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初中阶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就是一首现代诗。
本文我设计的导入是问:同学们喜欢诗歌吗?学生基本上都说喜欢。我也请他们背诵了自己比较喜欢的诗歌。基本上背诵的都是古诗。李白的诗被背诵的频率最高。估计问成年人这样的问题,结果应该也是差不多。此设计的目的还是为下一个问题铺垫:你认为诗歌要具备哪些特点。于是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一些对诗歌的一些理性的'认识:押韵,分行,富有感情,语言精练,思维跳跃等等。顺便简单提到古诗和现代诗在形式上的区别。于是,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朗读点评过程中,遇到了一件事。第一部分中,有这么几句:“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关于“哦”的读音问题发生了分歧,有学生读第四声,有学生读第二声。这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情况。我稍微思考之后,决定让他们讨论。我说:到底应该读什么,这是由它的意思决定的,请联系上下文,说出理由。于是,他们各抒己见。赞成读第二声的学生说:“哦”的后面是一个问句,所以它也应该表示疑问。赞成读第四声的学生说:他相信妈妈的话,所以,他后来才那么失望。至于后面的问句,是表示他已经有了爬山看海的想望了。我表示同意读第四声。但也表扬了认为读第二声并能说出理由的学生。并由此告诉学生:看起来,很简单的朗读,其实里面大有学问要研究!
第二部分的朗读,我就学生朗读的情况,提出了,他们缺少重音的处理。对于作者想要借以强调自己思想感情的字词应重读。例如: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此句中“是”就应该重读,它强调了答案“海”,表现了作者的坚定。
总之,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指出学生在朗读时应注意的事项(停顿,重音,快慢,感情等方面的处理),举例说明即可,不一句一句讲解。
朗诵点评环节的总结,要提醒学生:诗歌朗读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感情。而要处理好感情,首先要能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深入理解诗中词句。
在揣摩诗歌词句含义的环节,我首先让学生来试着理解,方法。
1、联系生活。
2、发挥想象和联想。
3、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我”。反对照搬参考书。
参考书有什么“好处”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让我们教死书。总之,让我们畏首畏尾。
虽然说,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但实际上如果不讲解,也只是和尚念经了。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这篇课文看似简单,但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却相当繁琐,尤其是词句理解。面对着差生面比较广的现状,我们该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时间?一篇课文上下来,还是我自己说的比较多。学生的收获能有多少呢?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2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找出“山的那边是海”就是这个作者一生苦苦思索的命题,这一贯穿全诗的主线。对于山的那边是不是海的问题,作者经历了四次情感上的攀登,从最初将信将疑--心存疑虑--肯定--感叹,诗人对命题的思索终于有了内心的肯定答案。四次求索,更是作者对理想和信念的肯定,到诗的最末,诗人感情达到最高昂最强烈。我在黑板上画了四座山,在每座山的山头,都用一个符号代表作者的`情感状态,形象生动地引导孩子体会诗歌感情。
海,其实代表了外面的世界,代表了梦想、理想、未来、或者成功。而山,就是走向成功的路途上的困难、磨难、挫折、失败。
这样,我才终于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思路,孩子们也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想,这是孩子们在自主创生,这是孩子们的课堂。如今,我也看到了七班的孩子真是有主见的,有想法的孩子。虽然他们有点闹,但做起事情来,却很有自己的想法。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3多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现象一则与现代诗歌在文学地位中的整体走弱有关,一则也是由于教师缺乏诗意构想,教学手段单一所致。现代诗歌本身具有寓意丰沛、晓畅明白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巧妙运思,诗化课堂,只有跳出传统的技术解读的窠臼,融教师之真情于其间,方能洞开现代诗歌学习的一片新天。我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一课《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巧借古诗品今诗,将浓郁的语文味植入课堂,使学生兴趣盎然,收获颇多。下面是这堂课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在同学们诵读一边过后,我也深情地诵读起来,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师:山那边是什么呢?
生:海!
师:是啊,白日依山尽,黄河……
生:入海流。
师:海上生明月,天涯……
生:共此时。
师:对,还有本册书中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师:是啊,多么美的大海!多么壮阔的胸襟!多么悠远的遐思啊!……可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为什么呢?
生:──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师: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同学们,此刻请再次告诉我山那边是什么?
生:是山!”
师:不错,黄河远上白云间……
生: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两岸猿声啼不住……
生: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万重山、万仞山横在眼前,挡住了那个美丽、壮阔的大海,你会怎么想?思考一下,写下来。……
【片段二】
在诗的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插入了一段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介绍,继续巧借古诗解读今诗。
师:同学们,老师也有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那就是做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可你们知道要做一名教师需要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通向讲台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记得那时我说话声音小,还特别害羞,不少同学都给我泼凉水,说我上不了讲台,不是那块料。幸亏在最苦闷彷徨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件法宝,是清代郑燮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播放)同学们,你们认真读一读,试试能不能用课文里面的诗句来翻译它。
生1:“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生2:“立根原在破岩中”就是“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生3:“千磨万击 ……此处隐藏10059个字……
提示: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⑶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提示: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⑷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海)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让好诗陪伴大家一起成长!
【教学反思之学会倾听,提高效率】
本课实际上共上了三个课时。在设计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自主质疑、合作解疑、探究学法方面有了初步尝试,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为提高课堂的效率,务必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倾听、对话习惯得想办法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欣赏同学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驳或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反复碰撞,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养学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下次表现会好些。
由于经验问题,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总体感觉较迷惘,总觉不能整体把握现代诗歌教学之网。网中之点,点点连成一个系统的诗歌教学之网的想法只能萦绕于心,求解之法暂无能为力。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4一、在有效活动时间里,这就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句子,而研读后的学生发言,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还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这让每个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而我们老师只起到引路、搭桥、鼓励作用,这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赏识学生,能够生发出有效的课堂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效的课堂参与,赏识是必不可少的`。赏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上从中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学生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从而增强了浓厚的读书兴趣。
三、 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我认为预设与生成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教材,课前我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作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水平的预设。比如在这堂课上最精彩的地方是品析语句,自己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比较成功,也适当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15《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诗。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刚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所以如何教好这篇课文非常重要。它对于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同一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时我非常用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学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画面后很是兴奋。我也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因为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们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等他们明白老师是真的希望他们自己来说,来谈他们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一问,然后自顾自地说下去。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诉自己:要以学生为主;要配合好学生;一定要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当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后,当他们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当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进行不下去了。同学们生怕自己说错了。又无人发言了。凭我的感觉,也该下课了。我只好进行课堂小结,留作业。
上完了这堂课,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学任务了吗?我的学生有收获吗?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知道如果是学校领导来评,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个人看来应该是肯定的。我宁愿多上一课时,也要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学生做我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