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4 00:06:13 收藏本文
《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湖》教学反思1

《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一、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感受景色的美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朗读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

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丰富文化积累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进行语言训练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仙境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生动,有一定意境美。

如: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等等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

学生的答案很恰当,“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西湖》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 ……此处隐藏9954个字……

3)这个是警告标志,它在告诉我们在拿茶杯或喝水的时候要小心烫手或烫嘴。

4)那么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呢?(茶)

5)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聊茶”

2、聊茶

1)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茶?你的爷爷奶奶喝茶吗?

2)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茶叶,你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它是怎样的,从前见过吗?

3、幼儿带着问题赏茶。

活动中,教师建议:“如果你想品尝一下它的`味道,可以拿小杯子品一品。”

4、幼儿集中。

1)说说看刚才你品到的是哪一种茶叶,它长得什么样?。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它是什么味道的?当你喝到嘴里的时候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普尔茶:猜猜看普尔茶产于中国的什么地方?(云南)

云南带哪个省的下面?(四川)

放一段傣族的音乐。你感觉到了什么?(幼儿自由跳一段孔雀舞蹈。)

白茶:一提到白茶,就会让我想到“中国竹海”。(安吉)

安吉白茶有白茶仙子的美称。茶叶长得就像是凤凰的羽毛。颜色像玉石一样。是茶中珍品。

茉莉龙珠:为什么要叫它茉莉龙珠呢?(因为它圆圆的,就像一个龙珠)听听看,这首个你们知道吗?

教师敲木琴,让幼儿唱一唱江南小调《茉莉花》

菊花茶:只要我说一段话,小朋友就会猜出菊花茶的产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有一处古建筑,称得上世界第一,它是什么呢?

5、小结:茶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味道也不尽相同。但是每一种茶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品茶的传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叶、生产茶叶的国家。可以说,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

二、幼儿了解茶文化

1、谁知道茶是怎么来的?(幼儿回答关于茶的传说。)

2、那么茶到底分几种呢?(红茶、绿茶、青茶或乌龙茶、花茶)

3、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4、所以,秋天比较适合品绿茶。让我们一起来泡绿茶,品品它的味道怎么样?

5、教师示范泡茶的用具和要求。

1)茶具:紫砂壶适合泡其它的茶叶。

2)要选用好的矿泉水。

3)先放茶叶、到一点烧开的矿泉水,先让茶叶慢慢地泡开,然后在倒入开水,等一小会。

4)品茶:要双手扶住茶壶,双手端杯。小口抿茶水,让茶香慢慢地进入到我们的身体。

5)在等茶叶的时间里,和幼儿一起讨论一下茶的保健作用。

三、幼儿尝试泡茶。

1、两个人一组,选择好自己想要品尝的茶。

2、注意小心烫手。

3、幼儿泡茶。

4、幼儿间相互品差或者向家长敬茶。

四、整理用具。

活动反思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

《西湖》教学反思13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发挥想象和联想,尽可能透彻地体会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意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鉴赏能力。

二、采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幅优美的画面,引出课题——西湖的绿,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之前,先观看三个景点的录相,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才能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以往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先设计好问题,领着学生赏析。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所以,在教学中,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他们才会努力去探索,去感悟。

正是采用以上教学方式,所以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

值得探讨: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该讲究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呢,还是只侧重某一点,只要学生思考了,说了,或是写了,就算是有所得呢?

《西湖》教学反思14

课文《西湖》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写景散文,描写了西湖的秀美风光。文章语言优美,比喻句较多。从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上来说,这是一个难点,三年级学生很难体会句子深层的含义,因此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从词语入手理解句子,进而从句子中体会西湖的秀美。如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先让学生找一找西湖美在哪里?学生会找出描写山峦颜色的词语,描写群山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进行朗读、讲解、体会。又如第三段中有这样的描述“仿佛仙境一般”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你想象中的.仙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

进行说话训练。这篇课文中比喻句较多,用的比喻词各不相同,有“犹如”“宛如”“仿佛”“像”这四个,让学生读课文例句,明白这些比喻词的用法。第二步仿照例句,用这四个比喻词说一句话。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明白了这些比喻词的用法。就是“仿佛”和“像”这两个词会连在一起用,经过多次训练后,基本能够用对,用好。

这篇课文的句子美,文章勾勒的意境也美。教学中,很大的不足是没有用上多媒体教学,展示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西湖的美景。比如“华灯”比喻成“银蛇”,如果能用图片显示,再配上文字,我相信学生对句子的感悟会更深。

希望一次次的反思能让我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西湖》教学反思15

我对西湖向往以久,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西子湖畔,虽然觉得她没有想象的那么妩媚,但还是挺秀气的。心里依然对她怀有十分的好感。当读到《西湖》这篇课文时,我仿佛又与她见面了,这一次,她可是“浓妆艳抹”,美丽动人了。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上课之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环节:一是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我做相应总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西湖的好奇心。二是我的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课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西湖中,四是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我想,教学效果应该蛮好的吧。

没想到这一课的初读关就不好过,不仅好多生字词,而且句子较长,着重指导对几句长句子的读法,就已经花去不少时间。课文里一些词,如“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精练、抽象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再加上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但难又是难极了。

《《西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