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3 00:06:12 收藏本文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1

《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课后听了大家的研讨以后,我作如下反思:《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针对以上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一份简案如下:

一、复习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下面老师考你看谁能把下面几个音节读的又快又准确:

1.出示小黑板。

zhi chi si yi wu

jia taièrzuo hua

yancun ting

2.谈话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 一去二三里 读题。“一”的正音。

二、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

2.介绍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齐读课题。“一去二三里”重点读“去”和“里”。强调“一”的读音。

3.理解“里”。

三、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让学生边拼,边读,从文中圈出生字。

2.出示生字,教学生字。

yíqùèrsān lǐsì

一去二 三 里四

wǔliǜqībā jiǚ shí

五六 七八 九十

借助拼音识字,重点指导,上声读音,和“四”与“十”平翘舌的讲法。

抽读生字卡片,比较“八——入”,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在教室里找找数字。借助课文插图识字。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读一读,连一连。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2、读儿歌《谜语》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一去二三里》这篇识字课文巧妙地把一至十数的数字镶嵌其中。

学情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难点: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意境.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一) 激趣导入

1、 数数拍手游戏。

2、 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 学习古诗

1、 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 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 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 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 交流感受

7、 课间操

8、 与学习伙伴合作,一位读古诗,一位指图中的内容,轮换合作,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9、 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 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 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 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3) 用攀高峰:认读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还会说一(二、三、四……)什么?

(四) 指导写字

1、 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2、 请小朋友把三个生字在书中描一描,边描变想:这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

3、 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 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一、指导看图 初步感知

……此处隐藏10739个字……师范读,生认真听,特别注意不会读的字

四、学习生字,理解诗文

1、出示12个生字,请学生一边圈画一边试着读一读。

2、出示图片,圈得对不对。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重点指导“三、四”声母都是平舌音,“十”声母是翘舌音,对比读,读准“四”和“十”。

3、单独出示数字生字,认一认,说说你的发现。

4、去掉拼音,出示篮球运动员的图片。看运动员身上的这些数字是什么?认识篮球队员身上的生字,按顺序读,倒着读,学各种声音读。

5、游戏一:学生把两手摊开放在桌子上,出示那个数字,学生赶紧做出该数字的手势。

6、游戏二:看图填数字,把一到十的数字发给学生,老师出示图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学生拿着数字上台,说:“你的朋友这这里。”全班一起读图片下的词组“一头牛”……

五、步步推进,背诵古诗

1、出示图片,把生字宝宝送回到古诗中。大声朗读。

出示带拼音的古诗,指名读,男女生比赛。

2、出示去拼音的古诗,怀着美美的心情读一读。

3、引导背诵:填空背——接下句背——背全诗——指名背。

4、小结。

六、欣赏《对数歌》,拓展提高

【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四

五六七八九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一是通过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学生自由表达的习惯。二是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学得轻松、用得愉悦。三是充分利用课件识字、多种形式记住生字的音、行,通过运用,体会学生字的价值。

2、注意了知识的层次性,由浅入深,教学的展开顺势而为,拓展生成水到渠成。

3、注意了组织教学,教学活动收放自如,因此课堂自始至终和谐有序。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14

在教学古童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

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现在学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大家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

体验《一去二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15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说到了他们衣服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习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的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