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2-20 12:05:12 收藏本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5篇)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惊弓之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

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先问学生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读懂了吗?喜欢吗?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成语故事的内容和含义。然后我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接着我告诉学生这幅画也包含一个成语故事,大家想知道吗?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看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课题说明白。这样大家都充满渴望的去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课题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惊弓之鸟就是受到惊吓的鸟。然后我问这里的鸟之谁?学生马上说是大雁。

接着我让学生再和伙伴一起分角色去读课文,看文中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不仅知道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还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在学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后,我问学生,更羸真的为什么会这样自信呢?然后再引导学生读第九节,这样学生就能够边读边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只大雁因为受过一次箭伤还没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所以只要它一听见弓箭的响声,就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伤口一裂开就掉下来了。其实它不是箭射下来的,而是被吓下来的。

学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有无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就说,自己以前被狗咬过,所以只要一看见狗就感到很害怕,还有的说怕蛇,有的说怕马蜂等等。学生会用这个成语了,在让他们自己归纳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现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学生在充分读书以后,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弄明白。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2

要上好一篇课文,首先要备好课,在备课之前,我始终无法找到一条合适的主线,让学生沿着一条清晰的线路深入文本。直到教案最后成型,这点仍旧没有得到突破。

在设计整体方案是,我采用变序教学,先通过学生想象,进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研究更羸说的话,从他的话中,我们找出下一部的线索。再通过更羸说的话,引入第五自然段,看看更羸是怎样把大雁射下来的。接着直接提出魏王的话,体会魏王语气的变化的同时,事情也在继续发展之中。最后,再说,更羸射下大雁的原因。感觉条理还比较清晰,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比如说,我在处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没有特别深入地去深入研究,因为觉得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早已心知肚明,所以不想把语文课上成了研究课,不想纠结在对一个简单问题的讨论,而是设计了用“因为……所以……”说话的方式来进行思维的训练,如果学生能够用“因为,所以”说清楚,那么就说明他们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是太好,没有把这个训练做得更加深入。假如多次的,多层的训练,应该会效果更好些。

在理解两个“直”的意思时,我是引导学生用工具书,选择合适的意思,并会选择意思造句。在这里,虽然注意学生的双基训练。如果再加一个步骤,让学生把意思带到课文中去,试着读一读,这样,学生也能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关于板书设计,当时是考虑到因为“想到的”先出现在文本里,所以,没有太过仔细地研究,现在想来,如果把“看到的,听到的”部分放在前面,把“想到的”放在后面,就更能体现出思维的顺序。

在整体设计中的“读”,主要是想通过学习朗读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情。如:“假如你是魏王,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读。”学生很自然就体会到了,也读出了味道。学习朗读的功夫,不仅仅在读,还要会听,会评。会听,就是要听得仔细认真,了解别人的优缺点,以给自己一个学习或者改正的.方向。会评,就是懂得如何读书才是正确的,同时可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我将重点句子的提出来,专门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利用时间充分学习。这样,通过对“魏王的话”进行朗读指导之后,学生们可以从中体会到,更羸射下大雁这件事情,从不可思议到有理有据的过程。

“看电视长大的孩子,是缺乏想象力的。”因此,我坚持从文字本身出发,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让学生把文字在头脑中变为鲜活的画面。我认为应该少用课件,如果可以尽量不用课件,让它在必须的时候发挥作用。出示文本的幻灯片可以少用,与其让学生对着幻灯片读,不如让学生捧起书本读,读出书香味道。出示风景等需要想象的画面可以少用,与其端给孩子一盘菜,不如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菜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在孩子们充分想象之后,再出示,让学生加深影响。

以上是课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及对不足的反思。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3

一、开门见山,初解题意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生读题) 10《惊弓之鸟》,这是一个成语故事

二、检查自学情况,理解重点词语。

1、师:通过预习,生字词都认识了吗?(出示词语)好,先自己读读。

更羸 拉弦 嘣 悲惨 愈合 信不过 裂开 孤单失群

2、指名读,①师:等等,“羸”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相象?出示:赢

仔细比较一下,发现两者的区别了吗?(显示:羊、贝)(好极了)还有什么区别?(读音不一样,我们一起来读读。)

②师:是呀,一不小心,我们就会把这个字看成“赢”字,仔细比较一下,发现两者的区别了吗?

(“嘣”是后鼻音,你读得很好,我们也来一起读读。)

3、请个小组开火车读,随机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愈合”什么意思?(生答:伤好了!)这里有一个词是它的反义词,就是——(裂开)

“孤单失群”(“失”下加点)“失”是什么意思?我们不妨来查查字典,看看字典里“失”有几种解释,为了省时间,我把字典里的几种解释抄下来了,大家看看。(出示解释)自己读读,想想这里的“失”应取哪种解释?(找不着)那整个词就是——孤零零的,找不着大家了。

失:①丢掉; ②找不着; ③没有达到目的; ④违背; ⑤错误。

3、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

4、师:这篇课文中有一个词,大家很容易把它读错,读什么?(出示:大王)是呀,古时候对一国之君或强盗头子都称呼“dài wáng”。来,一起读。

5、师:课文中的“大王”就是——?(出示:魏王)

6、师:“魏王”是魏国的国王,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啦!(出示:魏国)来,读读这三个词。

三、质疑问难,朗读感悟。

师: ……此处隐藏13002个字……对教师教学技能以及素质的严格考验,所以我会努力慢慢将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解决,培养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素质!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3

都说要给学生半桶水,老师必须至少得有一桶水。牢记着这句话,对《惊弓之鸟》这篇讲述古时候的故事的课文,我不敢大意。因为对历史一向不感兴趣,所以为上好课事先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更羸的情况,也了解了故事背景。前面很顺利,从熟悉的成语说起,引出课题,引出更羸。读课文,请生介绍对更羸的了解。很自然地引到课文第一段:“更羸是古时候有名的射箭能手。”学生纷纷举手发表意见:“我从射箭能手这个词知道了更羸射箭本领高。”“我从有名知道很多人都知道更羸射箭本领高。”“我从古时候这个词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这时候,朱袁丁同学心急地叫出来:“我知道,是发生在三国时期。”我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他兴奋地说:“我看过《上下五千年》,知道三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魏国。”我首先表扬了他丰富的课外知识,然后告诉学生故事是发生在比三国还要更早的战国时期。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正在我为自己提前作好这方面的准备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任洋洋同学发问了:“老师,战国离现在多少年了啊?”我一愣,脑子飞转,战国在公元前400多年到公元前221年,于是我说:“战国是在公元前400多年到200多年,现在已经是公元20xx年了,所以至少有2200多年了。”“啊!”同学们惊叹。我正准备讲下去,小洪又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老师,更羸射下惊弓之鸟这件事到现在有几年了呀?”我一下愕然,我真不知道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哪一年,也没想到学生居然会问得这么细。其他学生也好奇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多么想知道,尽管他们听过可能马上就会忘掉,但是至少他们会觉得老师很厉害,可惜的是,他们的老师并不能令他们满意,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们:“说实话,他真把老师给问住了,老师也没查到过发生这件事的具体年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找找看,知道了就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不好?”“好……”学生有气无力地应着,刚才的兴奋劲全跑光了,显然我的表现让他们很失望。几个善解人意的女同学替我说话了:“也许没有一本书上会写到具体日子,不然老师也不会找不到了。”大家这才打起精神继续上课…… 课上完了,大家也没再提起这件事,显然这些天真的孩子已经忘记这个问题了。但是我却为学生和自己留下的遗憾而耿耿于怀。一个老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见识,这样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彰显独特的教学魅力,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深深惭愧中!......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4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并且有幸得到罗彩萌老师的评课,收获颇丰。

首先从备课谈起——备课要充分,但备课也要备到点子上。对于教师而言,从教材内容、作者情况乃至写作背景等各方面来熟悉教材是必须的,然而往往因为驾驭过多的资料,也让我常常考虑过多、上课追求面面俱到。这样下来就造成了顾此失彼的后果,整节课下来,《惊弓之鸟》的教学目标不明显,我本想借着这堂课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明白更羸作为射箭能手比他人更胜一筹的因素在于他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而实现正确推理。然而整节课上下来,才发现自己最大的误区是作为第一课时,这么来上的确不适合。一边是尽可能的让学生熟悉教材,一边是熟悉教材后才能做的拓展提升,我太急于求成了,乃至没有预设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课文。备课不等于上课,我至今尚未把握好上课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一要领,抓大放小、提纲挈领的功夫在我今后的备课中还要不断加强。

在教学设计环节,我本打算设计一个以“通缉人物令”引出更羸的人物介绍并进而引导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以及通过“动物法庭”学生在书本上找出根据为更羸辩护惊弓之鸟并非死于更羸的弓箭,而是在于受惊吓等形式来串接课文,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想是好的,但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我只做到大体框架的勾勒,而没有细化如何操作以及明确每一个环节要实现什么目标。因为自己的不以为意,让我在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而学生也无法跟上我的.“跳跃性思维”。这一点我要作深刻的反思,上课像拳击赛一样,我们不能肆意挥洒,而要拳拳命中。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渗透语文味儿的设计,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语言文字训练。罗老师提到我们新教师一个通病就是喜好抛开文本去进行说教。的确,回想自己读大学满脑子只是理论教育的时候,我向往的做语文老师的境界是教有思想的语文,把教语文这一中等难度的重复劳动锤炼成哲学,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母语教育习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及习得人文素养。现在看看,这算什么目标呢?这只能作为一个远大理想,它听起来很大气实则冠冕堂皇。尤其现在针对教小学生的目标,更是显得假大空。对孩子的母语教育就是要稳打稳扎,落实字、词、句、篇,把“语文”这一书面语言及日常用语训练好,让学生养成积累、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就今天的《惊弓之鸟》而言,与其把说实现理解更羸推理的过程、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不如直接设定目标为让学生学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得实在;语言文字训练就应该具体到对“直往上飞”“直掉下来”中的两个“直”的理解,对“能手”的理解,引读,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言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细化,如此,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我们往往把教学目标定的太遥不可及了,以至于让语文变得不实在。今天我的教学虽然在教材上有所处理,也尝试用新颖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为内容而服务。

今天的课堂让我暴露了很多问题,问题虽多,但是还好有各位老师的不吝指正。因为年轻,所以不怕挑战;因为有着各位前辈的指点,相信我会走得更好。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5

前几天,我在班级讲了《惊弓之鸟》的第一课时,《惊弓之鸟》是《战国策。楚策》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魏王与更羸一起打猎的时候,更羸发现一只受过箭伤的雁,断定它一听到弓声就会落地。果然,这只雁应声而落地。后来用这个故事比喻那些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惶恐不安的'人。

这个故事在我们大人的眼中是通俗易懂,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些词语和句子还是比较生涩,如果故事情节理解不透,那么更谈不上总结升华寓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结合自己的教研主题“导入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策略的探究”。在上课伊始,让学生看《惊弓之鸟》的flash动画,并让他们看完动画后说个成语。这样孩子们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动画片上。简短的动画情节把学生的注意力全带进这个故事中。课题由此引入,这样既是一个好的导入,也是让学生有利于理解课文的一种好方法。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整节课学生都在积极乐学的氛围中学习着,教学效果也很不错,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本义“被弓箭吓怕的鸟”

当然,我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是我在识字上花费的力气有些大些,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了,不用像一、二年级孩子那样以识字为主,教师要多放手,应该做好向中、高年段的过渡。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课文分析上会更好一些。如果再抓住魏王和更羸的对话,加入分角色朗读就会更好了。

一节课的成败并不能代表什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紧扣自己的教研主题去研究、去探索,让自己的教学中有独特的风格。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