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2-28 12:05:33 收藏本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后分述了作者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立刻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能够之后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之后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这天做到了,不仅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必须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按照预设,我用课前导读来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读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生就按照导读的要求来自读,批注。学生经过十几分钟的读书、思考、讨论,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我想,这么美的文章,要让学生好好读一读多好,一旦让思考景色的特点,就属于理性思考的范畴了,学生不喜欢这样,看来,不能一味地依赖阅读导读引导学生的`学习。

我们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是在朗读中感受天山的美,想象美景,产生向往之情。

如何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呢?我想,《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我想,我的问题可以改为:读了课文,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哪些描写使天山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读出来。结合着读课文,学生也轻松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时训练了朗读。

到最后结课的时候,再总结课文都写了哪些景,都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就能轻松地说出来写了。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天山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学生的假期外出旅游,因此他们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较多,同时课外书也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有意识的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和使用,同时根据内容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摘记,同时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学生进行补充说明。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他们先睹为快,上课伊始,让他们欣赏新疆和天山美丽的风景图片后展开教学。整节课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只是时间来不及,也暴露了我在略读课的教学中还是太保守,放不开。以后要吸取教训。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透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 ……此处隐藏8156个字……此可见,学生不是不会学,而是我平时缺少指导,没有真正授之以渔。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开启自己的智慧,是自己的课堂充满灵性。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何愁不提高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文。作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我上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依照课堂教学规律,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完成略读课文,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

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提议一般只上一课时,可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期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我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我喜欢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能够是一句话,能够是一段话,也能够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我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本事,令我叹为观止。

生1:(活力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教师: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教师:你真会欣赏!教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终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构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当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教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教师,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异常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忙他们纠错。

生1: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教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能够说静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学校,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境去天山的。”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能够说幽静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之后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能够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终总结,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我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