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的教学反思1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 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 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 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 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 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 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因为备课时我发现学生已学了杜牧两 首诗了),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回答学过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和对诗人杜牧的了解这 个地方。)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 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 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春的教学反思2对于故事性不强的散文,如何在上课之初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设计上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散文重在传情,在导入方式上不妨走煽情路线,渲染一种情景氛围。在《春》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制作了长达三分钟的电子幻灯片。幻灯片制作精美,动画完全自动并配以能够体现春天特点的背景音乐,很好的渲染了情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导入环节是很能够吸引学生并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具有画面感的。
值得注意的时,通过多媒体渲染情境进行导入,音频的渲染作用是很大的。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作为一篇素以文字优美著称的散文名作,学习《春》时,应当将课堂上的主要环节集中在通过反复朗读品读作者优美的语言。然而,对于预备班学生来说,通过反复朗读是否能够自然而然就悟出语言之美呢?即使感受到了语言之美,学生们又能否分析出之所以美的原因从而能够对这样的方法加以掌握并在需要之时予以运用呢?恐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甚至于至关重要决定成败的。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第一步是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一个章节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即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如:第六段写的是春雨,是静谧的春雨。静谧是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读出来的,因此老师没有必要带着同学品读词句进而归纳出“静谧”一词。
品味语言的第二步是给予学生朗读的目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春雨的静谧的。这使学生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不至于茫然无措,而是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去阅读。这样的课堂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者的表现手法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品读语言的第三步是重组形成新的整体。又如《春》的第六小节,第一步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获得对春雨“静谧”的一个初步印象,这个影响是感性的,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在第二步中,学生们从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全笼着一层薄烟”“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慢慢走着”等等,学习到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种静谧的氛围,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老师的归纳,学生能够掌握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获得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文章的艺术之美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审美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当学生回到整个小节的高度来审视春雨的“静谧”,同为“静谧”一词,却已然从抽象的词语上升到了具体的画面和优美语句,实现了理解层次上的提高。
因此,品读语言是一个把整体感知具体化,进而又在一个更高层次上重新整合的过程。看似在拆解重组前后是同一个概念,但在拆解到与重组的过程中,将一个抽象平面的概念注入了语文之美的生动内涵,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春的教学反思3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应该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上,由于教师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以仍然很难摆脱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束缚,学生的需要被忽略。我认识到,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才是素质教育的唯一出路。因此,本课教学中,本人将教师摆在引导的地位上,而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重视师生间的充分合作,引导学生协作质疑;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所有学习结论都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而非教师的强迫性奉送。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此处隐藏8406个字……每一段的开头,写下这篇散文,效果还可以,少部分学生写的很优美,水平很高,可以把我们课上想象到的全落到了书面上,可是还有少部分孩子语言很少,几乎就是把诗歌变换了几个词语又抄写了一遍,参差不齐。3、我的感情很投入,情绪比较高涨,学生的情绪也被感染了,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回答问题踊跃,教师的情绪感染、引导非常关键。
春的教学反思12我上《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逐段讲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让学生在课文的诵读中,体会春天的美景。这一次再教《春》这篇课文,我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使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放飞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任何一堂课的导入都很重要,这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率。在《春》这堂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的心灵,我采用了生活感悟导入法。让学生说说当春天来临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我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我心中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也很有感染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活,更多的体现了新课标的“主动、自觉”学习,并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七年级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阅读力比较薄弱,缺乏深刻的体会。为此,在整体感知中我配合了视频朗读,让优美的音乐、流动的文字、清晰的画面(“春风杨柳、春花灿烂、春雨润物、春草绿茵、春暖人勤”等)来提升对课文的感知,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了作品的语言美,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
二、反复阅读文本,让学生与作品对话。
一篇优美的散文,总是很讲究词藻的,细细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美。《春》这堂课上,我注重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视频朗读,有学生齐读,整体把握课文;有细读,深入作者情感;有精读,品尝作品的语言之美味。只有在阅读中注入全部的生命情感,融入全部的人格和心灵,主动地参与并进入文章的情感领域和艺术世界,才会发现作家正向我们走来,和我们倾心交谈。
阅读的重点是鉴赏,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阅读是善于在文章中跨越文字界线的,发现作者的心理奥秘,领略作品的艺术境界。在《春》这篇课文教学中我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讨论以下四个问题:(1)、我最喜欢的是哪一幅画,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在这幅画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春天的气息?(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这一春天气息?(4)、给这幅画取一个名字,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地、有创意地去和作者对话,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打破墨守成规的框架式教学,让学生思想之花在课堂上绽放。
三、向课外拓展,引领学生温故。
一篇课文读完常常不是阅读的结果,而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这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之后,又让学生说出关于描写春的古诗句,小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将新知与旧知进行了紧密的相连。
总之,这节课按照预设,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不论你是教了多少年的教师,也不论你对某篇课文讲了多少次,每每过后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正所谓“学海无涯”“山外青山”!前进的道路漫长而悠远,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反思与总结,才能使自己前进的步子迈的更稳健,走的更潇洒。
春的教学反思13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将观察、朗读、想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中,也收获到了不少惊喜。
惊喜一:晶莹透亮在备课的时候,我猜想学生可能想像不出梅花晶莹透亮的样子,所以我在上课时就问学生:“晶莹透亮”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个挺容易,他们说出了很多:小露珠、珍珠、钻石、漂亮的玻璃花瓶……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梅花的样子。有几个学生眼睛一亮,马上举起手来,告诉我:昨天晚上,下了一场春雨,梅花的花瓣上就有许多小露珠,现在阳光照在上面,梅花就变得晶莹透亮了。我预设的答案是梅花上有露水,没想到他想到了春雨。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其他学生也马上恍然大悟,我想,这一幅雨后梅花图一定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惊喜二:人流如潮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到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涌动”、“人流”这两个词语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画,孩子们一眼就能看到很多人。这时候,我再引导他们联想,在什么时候,你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孩子们马上就想到了过年时大街上热热闹闹的样子,一个孩子还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逛街买年货,大街上都是人,妈妈说,大街上真是人流如潮啊!我真感谢这位妈妈,“人流如潮”这个词语不就是我要给予学生的吗?
惊喜三:欢乐的海洋最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也在这人流中,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梅花山,会怎么做,怎么说。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像,一位学生说:“这里好美呀!我要拍张照片给我的好朋友看。”一位学生说:“我太高兴了,我要在梅花山下唱歌跳舞。”还有一位学生说:“我会背《早梅》这首诗。”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了这欢乐的海洋里,尽情地享受着欢乐。
春的教学反思14《春到梅花山》又是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根据教学要求,我是这样来上的。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年龄特点,我在和孩子们学习理解“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这句时,我就让每个同桌之间的小朋友做做“挨”的动作,并和一学生演示给他们看,学生有了肢体表演,参与到了活动中,使学生很好地从亲身实践中理解了“挨”的意思,再来读读词语,学生的朗读充分表现了出来。
接着,我又适时地问道,梅花树枝上满是盛开的梅花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们想象说一下,学生们展开联想,畅所欲言,然后出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学生体会到了梅花的多。
在教学中,我也不忘让学生边读边思,没有问繁琐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的空间,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春的教学反思15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 “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