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别董大》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1 00:06:49 收藏本文
《别董大》教学反思

《别董大》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别董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别董大》教学反思1

开课讲到《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有哪些?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

“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此更可见二人情谊之真切。

《别董大》教学反思2

古诗是我们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瑰宝,儿童时期诵读一些古诗的名篇,对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是有益的。要让小学生学好古诗,一般的讲解是无法品尝诗歌的精华所在。因此教好古诗,关键是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别董大》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首送别诗。在学习《别董大》这节课中,有一部分教学活动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的思想经历了一次蜕变,我的教学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

学完诗意后,同学们看插图用喜欢的朗读方式吟诗。当读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时,发现书中只有青天碧山,没有黄云,没有北风和白雪,便提出了质疑。我心中暗自高兴,这不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大好时机吗!因此我说:“看来书中插图和同学们想象的画面有些不同,你们打算怎么办?”“我们改改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接下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商量怎样重创画面。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想象力,每个小组都把插图中没体现的内容改画出来了。但我并没有就此停止。

在汇报后,我继续质疑:应该画孤雁还是群雁?为什么?图中哪个是高适,哪个是董大?他们在说些什么?学生据理力争,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思维最活跃的秦佳明说应该画孤雁,因为已经雪纷纷了,一定是冬季了,这一定是一只落队的大雁。上课最爱溜号的刘天昊也抢着说,手指向前方的那个人是高适,他在告诉董大,不要发愁,天下哪个人不认识你董大呢,你的朋友遍天下!从不服输的李宛津马上反驳到:我倒认为手指前方的是董大,他在说前路漫漫,哪里还有我的知己呢?……由此,孩子创造的`火花一发而不可收。从那一张张涨红的小脸,一句句脱口而出的话语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批判意识,感受到了课堂中的创造带给我们的喜悦。

记得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有一位学生在描绘他心目中理想的课堂时说:“让课堂活起来,让我们动起来。”我想在课堂改革已经硕果累累的今天,这已不是梦想。我们会加倍努力,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因为有我们的陪伴,他们的心灵的翅膀将得以放飞,他们的童年将充满无限的幸福!

《别董大》教学反思3

一、教学整体模式

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总结全诗,活用诗句。这四环节着眼于学生资料搜集、自主质疑、探究解疑、读中感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

二、导语与结束语的贴切与自然

我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出送别诗。以“也许人们忘记了高适,也许人们忘记了董大,可是人们永远不会忘千古流传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束此次古诗之旅,简炼中导出课题,出色中结束全篇。

三 、以声传情,读出感情

无论是美伦美换的读,还是讲求技巧,事半而功倍的读,都能将学生引领到渴求知识的海湾,一掘诵读的甘泉。文本细读,功在当课、利在千秋、传之久远。在古诗教学当中,重视“读”已达成共识。然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读与赏是不能分开的,要在读中赏,赏后读,以读感悟,以赏提升,读赏双飞。在学习前两句描写送别景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五种不同的景物:黄云、白日、北风、吹雁、和雪。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学生感悟出凄凉、冷静的意境。在感悟中体会的心情,在胡茄十八拍的琴曲中走入情景,真正的感悟到情之所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孕育出作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壮志。然而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要抒发的却是对好友的祝福,而且慷慨激昂,千古传诵、堪称一绝.所以在这后两句,我设计了三次复沓式的朗读,让学生转换角色,劝慰好友,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师引导读:是啊,此去路漫漫,虽吾不能伴你左右,但以你的性情,还会结识更多的朋友。所以 我的朋友 引读-------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师:你身怀绝技,暂时无人欣赏 但只要不沉沦不灰心 振作起来 你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 所以(引读 )

《别董大》教学反思4

《别董大》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境。

这堂课的一个主题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以听歌曲《送别》导入,创设送别的情境;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扩读和打写都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完整。

2、灵活运用资料、挖掘诗意内涵。

为了在教学中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的去感悟诗情,我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课上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使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

3、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换位思考和角色体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4、线索清晰,写作方法贯穿始终。

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这满天的乌云、这呼啸的北风、这寒冷凄清的境地就好像董大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初步感知景物描写在情感 ……此处隐藏928个字……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 走出文本,深化诗情。

古诗词寥寥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你怎能感悟"幽兰露,如啼眼,烟花不堪剪"心境,你怎能懂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这一个个千古传诵的佳句。所以我们古诗词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诗文表面,为了能走进诗人创作的时精神世界,本节课我以一首词引出一组词,教材外的几篇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让学生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

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加上本人的水平有限,本节课还存在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如对于董大当时的心理挖掘还不够深入,需不断探索。

《别董大》教学反思7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我们所学习的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充满了离愁,其间萦绕的是那依依与不舍,这是我们人之常情。毕竟别后难再重逢,今日一别,何时再聚各问天。故而难舍,更何况世事凄茫,今日哪知明日事,故而悲凉为自己、为友人。可本诗不同,虽也描述了离别时的.场面,但却充盈着豪气,“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所有的离愁一扫而光,前路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岂能独愁,明天会更好!把握了这一点我在教学之中,先引领同学们复习以前的所学习的送别诗,感觉分别时的场面与那浓浓的情谊。当大家正处在友人分别的忧伤之中将同学们带入另一境界:“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豪气冲天的送别诗。”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认真读诗反复体会。“为什么作者没有像别的诗人一样愁绪万千呢?”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把教学推上了高潮。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猜测,最后在林金凤介绍的背景资料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董大正值失意之际,作者要鼓舞其努力向前,由

《别董大》教学反思8

在教学本课时,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1、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预习古诗,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学生预习古诗的方法,即查找相同类型的诗,查找诗人简介,查找诗中字、词、诗句的意思,让学生了解学习古诗该从哪里入手。并进行了课外的延伸拓展,通过阅读教师整合的董大、高适的简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两个人,并让学生欣赏董大的《胡笳十八拍》,感受董大的高超琴艺,为董大的因无人赏识的“愁”埋下伏笔;引用《伯牙断弦》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己,为本诗的学习奠定基调。

2、以读为主,读中想景,读中悟情。在读中体会景物的特点,在读中体会董大的愁,在读中体会高适的乐观、自信。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高适与董大的深厚情谊,体会高适对董大的祝福、鼓励。

3、引导学生活用诗句。设计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下对同学说的话,并送给同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是:

1、注重学习古诗方法的指导。我充分地肯定了学生预习古诗的方法,并一直激励学生要用这些方法去学古诗。我相信在学下一首古诗的时候,学生一定会用这些方法去自学的。

2、欣赏董大的《胡笳十八拍》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董大的高超琴艺,及其无人赏识的愁。在悠悠的古琴声中,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交流。

3、引用《伯牙断弦》的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感受中国由来以久的知己文化。

4、创设情境引读。其中感觉特别棒的引读语有:离别在即,本是愁绪满怀,高适却坦然大气,坚定地对董大说——;离别在即,面对落寞失意的董大,本是感同身受,高适却豁达高吟——;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送别即将消逝在茫茫风沙中的董大,动情地说——;让我们代替高适再次祝福才华出众的'董大,坚定地说——。

自己在备课的时候,读到这些句子心中都有一种别样的感动。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

1、在指导古诗学习方法的时候,若能及时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梳理,并以副板书的形式出现,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在引读的部分若能再加上音乐的渲染,学生就能更入情入境地读了,情感也就能得到更好的升华了。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足。在备这一课时,我深深感到自己文化底蕴的不足,要教好一首古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那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

《别董大》教学反思9

上完《别董大》,我认为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朋友”之意,感受朋友之情是比较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整节课紧紧围绕“送别”这一主题展开。

首先,围绕课文主题,创设送别情景。让学生“走进送别诗,感受送别诗”,创设送别的情景,引导学生走进送别的场面,让学生思考董大的忧愁是什么,你怎样开导他?如果你是董大听了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在学诗时引导学生感悟送别时的情谊,处处围绕送别,主题突出,结构较完整。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补充资料,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丰富古诗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体会使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作铺垫。董庭兰是的琴师,能听懂董大琴声的人不多,高适是他难得的知音。知音相别会是怎样的不舍?伯牙断琴别知音,董大和高适呢?将《伯牙断琴》与这首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诗句的内涵,使诗句更加富有生命力,使古诗教学鲜活起来。

《别董大》教学反思10

今日教学《古诗三首》,因《枫桥夜泊》已于学习《积累.运用》时配合《夜书所见》一诗学完,故剩余《别董大》和《暮江吟》未完成。《暮江吟》一诗在突破“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个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之后,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大。不过,《别董大》一诗相对要难一点,此诗前两行为置景,后两行则摹言,为劝慰之语。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本诗是高适漫游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为其二。诗人送别之人为董大,是唐玄宗时著名琴手,曾得宰相房琯的.赏识和宠信。因董大所擅为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唐时也有诗行音乐?),于是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时,可能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的时候,故惺惺相惜。前两行诗描摹了一个“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之凄凉悲苦的环境。既隐喻了董大的失意境遇,也暗示了董大即将分手远行。后两行的劝慰可让体会到作者的豁达与大度,豪壮的气慨一洗前两行的悲苦,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委婉多一分豪壮,不过也暗含着一层意思:起码你比我还好!读起来让人觉得有些酸楚。

问题在于关于对第一、二行诗的理解。前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千里”虚指,指范围大,“黄云”即“黄沙漫天”形成的,“曛”指曛黄,形容太阳西下时天色昏暗。《教学用书》解为: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暗。进而说“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黄云,在此情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意。”凄凉悲苦之意于诗句中流露是显然的,姑且不论。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一、黄昏时客人应想着投宿,而本诗却是离开诗人上路,不合情理。因此,就“曛”是作为表示时间“黄昏”,还是作为用于形容“黄沙满天、遮天蔽日”,白日之时也像是“黄昏”?应该做个选择,以免误导。经过认真思考,笔者认为还是择其二为妥,不知其他老师以为然否?

《《别董大》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