积累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画面配音,把课文改编成童话等,只要孩子们高兴,我们都可以尝试。

三、读与运用

教育起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是为用,即所谓学以致用。”这就是语文的交际性工具作用。

在《白杨》这篇课文里,学生读懂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如果仅此满足,点到为止,恐怕学生对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还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这样帮助学生在读中运用。

1.与课外结合——读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因文所困,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将“借物喻人”这一知识拓展到课外这一大语境里,让学生通过读《白杨礼赞》来欣赏茅盾笔下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体会一下东北汉子抗日的坚强不屈,领悟“借物喻人”的精妙。相信,通过这一迁移,学生不仅了解了语言,也懂得了语言的表达。,

2.与生活结合——唱唱

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唱唱学生爱听的歌曲《小白杨》,在活泼欢乐的氛围中读懂借白杨来比喻边防战士。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培养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融入生活。

3.与时代结合——议议

时代在前进,语文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紧扣时代步伐,语文教学才会永具魅力和活力。课结束时,我让学生交流西部大开发的信息,谈谈怎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小白杨,这一设计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育人功能。

只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结构主体化,教学过程开放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才能让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才能落实新课标精神: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白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