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篇1在学校组织的一人一课的活动中,我选择了《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生活贫困却不放弃写作,在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的指点时却遭到冷嘲热讽,出版诗集只卖出两本的重重打击下,依然不放弃,而是理智地思考,从诗歌转向写小说,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脱颖而出的故事,赞美了三姐妹不屈不饶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讲完后,我总觉得有很多想法值得写下来,以便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
反思之一:研读文本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我认真反复地读课文,教参,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上网查阅有关文本的.分析,直至自认为对文本的重点、难点都理解了。
反思之二:研究本班学生的特点。因为是刚接的新班,对学生的了解我差不多从第一堂课开始就留心。哪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哪些学生理解能力强,哪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以及哪些学生存在什么问题,我都一一记在心中,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正确引导。
反思之三:虽然对文本已经认真研读,但后来在教学中还是发现了漏洞。如:“小草”和“大树”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课题,第二是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中提到,第三次是结尾部分,备课时我认为“小草”就是指“成功之前的夏洛蒂三姐妹”,而“大树”就是指“成功之后的夏洛蒂三姐妹”,但是,在教学中我联系上下文发现,其实三次所指并不相同。骚塞的信中所言是指“女人”和“男人”,只在第三处才是喻指三姐妹。
反思之四:老师的语言要精炼,教学要富有激情。老师在教学中犹如演员,角色的把握非常重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用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并做到随机应变,是一名好老师必备的教学品质。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篇2课文介绍了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逆境成才的故事,记述了夏洛蒂不甘命运的摆布,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迹。
在教学时,我先从课题《小草和大树》入手,自然界中的“小草”、“大树”,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有什么样的特征?学生不难说出:小草矮小,不被人注意,不起眼;而大树则高大、挺拔,惹人注目,往往被人们用作栋梁,受到人们的保护。课文所写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样快速切入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了解夏洛蒂的命运。认识夏洛蒂在人生的逆境中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坚持不懈地“浇灌”,由一棵命运悲苦的“小草”成为一棵“大树”的艰辛历程,理解文题大意。在交流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并概括板出夏洛蒂所经受的苦难: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立志写作、遭遇打击;反思权衡、开拓新路;孜孜不倦、敲开圣门。
然后我设计以下环节来进行:
一、质疑:
是小草还是大树?理解含义后,再提出“她们是小草还是大树”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能养成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并且由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草”到“大树”所受挫折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人物内心。
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夏洛蒂的内心的期待,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罗伯特骚塞的回信对她的打击的程度是非常深的。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分布有了了解之后,师质疑引导: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总要经历很多挫折与磨难,三姐妹从文学界的“小草”变成“大树”,她们经历了那些挫折与磨难?边读课文边化出相应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对于骚塞的回信这部分内容,首先我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骚塞这封信的真正含义。理解信中骚塞所说话时的那种傲慢与训诫。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指导学生读出信中的那种傲慢而又冷冰冰的口吻。
最后,在学生能够有感情的读出这段文字之后,我再创设情境:夏洛蒂满怀信心的将信寄了出去,没有想到却收到这样一封回信。此时,夏洛蒂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对待这封信呢?让学生就此问题畅谈,在此基础上学习下文,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词语、句子,体会她们三姐妹的坚定的决心。随后的教学,我将重点放在课文的第六小节,也就是夏洛蒂三姐妹如何写作的内容上,引导学生抓文中的词语体会夏洛蒂姐妹为了写小说付出了很多努力。让学生边读文字边想画面,了解三姐妹的刻苦与争分夺秒,理解成功来之不易!
一堂好课的结尾,对学生所学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起着升华作用,犹如一曲美妙的乐章结束时,让人感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收到课已尽,趣无穷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感受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生命旅程后,心情澎湃、生命激昂。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篇3在教学《小草和大树》一文时,有学生问:老师,我觉得文章题目也可以取:“仙人掌花”。我请他谈谈理由。
学生说:“文章第一自然段有写到:她的生命艰辛而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是本文的中心句,仙人掌花和夏洛蒂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
1、仙人掌是生活在逆境中,夏洛蒂.勃朗特也是生活在逆境中;
2、仙人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夏洛蒂.勃朗特在逆境中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不甘命运驱使、与命运和世俗的偏见抗争。她坚持不懈、勇敢顽强地追求理想的性格与仙人掌品质很像;
3、这么美的仙人掌花开放在气候恶劣的沙漠中;夏洛蒂.勃朗特也战胜了种种逆境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取得了成功;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于不疑处生疑,方是进矣。”学生有疑点,有问题,正是他有思考的重要标志。
不料,在他的质疑带动下,又有同学提出:“以前我们也学过好多介绍人物事迹的文章,大多数是直接用人物的名字作题目,比如《郑成功》、《诺贝尔》、《海伦.凯勒》、《少年王冕》等。这篇课文就使用《夏洛蒂.勃朗特》不是一样可以吗?”
我很高兴,先是表扬了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再把两位同学提出的题目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又鼓励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去思考:为什么作者是以《小草和大树》为题?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交流理解。
学生交流过程中分别得出:
1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3次:课题,骚塞的回信中,文末。
课题: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小草也具有这样茁壮成长、不屈不挠的品质。
回信:夏洛蒂在写作道路上遭受了罗伯特.骚塞冰冷的打击。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言下之意,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语中充斥着骚塞对妇女的 ……此处隐藏4426个字……>3、她在一阵锥心的羞惭和痛苦中昂起头来,把这封浸透冷酷和偏见的信钉到床头,让它随时刺激、鞭打自己的灵魂。
4、经过慎重的反思、权衡,夏洛蒂劝妹妹们把创作的着眼点转到小说上来。
5、她们的路走对了!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她们硬是用心血和汗水把“小草”浇灌成“大树”。
学生听写时是专心致志的,听写完毕,我立即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本,修改有错的地方。学生完成修改任务后,我顺势问了一句:“文中那么多的语句,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五句话让大家听写了?”学生立即饶有兴致地揣测老师的心思。少顷,学生就开始回答。有的学生说这些句子概括了夏洛蒂三姐妹奋斗的一生;有的说这些句子反映了她们很坚强;有的说这些句子和老师黑板上的板书相对应,荷,这孩子的观察力够厉害的。我进一步提示孩子可以就其中的某一句来说说缘由。这下,学生显得轻松了一些,举手的同学也多了起来。有同学说,我从第三句看出夏洛蒂很有头脑,有思想。我插嘴道,这就是聪明,是啊,一条路行不通的时候,应该考虑选择别的道路,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生的成功之路不止一条,另外也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些都告诉我们,成功的路有许多条,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接下来还有学生说出比喻句的好处,尽管不完美,但对学生解决课后的第三题还是很有启发的。后来,有位同学结合第三句话说出了夏洛蒂的“不屈不挠”。哈哈!终于让我等来了,我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赞颂夏洛蒂三姐妹呢?“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矢志不渝、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顽强不屈、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这些精彩的成语从学生口中一个一个蹦出。我安排这一项拓展练习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积累一些成语的同时,对夏洛蒂三姐妹的可贵精神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手中的粉笔刚离开黑板,下课的音乐声就响了。我毫不犹豫地宣布下课。其实,下面还有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朗读课文,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二是让学生谈谈收获,或质疑问难。我这样做,也是希望大家都能不拖堂,要知道:没有解决的问题还有机会解决,拖堂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纵观这节课,学生“动”得很多,有听,有读,有写,有思,有说,还有辩论。而我的言语很少,除了学习开头第一节时有强拉硬扯的痕迹,其他地方基本都是让学生自主、自由发挥,我只是适时地插上几句话,起到一个点拨和深化的作用。
这节课简单实在,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篇10教学一开始在学生初读课题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小草”、“大树”。然质疑: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讲述了大自然中的“小草和大树”呢?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述的内容。那么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分别又指什么呢?由于课文中的小草和大树有着深刻的含义,初读文章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只有逐步向文本行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课时我并没有过早地进行点拨指导。在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对比阅读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课题,一次在骚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骚塞的回信”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骚塞回信的'冷酷其实就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文学是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即使从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小草和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学生说:“小草”是夏洛蒂,“大树”指的是“骚塞”。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领悟出回信中的“小草”也指的妇女能从事的事业,“大树”也指的妇女不能从事的事业,小草不能变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大树就是大树,板书:不可能。随即我再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怎么理解?学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妇女不可能从事文学事业的传统观念和陈腐偏见,取得了巨大成功,她们用自己的努力使‘小草’变成了‘大树’”。 板书:可能。那这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学生有些为难。我笑着说:“孩子们,等我们学完课文,你定会豁然开朗的!”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向文本的纵深行进。体会夏洛蒂姐妹面对不幸时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在这学习的基础上,再来解决文末那句话里的“小草”和“大树”有指什么呢?可谓是水到渠成了。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篇11小草怎样变成大树
——
《小草和大树》主要讲了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教学之前,我就作了认真研读,觉得这篇课文很多地方都值得引导学生品读理解,小草和大树有着深刻的含义,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有文本的内涵,更有做人的道理。
教学中,我始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小草”和“大树”的内涵,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树”共出现了3次:课题、骚塞的回信中、文末。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形成的鲜明对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发人深思。文中将“小草”和“大树”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将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将成功后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树”,体现了夏洛蒂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付出的艰辛努力,让学生明白在自然界中,小草虽然不能变成大树,但在文学界里,夏洛蒂姐妹却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用流畅来表示,不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悟到的应该是丰富的。
最后,我布置了拓展题,供学生想象和思考:
1、你想用哪些名言警句来概括夏洛蒂三姐妹的成功?
2、这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示?
3、三姐妹成名后,假如在一次宴会上遇到了骚塞先生,此时,她们会说些什么呢?
多元作业,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了运用,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能也得到了提高。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篇12通过三个学生都熟悉的大人物以及两个更为熟悉的“小人物”同学,迅速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巧妙地暗含着题目中的“小草”和“大树”,一下子切入了文本,形成了阅读期待。我在想,如果我来设计,也许会从王宝强、曹文轩、莫言这三个更具“草根气息”的大作家入手,出示他们的近照,链接他们的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青涩照、引人忍俊不禁的小名,也许更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尤其对于借班上课这样特定的.情境。
那个名片,如果给学生几十秒时间让其提炼信息,也许会更好,在学生的头脑中凸显一个“大”字,从而和下文的“逆境”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冲突。
小草和大树教学反思 篇13(一)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在学生观察比较香樟树和狗尾草的特点后,我让学生明确维恩图的操作方法:先把大树和小草的特点分别写在各自的框里,然后对照两边的特点,把共有的特点写入交*的位置,再把两边共有的特点划掉。让学生第一次就牢固掌握这一种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
(二)我对本课的实施过程进行了变动,课一开始在引出狗尾草之后,我先带领孩子们去校园里寻找并小心的`采集狗尾草,然后在教室里展开小组观察交流,完成对狗尾草各部分特点的了解,最后,讨论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结束本课。课刚结束,听到有几个学生在交流:科学课真有味道!心里感到非常的欣慰!做一个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一直是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