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萨兵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菩萨兵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兵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写的不是你死我活、硝烟弥漫的军事斗争,而是写红军与反动军队的民心之争,故事生动感人。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抓住一个“情”字。一开始,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接着,朱总司令用实际行动“为藏胞春耕”、“把他们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感化藏胞;以至于藏胞们赞颂红军为“菩萨兵”。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红军不帮助藏胞们打扫房间,打扫客厅呢?”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因为主人不在家,不经主人同意是不能进人家家门的,红军队伍有着铁的纪律,为了尊重藏胞因此没有进入藏族同胞的家而只为他们打扫了院子。这些跟反动军队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就是这些细节处,使藏胞们感受到了红军是他们的“菩萨兵”。学生们的理解真的不错。
上这节课也有一个不尽人意处。“挨”是这篇课文的多音字。为了让学生掌握,上课时,我让学生先说出它的另一种读音。再用这两种读音口头说词时,学生开始混淆了。“挨骂”“挨打”,他们读成了第一声,我没有马上给他们正确答案,让他们自己查阅字典做解答。第二节课反馈这一情况,结果全班只有一位同学回家查了字典。其他同学早就忘记了这件事。学生的主动学习真成问题,这一点我直觉得心寒。看来以后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方面还得下功夫。
菩萨兵教学反思2这篇课文是我的教研课,首先我让学生搜集了许多资料,让学生对朱德这个人物以及长征背景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学生的情感就较容易体现,比较容易身临其境,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孩子分享预习成果,让自己预习的知识得以体现,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在课文教学中,我是让孩子自主的学习的,他们能从课题的理解上直接引出课文中心句的学习:“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然后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诸如:菩萨兵指的是谁?谁称红军为菩萨兵?他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称红军为菩萨兵?是怎样称赞的?为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第一课时,由分享预习成果展开学习,理解课题的意思,从而引入课文8、9两个小节的学习,从后面学到前面,再学习本课教学所涉及到的生字词,第二课时让孩子们通过读、想、听、说理解课文,使孩子们在自身学习中得到体会。本文讲的是在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与感激。让学生接触到藏族同胞,体会到少数民族的风情,掌握到长征的历史、朱德总司令的生平、藏族人民居住区的各项历史,体会总司令关心人民疾苦,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在本课的教学后,我让同学试想自己便是那战士,会如何劝说藏胞们,藏胞们又是如何回答的,让学生书写片段。在课文的结尾,让学生试想你若是藏胞,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说出一番怎样的感激的话语呢?在本文的朗读指导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来感悟全文,其中又以知道朗读朱司令的话为重点,通过朗读来体会朱总司令话语中所蕴涵的爱民情感,整个指导过程可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由初步的整体感知开始,到局部的精读体会,咀嚼玩味,最后达到整体把握。但由于学生对于长征的不熟悉以及当时背景的把握不够到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指导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此问题,朗读指导到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文中各种语气的把握,均对本课的教学有一定的提高,读讲课文,理解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体会红军对少数民族同胞的赤诚爱心,领悟军爱民的优良作风与优良品质。这篇课文的教学实际上我已经融入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法,分享成果,自主合作学习来巩固知识,从而使孩子们乐学。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贯穿了我们平时第一第二课时的中心,找出中心问题进行学习,然后在第二课时进行深入地学习。
菩萨兵教学反思3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菩萨兵》一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真挚朴实,可结合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促进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题目为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菩萨兵,出示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问,这句话是谁说的,文中的菩萨兵指的是谁?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根据这一点,继续提问,刚开始这些藏民见到军队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后来又这样来赞扬这支军队呢,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划出朱德司令说的三句话,体会总司令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说这句话的心情如何,从而体会出朱德总司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篇课文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种子,在这个词语教学时,借鉴了一下,同事的教学方法,联系后面的课文来理解,这颗种子种进了人民的心里,来帮助孩子们理解。
菩萨兵教学反思4《菩萨兵》这篇文章纪录的是红军长征途中路经藏民居住地区发生的事情,结合学生上节课所提出的疑问,在本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头尾进行比较
授课时,我抓住藏民们对红军两中截然不同的反映展开,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先出示课文后面的插图):“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画面上的人物十分的高兴。我趁势把他们引回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两个自然段。并围绕藏民们说的话:“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比较,并提问:“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吃尽、苦头、一听说、就”来体会反动军队给藏民们带来的伤害,并让他们想像反动军队是怎么伤害他们的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朱德为藏民急之所急
其中,朱德总司令也是文章的 ……此处隐藏5881个字……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菩萨兵教学反思12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因此,课前,我让孩子去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了解这段历史。特别是,第一课时,我让孩子们畅谈自己的了解,给学生创造一个课堂氛围,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课的语言文字。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去理解“乌云遮住了眼睛”的深层含义。对“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两层含义,以及“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的理解也比较快。
原本我以为这节课会很枯燥,没想到,课堂上也擦出了“火花”,当一个孩子谈到“乌云遮住了眼睛”这句话,“乌云”就是天上的乌云,特别黑,让藏胞看不清楚时,立即有许多孩子举起手,反对他的意见,并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让我觉得很欣慰。
菩萨兵教学反思13教学片断一:
(过渡)师:这时候,翻译提出去找他们。可结果呢?
学生齐读翻译的话。
理解“乌云”。师:这里的乌云,真的是指天上的乌云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前后联系理解。)
生:不是天上的乌云,是指反动军队。
引导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说话。师:你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过反动军队是怎样糟蹋老百姓的吗?
生1:他们对百姓想杀就杀,根本不把百姓当人看。
生2:反动军队把老百姓的家都烧了,使百姓无家可归。
生3:他们看到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抢,甚至连一只老母鸡都不放过。
师:是呀,反动军队不把百姓当人看,对他们实施了“杀、烧、抢、掠”(板书),藏胞见了他们,能不闻风丧胆吗?
教学片断二:
教学课文的最后一部分。
1、师:看图上,这群悄悄回来的藏胞,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老奶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一个可爱的小孩子……你看到这干干净净的院子,这平平展展的土地,你会对身边的家人说些什么?或对朱德、红军说些什么?用一、二句话写下来。
2、学生写话。
交流。教师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进行。
师:请问这位藏胞的小伙子,你当时看到红军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事,你说了什么?
生1:红军同志,你看我长得还算结实吧,求你们让我也参加你们的队伍,让我也能为百姓做点事吧!
师:你是藏胞的小朋友吧,你又说了什么?
生2:红军叔叔,你们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就像是我的亲人,我谢谢你们。
师:藏胞的老爷爷在哪里?哦,是你,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3:红军同志,我老汉活了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看见过像菩萨一样的兵哪!朱德同志,我老汉向您跪下了!谢谢你们哪!
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作为一种理论支撑,也为生活化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活力。在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教学时,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潜力得到发展。那么语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在哪?我觉得可以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探讨。
菩萨兵教学反思14《菩萨兵》这篇课文说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藏族同胞居住地,由于藏胞对红军队伍的误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带领着红军战士为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评,被藏胞称为“菩萨兵”。
文中写到了朱德的“两急”:一急藏胞在山里怎么受得了?二急耽误了春耕怎么办?我紧紧抓住朱德同志与翻译的三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感受朱德同志对藏胞的关心,对春耕被耽误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边读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如“乌云遮住了眼睛”等,通过理解,让学生更好地对朱德总司令、红军战士从内心产生敬意,从而理解藏胞称朱德与红军战士为“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兵一样的兵”的含义。在读的过程中,我又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们回家后看到春耕没有被耽误之后的心情和感动等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展思维的空间。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当学生在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时遇到了难处,对于种子和省略号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这里到底省略了什么?
菩萨兵教学反思15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之为“美读”,也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因为“优秀作品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只有准确地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生才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进入文本语言鉴赏的殿堂,达到“文若已出”的境界,我在指导朗读上做了一些尝试。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菩萨兵》一文中人物语言的描写真挚朴实,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潜心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悟,促进阅读。
文中人物语言的语气词使用特别能表现人物的情感,如“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能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现在已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等等。在学生的阅读交流时,抓住这一特点,指导学生从中感悟体会、朗读表达,以收到“文以辞发、声以情显”的效果。指导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指导他们在矛盾中发现疑问,在标点中找到疑问。因此孩子们会提出1、藏民的生活和红军无关,为什么朱德很着急?2、书上说的“糟蹋怕了”,这里的“糟蹋”指的是什么?3.“开花、结果……”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4、为什么说朱德是菩萨司令,红军是菩萨兵?
针对问题,学生读书,第一段中补充背景资料,抓住“急”来读,怎么急?为什么急?学生自读2-5段,明白急的两个原因,一、山上受不了。质疑:受不了什么?生会想到一没有粮食、二生病没有办法治、三有野兽、四山上寒冷……学生在猜测中明白了朱德的当心,与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二、耕地没人种。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节气不饶人”理解春耕的重要。当学生联系自己看电视和看书了解的知识,知道了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藏民的欺侮,有联系感激的流泪,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们敢回来?学生在阅读7、8段中了解了原由,最后感情自然提升到流泪说着“……菩萨一样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