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8 04:22:21 收藏本文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老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语文教学应在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在这节课中,我着重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关注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老师的住宅吗?

生: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欢欣鼓舞)好!

师: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个人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生: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生: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当然是老师的好!

师: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师:通过比较,你们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大纲》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由于本课情景创设较好,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住宅”入手,从他们自己选择住宅都有一定的标准继而为文中蟋蟀选择住宅也有标准埋下伏笔,同时,同学们在了解蟋蟀住宅特点时,能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2

这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而蟋蟀,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昆虫,学校操场的草地上可以经常看见,也应该是每位学生喜闻乐‘道’的,因而,我选择了这一课参加学校的公开课比武。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做了大量的准备。首先我再次熟悉课文和教参,翻阅以前多次上这课的记录,回忆学生昔日的表现,还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努力寻找新的突破点进行创新教学。在重难点确定好之后,我给这一课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我主要是教学生字,读通课文,了解作者;第二课时抓住课文内容,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既能轻松学到知识,又能学到作者的观察方法。可怎么突破重难点呢?我考虑必须要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而要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直观的课文教学录像和课件应是首选。于是,我又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搜索,“皇天不负有心人”,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个生动清晰的全文动画教学录像。接下来,我开始认真的设计第二课时教案:开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摈弃了以前带实物上课的教法,选择以出示蟋蟀叫的录像开头,然后质疑课题,辐射全文,自然过渡到课文的教学重点上。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两个重点,我把前面在网上找到的全文动画教学录像分割成了两部分,即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建宅过程,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看完录像后,让学生再次进行文本阅读,进一步寻找答案,在交流时,我并不满足学生找到的答案,而更注重他们读后的感悟,设计了“从这里你能体会到……读出了什么,你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这样的既紧密联系文本,又启发学生思维的话语,努力突破重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除了精心设计启发式教学语言外,还设计了模仿蟋蟀,在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体验和角色转换,广告创意的环节,同时还自己制作了一些课件,如:为了让学生理解“伟大的工程”一词,我在网上搜索了长城、鸟巢、颐和园、天坛、人民大会堂等建筑物的的图片制作了直观精美的幻灯片,这样的一些教学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进入文本,入情入境,在快乐体验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课的最后,除了简短的总结外,我还设计了一个跟着熟悉的音乐齐唱《蟋蟀和蝉之歌》的收尾,目的是照应开头,整体归纳,进一步突出重难点,激发学生对蟋蟀喜爱和敬佩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蟋蟀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3

《蟋蟀的住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里的一篇文章,课文介绍了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以及它们住宅的奇妙构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色是学习的重点。

【实例】

师:请同窗们和老师一齐写课题:蟋蟀的住宅。(剖析“蟋蟀”的写法,能够用“加一加”的方法:“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带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写完后读一读。

师:你们见过蟋蟀吗?

生:我养过蟋蟀!蟋蟀就是蛐蛐,它叫起来很好听。

生:我在姥姥家还抓过蛐蛐呢!

师:看来蟋蟀我们不陌生,它还是我们的朋友呢。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是 ……此处隐藏9619个字……虑得很周到,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同意他的观点吗?

同学们议论纷纷:

生:老师,我觉得他说的有点对,庄稼对农民伯伯来说太重要了。

生:我觉得他太片面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蟋蟀是害虫,但是它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呀。

这时,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生:老师,我认为刚才那个同学说得很对,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些缺点就说这个人不好。就像张文宇一样,虽然他平时很调皮,但是他在学习上特爱动脑筋,爱思考问题,这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这个道理。

还要我说什么哪,同学们一个个精彩的回答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蟋蟀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老师只是遵循备考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驳,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去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才得出一个个精彩的回答: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学习别人的优点

《蟋蟀的住宅》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5

每一篇文章中都渗透着浓厚的情感,甚至每一个字中都代表着作者不同的感受,代表着它深刻的用意。不论在什么样的文章,最容易理解的或者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文字中所透出的情感。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把重点放在了“悟情”上,而对于作者用何种方法表达出来的这种情感经常被忽略。下面就以《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为例,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

一、字里行间总是情

《蟋蟀的住宅》是法国著名昆虫家法布尔写的一片观察笔记。文中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课文一开始就写到“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开头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它的住宅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等等。通过和其它昆虫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蟋蟀和其它昆虫的不同:它要慎重的选择住址,并且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要自己一点一点的挖掘。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到底是为了什么,它又是怎样的不肯的?这无疑成了课上同学们讨论的焦点。而这一点也正是蟋蟀的个性所在。课文在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的特点时写到:“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作者把蟋蟀的叫声说成弹琴,让我们感受到这座住宅不仅仅是安全舒适,而且还有休闲娱乐之功能。当四周都已经静悄悄时,蟋蟀就弹起琴唱起歌,来享受它的美丽生活。这也证说明了作者对于蟋蟀极其喜爱的感情。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文字中,作者通过“扒、搬、踏、推、铺”这几个字,及其蟋蟀不断修正的过程,渗透出了作者对于蟋蟀的敬佩之情,一只小小的蟋蟀,不但不肯随遇而安,而且还这样努力、不辞辛苦的建造自己的住宅,真是让人心生敬佩。从初秋到深冬,蟋蟀一直在这样不停的建造和修整,也更加的说明了小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因此,作者不禁发出感叹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作者对于它的特殊感情。从文中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就喜欢捉蟋蟀,去喂养它们,而就是因为这份喜欢,才有了研究蟋蟀的这种行为。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到处都能发现作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蟋蟀的喜爱与敬佩之情。当学生自己带着对蟋蟀的浓厚兴趣来学习课文时,也就很容易的掌握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如何建造这项伟大的工程了。

二、情到深处看表达

于永正曾经说过:“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成了“课文”,它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而是形式意义。学生学习它,不但要了解写的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文字这个载体本身就是学习的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拿过一篇文章来之后不但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知道作者如何把这写内容写出来的。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中,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将蟋蟀的洞穴说成“住宅”明显是将蟋蟀当作人来写,文中像这样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唱歌”“弹琴”“专家”等等,都通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明了作者对于蟋蟀的喜爱之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蟋蟀和它们不同,它不肯随遇而安。”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通过与其它昆虫进行比较,准确的运用“慎重”“一点一点挖掘”等词语来说明。在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时,不但恰当的使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而且这些拟人化的动作,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加深理解。

而在课堂上对于这些表达上的知识点,极少涉及到,只是重视学生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进行的不断地努力引导,学生只体会到了文字表面上所蕴含的情感,并未深入的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这些内容。当学生稍体会到一些住宅的特点时,就蜻蜓点水一样,继续着自己的 “教案之旅”,并未考虑到学生对于语言表达上的感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之外,还要去寻觅遣词造句的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文字表达的重要性。

三、读写结合自成文

在体会文章感情的基础上,去深入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内容的,即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在学习目标上不能只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应该重视能力目标。比如,在《蟋蟀的住宅》中的住宅特点中,我们就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文中将蟋蟀住宅的特点描写的详细具体,但是需要用个别词语概括的说出来,就需要一种训练和引导,可以先抓住一句话进行举例说明如何概括其特点,然后放手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思考,进而概括出其他特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概括提炼文章的内容。另外,在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作者描写的极为具体,我们仿佛能看到蟋蟀那忙碌的身影,而这些都源于作者准确地运用了名词和动词。而作者为什么能够写的如此的生动、具体呢?主要原因在于作者长期细致地观察,而这种观察也正是我们现在学生习作中所缺少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观察一件事物,不知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往往只抓住了一项内容,语言枯燥乏味。因此,在进行本次教学之后就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把一件事物(事情)写详细,就要耐心地、细致地去观察,这样才会有所发现。学以致用,“学”就是为了“用”服务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将文中学到的观察方法及其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写一篇观察笔记,就会有不俗的表现。

作为语文学科,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想不是短短的文字当中所包含的感情,而是作者如何用这样生动的文字将浓浓的感情包含到其中的。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是作者在文中所用的表达方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