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2-26 00:05:58 收藏本文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学反思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 ……此处隐藏16896个字……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又怎么能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呢?

我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对文本的关节点把握不准。如在描写草原自然美景的第一自然段中,我抓住了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进行草原美景的教学。要学生首先体会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意思,再说说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这样的画面。学生找到了草原的羊群、骏马、大牛、小丘以及草原的天空进行说和读的训练。虽然线索理清了,但是问题却显得十分杂乱,也过碎,某些问题也不够科学。这是没有找准文章的关节点所致。如:抓住境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境界?(引导学生了解境界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引导学生对草原的天空明朗和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画面进行感知和想象)这种境界给人以什么样的体验?(引导学生找到并读出体验)在此之上引导学生读透、读懂文本。

同时我对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够准确。语言训练点的选择既来源于对文本的解读也来源于对学情的分析。在文中如渲染、勾勒、奇丽、清鲜这样的语言准确、优美,对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增添文章的意境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掌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如:为什么叫清鲜不用新鲜?渲染是什么样的?学过国画的同学来说说,演示给我们看一看?因此,我还需要夯实自身解读文本的功底。

另外,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我不够慎重,令人感动和深思的课往往是那种平实,波澜不惊的课,因此在教学中能不使用课件的地方尽量不用。追求教学的平实与真实。

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出,恳请各位老师不啬指正!

《《草原》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