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教学片段:
感受一吨的重量。
师:我班大胖子小明体重50千克,请几个同学上来包一下小明。你认为重吗?
生:很重,不重,抱不起。
师:计算一下,20个像小明重的同学共几千克?
生:1000千克。
板书:1吨=1000千克。
师:我们三年级按平均每人28千克计算,你估计一下多少个三年级的同学约一吨?
1、有算出全班总重量再加上几个人的重量来估算的。
2、有按本组平均体重,再除1000,得出人数36人。
3、有的先算出本组的体重得出了36人。
师:大家估算:“像老师这样的大人,几个大人约重1吨?(学生非常机智,教师话音刚落,马上问?)
生:老师,你告诉我们,你的体重有多重?
师:我的体重63千克。
生:计算后答:“16人1吨。”
师:25个像老师这样的人体重共有几千克呢?
生:63×25=1575千克。
师:合几吨几千克?
生:1575千克=1吨575千克。
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教学“吨的认识”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基于课前的反思,我设计了拎一拎、背一背两个体验环节。
环节一:我让学生从家拿来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拎一拎、说一说。弱小的女同学几乎拎不起来,她们直喊太沉了;力气大些的.男生们虽然拎离了地面,但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还红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顺势利导,“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这样,要是100桶这样的色拉油,你估计我们班谁能拎的动?你们知道多重吗?”学生纷纷表示,100桶这样的色拉油1个人不可能拎的动。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板书着: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1000千克就是1吨。
环节二:在学生中找几个25千克重的同学。我让班上一些同学尝试背一背这些25千克的同学,看看谁能背的动,谁背的不止一个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能背动一个25千克的同学,有的能一边背一个,一边抱住一个,大家在笑声和叫声中感受到体验的快乐。再问他们多少个25千克的同学是1000千克,也就是()吨时,学生很快说出答案 ……此处隐藏6044个字……活实际。怎样将“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物。例如:通过“选大力士提水”、“同学互相背一背”的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一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在拓展应用的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吨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很少接触,可能有的同学听过吨这个质量单位,但是具体1吨有多重,他们是不太清楚的。如何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开始我一复习旧知“千克”和“克”的知识,引出新的质量单位“吨”。教学新授的时候,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的事物中选取。我以“算算学生体重”这个小游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以一个体重是25千克的女生为例,要40个这个女生的体重加起来有1000千克重。而又适时的引出1000千克也就是1吨这个本节课的重点,这个时候学生们会感受到1吨是很重的,这个时候再提出自然界中还有那些动物的体重是以吨为单位的,学生会适时发挥想象,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动物。
当然,一节课上下来我也发现了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在课上的时候学生对于一吨的感受还不是很深刻,在做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转换也不是很熟练,在填物体单位的时候,我忘记提醒他们了不仅要看单位,还要看单位前面的数,以至于在做练习的时候应该填千克的好多人填了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提醒他们注意。其次,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是很强,教师应该多举例说明。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以生活中的事例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将课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4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搬一搬大米,亲自感受1袋25千克的大米的重量,再通过想象感受40袋大米的重量,进而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接着让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生根据平均体重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在我备课和多次试教中,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没想到这节课竟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当时有点紧张,我想如果能很好的处理它,很可能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也许这男孩只是预先没听明白老师的问题吧,于是我重新引导一次,没想到还是失败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想我还是能”。好个“固执已见”的一个男孩!为了圆场,我说了一句:“如果有机会,请你试一试”,然后回到了预设的下一个环节:让生互相背一背。我一边机械般地教学,一边为自己的话“如果有机会,请你试试。”而后悔,怎样引导才能改变这男孩的想法呢?我边教边想,还是让他在体验中感悟,自己说服自己吧!刚才错过了搬大米这个教育资源,现在得好好抓住背一背这个教育资源了。于是,我有意让一个学生说说他背的感受(他同桌是班上最重的)然后顺水推舟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改变想法了,1吨的大米我想我还是搬不动,太重了”。在老师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但我明白,我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还是不够的,还有待于不断磨砺、发展。
经过反思,如果再让我上第二次,我想我在第一次引导失败时,我选择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面对,尊重学生的想法,然后及时引导,让他再一次体验。一袋25千克的大米你搬起来了,你真能干!2袋这样的大米就是50千克,(把两袋叠起来)你能搬吗?请上来试试并帮老师把大米从这搬到讲台。我想即使是力气再大也无法能按要求去完成,从而进一步引导他,如果是40袋就是1吨,让你去搬,你能搬得动吗?我想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搬不动。”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背一背”。我想我如果这样处理将会更满意、更完美。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悟、理解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