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堂教学反思1《春联》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内容以及特点.在课文的精读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突现三方面的特点:
一 重视学生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应该围绕他们而开展.在导入课文后,我就放手让学生们自由地朗读全文,让他们自主地学习课文,分析课文时也以学生的思路为线索,机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对春联内容的理解,也以他们的自读自悟为主.
二重视教法,由扶到放。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在分析春联内容的时候,我选择两条春联重点品读,着重分析,另外的两条则由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再以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交流.实践表明,学生能很好地自主学习,他们也品尝到了自主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 以文为本,以读促析。语文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文章,但在教学时仍要围绕课本而进行,领略文中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对学生进行程度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对仗""声律美"这些内容较为烦琐,那么就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以读促析,以读促悟。
课堂教学反思2《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荷花池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触景生情,不但写出了荷花的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语言文字的美。我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强烈读书的欲望。其次,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并请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白荷花的句子,写写自己喜欢的原因或体会。我发现有部分学生能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有的学生说:“我从碧绿的大圆盘中体会到荷叶之美。”有的说:“我从挨挨挤挤上体会到荷叶之多。”接着我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在学生交流不同姿态的白荷花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进行多元解读,通过把“冒”字换字,来体会白荷花的可爱之处。然后我又让学生用喜爱的方式读读,使学生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一幅美的画面。
最后,采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方式,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有滋有味。遗憾的是学生读书的时间花费的稍长些,来不及让学生当堂背诵,只好把背诵课文的时间放在了下堂课上。
课堂教学反思3一、借助教学多媒体——激情。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儿童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教学多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莫高窟》这一经典历史文化艺术,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尤其是南方的孩子。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讴歌的敦煌艺术和世界文化历史,降低教学难度,景老师在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通过一组图片了解敦煌,感知“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教师设问:“为什么说敦煌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介绍了莫高窟有些什么?”这样教师的一点一拨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
由于学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文中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一目了然,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就不言而喻。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调控,由此成为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二、在语文课中做数学题。
看起来这有悖于教学常理,有违于教学的常规逻辑。但这一案例的教学结果却显示,这两道简单的算式犹如两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炬,让整个语文课堂都变得生动起来:
老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特点?
学生: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
老师:你从哪儿觉得莫高窟的壁画宏伟?
学生:我从“莫高窟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话中觉得壁画宏伟,因为她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老师:(赞赏地点头)你读课文读得真仔细!
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算式题。
学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有同学嘀咕:语文课上怎么做数学题?)
老师:请大家听好题目:我们的教室大约3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想了一会儿,七嘴八舌地说)150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不非常正确,是150多个教室那么大!
学生:哇!
(这时,学生的情绪普遍激动起来)
老师:再听好:我们的教学楼底层共有6个教室,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占地大约有几幢教学楼那么多?
学生:(有沉思的,有拿出纸笔计算的,有用手指在台上比划的,不一会儿,都说出了答案)
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占地面积那么大。
学生:(情不自禁地)好大啊!
老师:哦,现在想说什么?
学生: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
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能造出这样宏伟的壁画,真是了不起!
学生:我真想亲自到莫高窟去看一看!
老师:谁来把这句话读一下,要让人听出宏伟。
学生:(纷纷举手,一名学生站起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老师:一齐来读!
(师与生大声地朗读)
这是两道简单的一步除法算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连平时成绩较落后的同学也很容易便做了出来,都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带给他们心灵的愉悦,消除了语文课堂中的紧张感,使学生产生了积极参与的学习情感。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势。
经过这样一算,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就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感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与“150多个教室”“差不多有25幢教学楼”哪一个更易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呢?很显然是后者。由此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这已不是书本中的语言,而是学生由衷发出的感叹,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真正地感觉出壁画的宏伟。有了深切的感受,再来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学生自然把感情孕育到了读中。
语文课上做数学题,显示的是教者的机智与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把握,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理念和 ……此处隐藏11395个字……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 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课堂教学反思14《理想》是流沙河在文革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
导课时,我让学生听与唱了《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又给他们讲了张海迪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张海迪患小儿麻痹症的历史。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诗文内容,让他们自然的理解了相应诗节的内容。
在教学环节中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燃烧。一学生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杂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参与其中,有修有改,思维灵活。
总之,我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本课教学中,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做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反思15《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围绕重难点,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以读促悟: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从听读录音读准字音,到朗读课文读懂文心;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首先,我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孙先生的朗诵具有深厚的内功,他的声音有一种奇特的魅力,仅三言两语就会抓住你的心,对没有接触过文本的学生来说非常恰当。因为上次上课时,学生是现场发文章,现场上课,从未接触文本。接着是自由朗读、再次是展示朗读让你感受到“匆匆”的句子、还有将自己独特的感悟融入朗读中,让同学听,并谈体会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对话。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而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以展现,教学落到了实处。
2、学法迁移:
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我借用余秋雨对散文的定义:“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以及共同的思考。”潜移默化传授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学习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当你用心倾听和朗读了作者的话语之后,再和作者一起思考,你会突然发现,你能听到作者在和你一起对话,这就是一种品读。形成认识后,我再让学生用倾听、思考加上读和作者对话,继续品读文中其他部分。学生用学得的方法指导自己品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学习成功。
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
3、读写结合: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而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锦词佳句,学习其立意和写作技巧等,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课中,我让学生先读文中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让学生仿说一句自己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接着让学生去发现,文中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不仅仅是“过去,过去”,还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飞去”、“跨过”、“溜走”等,我让学生给自己刚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动词,学生信手拈来,句子也立刻生动了。我慢慢加大难度,你能一下子说两句吗?你能想一想后说出三句吗?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说得渐渐多了,也顺了。课后作业中,我让学生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
4、自主探究:
学习中,我多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初读课文,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从文章哪些地方读出了时光的匆匆;倾听朗读之后,我请学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要求读懂文中一到两处,并在文中做简单的批注。这个环节我给足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不走过场,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如快速默读课文,让学生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还如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其他同学听后谈感想,学生自主评议等。
《课标》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眼睛才亮、脑子才灵、心灵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发。教师要成为“幕后推手”,要心甘情愿地让学。因为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
当然,课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老师们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