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下人家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乡下人家》通过几幅画面的描绘,生动展示了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给人如诗如画的美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整堂课我都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提炼别人感悟语言的方法。孩子们掌握了“发挥想象”、“进行对比”、“引用诗句”、“联系课外书”等丰富多彩的谈体会的方式。这对学生感悟文本、提升语言水平有着莫大的益处!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收集了几篇有关乡村生活的名家作品,让孩子们在更多的优秀文章中去感受乡村的独特迷人。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课堂上,我引导他们去倾听,去分享朗读高手的技巧,比如“入情入境”等绝妙的方式。另外,我还采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如指名读、比赛读、范读等,以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创新能力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我在课堂上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引导孩子把自己当成课文的主角,去思考会做什么,说什么;再比如,我常让孩子们闭眼倾听,想象画面。这些环节都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本堂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主,老师只是适当地点拨、引导,旨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能力、语言水平、朗读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由于时间有限,个别环节稍显仓促,应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展示的机会。
《乡下人家》是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美文,读后让我久久回味。字斟句酌越品越有味,一种桃园风光般的仙境,滋润着我们这些大乡的儿女!故乡的情悄然涌上心头!
这样一篇风光如画的美文,怎样能使孩子投入这其中呢?我深深地思量,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这书香中品到自然的气息、看到这如画的美景。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言之美
透过语言文字想象“雨后春笋、群鸭戏水、月明人静”的自然质朴、活泼风趣、人间天堂的美!在诵读中让学生感悟农家生活的独道之处。
二、联系生活、感悟想象之美
由农家的鸡群觅食想开去,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味城市生活不及田园生活的和谐美。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这种品读中,我和孩子们也确实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多给孩子品读的机会、想的机会、说的机会,学生收获的则是智慧、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启迪。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2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下面,我来谈谈教学体会。
★学习目标自我解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学习本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基于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读通课文,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这一重点确立的依据是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在组内的重要地位。文章的语言看似也很平淡,那如何从陌生的景物中、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本课的难点。
为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时,我以读代讲,通过“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致辞时内化语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教学设计的思路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读一读喜欢的段落,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想一想生活在其中的乐趣。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阅读不仅仅是人文性教育,更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的教学目标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等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朗读的训练,写法的引导,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
★教学手段
根据课文任务量,我用两节课完成教学。第一节课的任务是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初步感受田园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第二节课的任务是继续品读课文,进一步感悟写法。第一节课的安排与意图是这样的:
1.看图导入,进入美好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马上进入美的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自悟,感受生活的美。布置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在脑海中再现美的情境。
3.品读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全班交流学习感受,并通过做小主人邀请客人这一方式,内化语言。
4.读读写写,积累语言。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他们的朗读中,我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学定教。作业上进行分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要求,介绍乡下人家的一处场景。
★教后感受
1、总体氛围创设的比较好,学生通过看图、读文、想象再朗读的过程,已经能够入情入境地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产生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2、知识点的教学比较扎实。能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读了课文,看了图片,其实学生是有很多感受想表达的,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几次打断了学生。而写解说词这个环节,其实还是放在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更恰当一些。放在第一课时,可能太匆忙了,学生很难写出比较深的感受,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比较有限。
以上就是我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一些体会。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3《乡下人家》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通过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我感觉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收获与大家共享:
……此处隐藏12997个字……间去引领孩子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那么在以后就会省时高效了。这正是,“不授之渔授以鱼,越想省事越费事;不如初始授以渔,基础打牢轻松习”。4、另外,老师的语言精确性也很重要,比如我在问“再看看,还有哪幅画是独特的?”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有的画面不独特的感觉。如果换成“其他几幅画,你看看哪里是独特的?”虽然差别不大,但是产生歧义的概率就少了。
5、还有,这也是跟高主任学到的方法,在课堂上老师要敢于追问,不要怕有矛盾,不要怕沉默,沉默的过程恰恰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老师的提示所用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但是沉默过后,学生迸发出的将是成功的快乐。这比老师给他讲解千百倍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总之,以前没跟高主任学习的时候,还觉得自己老不错的,现在学习了一点点,却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感觉自己以前真像一只在井里看着巴掌大的天空,却还沾沾自喜的青蛙,现在爬到井沿才看到天空的广阔。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于既是老师的学生,又是学生的老师的我,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3《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通过描绘一个个独特、迷人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教学时,我用“独特、迷人”来统领全文教学,首先布置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能较快融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去.他们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通过指名汇报读句子——品词语——有感情读等多层次、有目的的读,.如:对“探”字的理解、点拨,纺织娘唱歌等等,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悟。
在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后,我又布置学生“在电脑上描绘出心中那独特、迷人的乡村风景。画完后用文字描述出来,再发到班级学习论坛中和同学们交流分享。”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的风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4《乡下人家》 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通过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我感觉以下几个方面有些收获与大家共享:
一、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场景,喜欢读的同学就练习有感情的读,喜欢背诵积累的就练习背诵。汇报交流时,不仅读给大家听,还要说出就喜欢的理由,说后又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每个人都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题气氛异常活跃。
二、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求,既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处处讲,处处读,这就要有选择的读和讲。对于较难理解的,对于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都要重点来学习,来读。如: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探”字的理解,对鸡的描写,纺织娘唱歌等等,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不仅要充分的'读中感悟,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多层次的读和指导,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每读一边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 初读 ” :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细读”。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文章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精读”。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读出味道。
“自由读”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总之,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也感受到学生语言的贫乏,好词佳句积累欠缺,今后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督促其多读书,多积累好词佳句。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15《乡下人家》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它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反思自己《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亮点:
一、抓住主线,提纲挈领。
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这一条主线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上串下挂,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
二、在“读”中感知、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赏读悟情——品读想象——朗读再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几个拟人句、作比较的句子,深入展开教学,使学生不仅能自己入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竹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让学生体会“探”字的妙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让学生想象鸡和乐融融的情景等等。
2、精心选择了部分非常贴合课文内容、富有美感的图片制作成课件,造成视觉冲击,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如:青红的瓜,春笋,鸡鸭觅食,各种鲜花等。
3、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指名读,自读品味等,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由浅入深层次性的朗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不足之处:
1、除了重点段落以外,其他段落的朗读训练效果不是很理想,没有在朗读中渗透朗读技巧。比如在教学“乡下人家在天高地阔的环境里吃饭”这段时,可以问学生:“你认为这样的环境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去读会更好一些。
2、某些环节学生参与度不足,问题设计应更有梯度,教学语言应更生动浅显,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分分秒秒有事可做。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今后还需且行且思,争取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