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2-26 00:05:58 收藏本文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草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学反思1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2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一、整体感受,把握叙述顺序。

《草原》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初读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给课文分段,并加上小标题。在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学习了课文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加小标题的方法,如《落花生》、《十里长街送总理》等,再让学生分学习小组,把本课的小标题按顺序列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二、品词品句,体会思想感情。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像,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同样地,作者还通过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等景物,勾画出一副美妙的草原美景。这里,我让学生去找表现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通过读来感悟到作者被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从而产生了“惊叹”“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的感受。读到这里,师生都被这美境打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那美境的形象,体会到作者的神妙之笔,达到与作者感受同步,产生共鸣。

三、情景交融,自由拓展空间。

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此时,我把事先准备的《草原恋》这首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在悦耳抒情的音乐声中轻松下来,闭上眼睛,放飞想像的翅膀,再把想到的在配乐声中向同学们一一深情叙说。这样一来,学生都积极举手,个个都希望在同学面前讲讲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感受。有的同学还准备了自己旅游时的照片,告诉大家在旅游中的'所见所闻……在同学们都沉浸在草原的美丽之中时,我把课后作业展示出来。为了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做作业的兴趣,我布置了三种作业,让学生任选一道题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更加认识到了教学模式需要改革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积极去探索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方式,这才是我们今后要走的正确的道路。

《草原》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蒙古族小牧民们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活泼,是孩子们喜欢的风格,难点地方在一字多音和歌曲中的四度、五度、八度音程较多,很多孩子在聆听了几遍以后,也很难唱准这几个地方,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听,我唱旋律,让孩子们接歌词以及手势的高低来唱准难点句,当然,如果这些环节没有认真听和唱的孩子,即使乐感再好,也很难一节课就能唱准这首歌曲。这首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运用,使歌曲更有弹性,衬词中的“啊哈嗬”使歌曲更加舒展、动力感更强,充分表现了蒙古族小牧民热情、爽朗的性格,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带着这样的情绪去演唱歌曲,会使我们的孩子也能体会到自己的幸福感。

《草原》教学反思3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这是一首带有浓厚草原风格的儿歌,旋律流畅自然,朗朗上口;情绪热烈、欢快;节奏跳跃性强,非常具有舞蹈的律动感,表达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喜悦自豪的心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视、讲、听、演四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看、多听,去感受内蒙古音乐的歌舞一体以及它的美,让学生从感官上去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对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为学习歌曲奠定了基础。

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听”,听节奏,听风格,听特点,接下来再将音乐文化加深到“演”,让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加深了对蒙古音乐的记忆。

在教学时,使学生尽情的用自己甜美的声音、舒畅愉快心情和赞美的情感,去表现牧民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及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我觉得整节课,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唱的好,音色很美,富有情感,通过学生的唱、演,可看出学生完全的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从而也被草原的景美、音乐美、舞美等深深的陶醉。整个课堂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学生的热情也很高,特别是在观看课件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极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但是我感觉有几个方面没有做好:

1、没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优势。准备不够充分,课前曾计划把座位摆放得更加合理,更能适合于本节课的分组表演,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2、在最后一个环节的表演中,没有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积极性,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融入最后的表演中,把自己作为表演者,而不是一个观看者。最后的集体表演时,有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大大影响了最后表演的效果20xx年度二年级《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反思20xx年度二年级《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反思。所以在表演前应该把要求细化,分工更明晰一些。自己没有更好的扮演“引导”的角色。

通过这节课,我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其育人功能,它绝不是简单的唱、跳、奏,它就象是一个工程:先要架好一个合理的框架,然后注重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运用这样或类似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促成更强的学习音乐的能力。

《草原》教学反思4

反思前,我不得不说,读书给了我更多的灵感和启迪,更新了我长久不变的教学思想,让我学会了很多。这 ……此处隐藏12396个字……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全文共767字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

《草原》教学反思15

展示课《草原》在慎重的选课、团结的备课、说课中宣告结束了。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过程之中,备课过程的和谐之美让我收获了几许成长。教学过程的不和谐之音,暴露了许多教育、教学的问题。

何校长和语文组的老师针对我的课堂提出了衷肯、宝贵的意见。他们如同庖丁解牛,精妙的指出了失误的关节点,这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但是,从教一载以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不能克服?始终如一块磐石沉沉地压在我的胸口,让我喘不过气来;又如一团乱麻,让我在午夜梦回之际也不能沉沉入眠。

直到读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她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必将死去,但我们总是把那一天想得极其遥远。我们处于精神活泼、身体轻快的健康状态,死亡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难得想到它。日子延伸到无穷无尽的远景之中,所以,我们总是做些无价值的工作,几乎意识不到我们对于生活懒洋洋的态度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象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的态度可以尖锐的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

是的,我缺乏的正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友善、朝气和渴望的态度。在我的潜意识中,我只是一个新老师,有许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慢慢成长,我对自己很宽容,总是对自己说:这堂课上不好,没关系,有许多的下一节课可供我去弥补,殊不知一句话说得好:学生是经不起实验的!我可以慢慢的成长,而学生却不能,我应竭尽所能给他们以最好的护航。

假如我每天都带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假如我能带着这样的态度来工作:这是我上的最后一堂课。我想一切都会发生改变。我会用微笑、用友善、用朝气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用愉快上扬的调子与学生对话,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发言,对他们的回答给以发自内心的赞美;对他们的羞涩给以最为宽容的鼓励;我会露出大大的微笑,让他们感受到我的阳光;我会用上好公开课的态度来上好每一节课。用最为严谨和负责的态度来处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像科学家那样严谨的比较每一种教学方法间的优劣之处;像艺术家那样精心的书写每一块小黑板,准备每一个教具。那时每一堂课将不再是一个遗憾。师生间的关系也将是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

除此而外,我还缺乏一种解读文本的经验和能力。教师需要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与感悟,因此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教师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又怎么能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呢?

我在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对文本的关节点把握不准。如在描写草原自然美景的第一自然段中,我抓住了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进行草原美景的教学。要学生首先体会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意思,再说说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文中的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这样的画面。学生找到了草原的羊群、骏马、大牛、小丘以及草原的天空进行说和读的训练。虽然线索理清了,但是问题却显得十分杂乱,也过碎,某些问题也不够科学。这是没有找准文章的关节点所致。如:抓住境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境界?(引导学生了解境界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引导学生对草原的天空明朗和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画面进行感知和想象)这种境界给人以什么样的体验?(引导学生找到并读出体验)在此之上引导学生读透、读懂文本。

同时我对文本的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够准确。语言训练点的选择既来源于对文本的解读也来源于对学情的分析。在文中如渲染、勾勒、奇丽、清鲜这样的语言准确、优美,对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增添文章的意境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掌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如:为什么叫清鲜不用新鲜?渲染是什么样的?学过国画的同学来说说,演示给我们看一看?因此,我还需要夯实自身解读文本的功底。

另外,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我不够慎重,令人感动和深思的课往往是那种平实,波澜不惊的课,因此在教学中能不使用课件的地方尽量不用。追求教学的平实与真实。

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出,恳请各位老师不啬指正!

《《草原》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