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位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位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教学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同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由需要进位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类推出相应的整百数加整百数的口算。还适当要求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由于学生有笔算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笔算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引入新课后直接出示例题进行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不到用简便的方法直接口算,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本课的意义。于是我在教学新知前设计了练习在其中渗透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做好铺垫。在设计这些练习时,我希望学生能从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中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学生间的引领,找出不同解决的方法。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取长补短,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在相互补充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在分组交流时,尽量让学生来交流总结,并适时进行引导。
本课练习的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在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后,又设计了一系列的巩固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巩固了口算方法,深入挖掘教材自身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下面的练习中,先通过对比题、小游戏、编口算等进行基本训练,分清进位与不进位两种情况,提高口算正确率,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再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运用数学。
由于设计的内容很充实,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发现、讨论方法用掉了太多的时间,使得最后一个环节未完成的时候下课铃已经响了,所以上课还需更紧凑一些。还有一点是,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不能做到一针进血,在讲解口算方法的时候有点啰嗦,不够简洁。为此,今后要多多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2在教学中,我首先营造春游乘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启发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列出“45+30”,提出问题“怎样计算‘45+30’的得数呢?”学生先自己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怎么摆的。得数是多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为什么要先把3捆和4捆小棒合起来?”接着让学生通过用计数器拨珠计算的方法来验证这道算式的得数是不是75,在学生拨珠的基础上提问“为什么要先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颗珠?”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的操作活动以及师生共同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要算“45+30”都要先把3个十和4个十合起来。然后,在前面这些活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是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来计算“45+30”的,如果不摆小棒,也不拨珠子,那怎么计算“45+30”呢?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学生来汇报。但学生汇报的还是采用竖式的比较多,基本上不能准确说出计算的顺序。看来,这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他们脑海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在肯定学生用竖式计算的前提下,我开始引导学生像书上这样进行口算表达。
但是,我当时并没有刻意去强调一定要学生按照这种方法来计算,也认为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这种思考方法。在引出计算“45+30”时,要先算40加30等于70,再算70加5等于75后,我仅让几位学生说一说,再读一读,并未刻意强调所有人一定要掌握。第二天,让学生再按照这种计算顺序来说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时,多数学生却说不出来。我当时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掌握这种计算方法。而且说实话,自己也觉得直接采用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反而更简单一些。于是,我对教材上的编写产生了怀疑,我觉得,为什么不是直接让学生采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呢?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是更简单吗?教材中要求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样的程序对学生后面学习竖式笔算要先从个位算起,会不会引起负迁移呢?
经过和师傅纪老师的研讨与交流,以及对相关练习的分析,我发现,在很多综合练习中,经常出现这类口算过程的填空,说明这种口算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让学生都掌握,这是进行竖式计算的前提。即在理解这种口算过程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让学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先算几十加几十,再算几十加几,或者先算几加几再算几加几十,这是一种口算过程,这种口算过程是和学生的摆小棒和拨珠子的活动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过程再现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过程。在操作活动和口算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相同数位相加减的道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知道”。
其实,我在课前也粗浅地与学生进行了一些交流与了解。经过初步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算式了,但基本上都是采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的,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因而,他们对于这种类型的计算不难掌握,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但是,当深入追问为什么要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计算时?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在外面上辅导班早就学过了,那儿的老师说应该这样计算。看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非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时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而教材通过直观摆小棒以及借助计数器就能够帮助孩子从直观角度来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此外,数学不仅仅是一门计算的学问,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只会算不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而,研读教参是非常必要,尤其是当我们对教材上的编写意图不明确时更要仔细揣摩、理解,然后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掌握,这对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学习数学只需要依靠学生的记忆力,那就将失去数学学习的本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的学习,自身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一大堆的概念、符号与原理,而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富有趣味性的思考,这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
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3上周我讲了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在教学中我模仿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节课有了之前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之后,孩子在思考计算方法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孩子会迁移用之前的方法,这也是我很开心看到的。学会怎么算之后,我让孩子比较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能迅速 ……此处隐藏4820个字……课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学习亢奋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二、提供交流,经历计算过程。
对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提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本节课,在独立探讨“19×19” 的.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我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算法和用别人算法计算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学生能否实现从旧有认知经验到新的认知图式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安排好迁移这一环节。在独立探究“19×1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如果能先让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是如何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相关经验,课堂中就不会出现一小部分学生在独立探究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了。
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13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自主迁移,建构知识网络;我是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这一设计理念的。
一、情境的作用,算用结合。
解决学校总务处遇到的问题引出了一组除法口算算式,四个问题都用除法解决让学生自然地进行了除法意义的'迁移:四道算式由浅入深,即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进行了回忆,又使学生自主地对口算方法进行迁移: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除法口算,都可以想乘算除,当然,口算算理的理解毕竟是抽象的,为使学生切实掌握,我们巧妙地对“情境”进行了再利用:数学味很浓,生活味兼顾;
二、题组的运用,形成网络。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相关联的题组,分别达到探究口算、估算算理、巩固算法和拓展提升的目的。口算层层深入,估算横向联系,归根结底,都可以转化成表内乘除法计算;课中,好多学生看到题组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是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呀!还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舒心呢?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磨课,有太多欣喜,也总留下些许遗憾。估算教学是否需要在本课如此浓墨重彩,口算方法是否需要化归到乘法口诀,教师的课堂语言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还需要我们继续磨下去。
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14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而要使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对主题图的理解很重要。但是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导致学生的思维狭隘。
在新课前先带着学生复习以前的口算,以此唤起学生的旧知。新授部分在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两个环节节奏较慢,层次也有些零乱,主要是对教材的把握还不是很准,对学生引导性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回答不到位,而我又未能及时、机智地对学生进行再引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对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汇报出多种不同算法,在学生理解每种算法的算理后,在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优化,这样教学层次可能会更清晰,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课标》又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提问要具方向性,教师的引导要具有效性。
在练习的设计上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练习题目设计具有层次性,适合于各层次的学生练习。练习题采用多种形式出现,学生的参与率高,让学生在喜爱的游戏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一下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非常仔细解答,在这环节,不仅达到了设计目的,学生的参与率高,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中的事息息相关。
所以,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钻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可以跳跃的平台,因为学生的思维需要搀扶。
两位数教学反思 篇15通过对本课教学的反思,我有这样几点思考: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感觉本节课的容量较大,其实我们可以分课时进行,让学生充分的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感觉本节课我还没有充分的放手给学生,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契机,而是着急的站出来,给学生的空间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和我们组的老师进行研讨,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1、强化口算。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口算,由此可见,加强口算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落实在平时的每节课中。“磨刀不误砍柴功”,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每天花上3分钟进行几组口算练习是必要的,只要坚持,相信学生的口算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一方面,为学生计算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基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笔算除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算理理解。
3、适当增加关于计算的训练量。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计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