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00:06:54 收藏本文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教学反思 篇1

用了三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理解了《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用古筝曲磁带和挂图,作为激发学生,创设情境的手段了。学生都喜欢读古诗,脑子里也记了不少古诗。当我问记得哪些古诗,愿意诵读给大家听吗?学生非常踊跃,课内外的古诗朗读了不少。但是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征,我必须涉及到诗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迹,使学生感悟诗意?我费尽了心思,范读,看图,激发各种形式的读……可是快到下课,除了查了课外书的学生,其余学生几乎不会开口,我只有将诗意逐句讲给他们听,不一会,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唉!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两节课使学生理解了诗意,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后,我决定加上第三课时,这节课我重点在两首诗的比较。相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那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在学生了解诗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着力加强了朗读对比,请两个学生,请一个读出高兴的语气,一个读出忧愁的语气来分读这两首古诗。

读后点评,说说哪读得好。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朗读的技巧,喜的情绪要读得“节奏快点,声音向上点”。忧愁的情绪,要读得“节奏慢点,声音低沉。”学生最后再读这两首诗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古诗教学反思 篇2

一、悟情

课文所选两首诗明白如话,但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自悟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冠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只能够体会到的,等等。

三、读背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古代诗歌语言,体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语言积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古诗教学反思 篇3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古诗教学反思 篇4

站上讲台这几年,最害怕的就是古诗。因为古诗看似简单,要讲出韵味,讲得出彩还是挺难的。每一次讲古诗时,都特别想突破“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这一模式,想把古诗讲出特色,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但是每一次都会尴尬万分,草草收场。

五年级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按照课时计划本应该用两个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带领学生学习方法,第二首古诗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学。这本是极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自己的学生自己清楚,除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外,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抄诗意,背情感。所以,每一次讲古诗,我都觉得无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用了三个课时。

反思一:文体知识和作者简介,应由学生自己读,教师不能替读。

在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时,我总是以单元导读作为开篇,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所以,导入环节,我开篇点题,直接引出第一首古诗《从军行》。《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我从诗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从军行”,了解边塞诗。课上,我犯了一个错误。“从军行”和“边塞诗”的介绍,自己看着课件读给了学生听。读的过程中,我便意识到这个问题,又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加深印象。像这样介绍类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来读,而不是自己读给学生。因为在信息接收中,听的效果远不及自己边看边读。

反思二:古诗朗读,要进行针对性指导。

因为同学们已经背会了古诗,所以自由读环节我让学生按照划分的节奏来读,但是依然有同学读得随心所欲。这时,我应该指名读,在读中指导,在读中纠正随意之气。但是,课堂上我却习惯性地采用了齐读。所以这一环节效果很不好,根本没有为同学们营造氛围,没有把同学们代入情境。课后,我提醒自己在读的环节还是应该多让个人读,在理解完诗意后再读古诗时,学生齐读完,也可再指名读,这样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易于读出情感,体会古诗美感。

反思三:理解诗意,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参与感。

在理解诗意时,我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说说古诗的意思。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一下子就会把语言组织得很流利,但是中等程度的同学似乎不敢于尝试,所以每一次讲古诗都会很有挫败感。而这一环节,当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就可以降低部分同学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想把自己准备的一股脑儿地推出,似乎不把课件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就白白准备了课件似的`。所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课堂上更多的是带着学生一词一句解读,这样的学习聊无趣味,课堂也缺乏了生气。这也是导致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一大原因。所以,古诗教学,还是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交流,教师指导即可。

反思四:少解说,在反复诵读中体悟情感。

古诗字数寥寥,在这言简意赅的诗文中蕴含着作者充沛的情感。在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意之后,反复诵读中就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自己总是怕学生体会不到,便会不停地解说、引导,这样反而阻挡了学生的自主体会,让情感流露显得磕磕绊绊。

反思五:拓展朗读很有必要

体会情感后,拓展朗读可以更加深 ……此处隐藏4932个字……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强调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整理复习中掌握了一种高年级语文课的复习方法--三重复习法。即:重积累――积累好词佳句;重朗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重拓展――注重学生情感知识的获取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主题,并在积累、诵读、实践中掌握复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古诗教学反思 篇10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教学反思 篇11

古诗词年代久远,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想理解诗句,除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外,还有进行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诗句。

下面总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总结一些教学经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三、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感受诗情讲求自然,同一首诗,由于每人的阅读经历不同,理解就会不同。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诗都有明显的主题,根据通过阅读相关的古诗,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古诗词页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学生受知识储备的影响,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古诗教学反思 篇12

“这次才俊课堂,我想上一节古诗词课。”“什么课都可以,只要把课备好了。”师傅仍用她一贯淡淡的微笑回应我。可对于我来讲,选择在一次公开课的课堂讲古诗词是勇气,也是一份挑战。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学生如何学有所获,老师又该教到怎样的一个层次,并不容易把握。

确定了课题,便着手准备。第一版教学设计,我备的是《古诗二首》的第一首诗《牧童》,按照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开展教学。随后将教学设计发给师傅,师傅提出:“仅仅提出这三个步骤,看似板块清晰,实则学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是悟诗情,所学方法下次也不能学以致用。古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读好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上,因而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一板块。”于是有了第二版教学设计,检测预习包括交流诗人资料,小组互检读诗文,指导铺、蓑等读音,指导书写生字。接着回顾了解古诗大意的方法,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然后教授品关键字,想象画面的方法,品悟诗境,美读诗文,背诵诗文,改编诗文。第二版的设计明显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发生。试讲两个班级以后,发现这一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预习检测占用时间过长,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其二:理解古诗大意板块,教师指导太少,当学生脱离工具书,就不能将大意说条理,明白。看似简单的四句诗,真正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难度。于是便有了第三版教学设计,调整预习检测环节,通过两道测试题检测字音与字形,重点指导铺的读音与蓑的写法。理解古诗大意环节,先人小组进行讨论,指名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相机追问,如:你觉得这片原野上的草长的'怎么样?原野的面积大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从而根据回答指导六七里、铺等字的含义。当学生真正清楚的了解古诗的大意,下一板块的巧品一字,入诗境才水到渠成。

三改教学设计,直至周五上这节课前依然担心改编诗文环节时间不充足。纵观这节课,所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教学板块较为清晰,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每节课都存在问题与遗憾。首先,在理解古诗大意时,问学生从哪里感知到原野面积之大,青草生长之茂盛?除却六七里,铺字之外,横也能体现出原野面积的辽阔,且理解古诗大意时,横字并不好解释。可课堂上一直担心时间不够充足,在学生说出铺字与六七里以后,便慌于进行下一句的交流,忽略了这一课堂生成。再者,板块时间安排上,思索在解诗意板块可以再多一些时间,改编诗文环节其实可以改成三人小组讲,发挥想象,丰富细节。这样每一环节都可以砸的更扎实。课后我随即检测了学生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80%能独立写出古诗的大意,背写古诗正确率也较高。但仍然存在十几个孩子,对古诗的前两句理解不够透彻。这也反映出,在理解古诗大意环节,应提问更多的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理解古诗大意上,在此之前我是惧怕的,惧怕陷入教师剥丝抽茧般的品读赏析。这节课过后,我亦有了新的思考。如同汪秀梅老师在《怎样让阅读教学更有效》一书中提到的:“大家都在讨论,古诗词教学要不要精讲?我认为关键看讲什么,如何讲。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不能进行理性分析、解读,但教师引导学生借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境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因为害怕自己讲的太多,而减少对学生的指导,实则也是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你要学会追问。”师傅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我耳旁,这句话的背后实则是老师本身对文本的透彻解读,是放手学生去学,但心中有数。把方法教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入情境,此时的诵读才是与诗人的对话,才不至于读百遍而不见其义。或者这就是古诗词教学的度。

我仍不满意自己在课堂上的临场反映,不满意自己在课堂上不够松弛,自如。我又知道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幸好呀,喜欢这样的公开课,又受折磨于这样的公开课。你为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为它茶不想饭不思,而它也不吝啬,终将滋养你平日的课堂。

《古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