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黔之驴》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8 02:56:36 收藏本文
《黔之驴》教学反思

《黔之驴》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黔之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黔之驴》教学反思1

以往上文言课,总是我一个人在说,学生埋头苦记。我犹如粉碎机把知识捣烂了,喂到学生嘴里,学生感受不到整合各种滋味的过程的快乐。导致课堂沉闷不说,学生的灵性、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都被扼杀了,只是机械地吞咽教师送来的“食品”,越是这样,越怕学文言文。

而这节课,是什么力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的学习,让学生们在新的课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能动性,自主大胆地质疑、考问我,从现象到本质,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解得痛快!课上得生动有趣,活而不乱。虽然,学生的问题良莠不齐,但正好反映了各个层面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理解,各问所需、各取所得。

从学生课堂上提的问题不难看出,学生是自主的、灵动的、个性的。自以为是的“背”着学生走的教学模式,既累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感慨早该给自己减负,同时也解放学生,早该让他们舒展身体自由快乐地“走、奔、跳……”只有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可能做到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互助,学生才能真正自主探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围绕课文进行,如何重构教材,从什么角度切入,都因人而异,是教师独特的个性的行为。这堂课,收获最大的是问题提得最多的学生,而提高最快的是我,真实的教学即是这样的对话。师生互相提升,令我激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黔之驴》教学反思2

开课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现在看来,这次指导团的开课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共同体的卓越实效。

这次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这节《黔之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获得了指导团专家们的悉心指导和组内老师们的倾情相助。从小组说课、组内老师和自己的试讲直至最后的开课,专家们的指导和同伴们的互助帮助我理清了思路,准确地把握住了整堂课的要点,为我最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明确了正确的方向。

其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关注学情的重要性。

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我应该做怎样的教学设计?对象是我们紫阳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我该对原有的设计进行怎样的调整?在试讲后,面对出现的问题,我最终呈现的教案又该是怎样的面貌?在这样的反复思考中,最终明确了主线,设置了有阶梯的课堂背诵环节,删除了“比喻说理”的环节,补充了关于寓意的复习知识卡片。正是这样的“度身定制”,使得最终达到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其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驾驭课堂的重要性。

要想在课堂上较好地驾驭时间,这就意味了教师要对文本、学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年轻教师如我,更应该认认真真地做到写好教案,写好详案。并且在课堂上要智慧地去撷取学生现场生成的智慧火花,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最后,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概述前是否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关键字词是否真正敲实了?板书是否遗漏了标题和作者的信息?等等。我相信,当我关注并坚持落实这些细节,随着时间的沉淀,一定能真正踏实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黔之驴》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先用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理解,我设计了“看画面,想情节”、“奇思妙想编故事”两个环节,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最后一个环节“奇思妙想编故事”与开头的导入课题遥相呼应,使本堂课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这篇文言文中有很多动作和心理描写,如果仔细分析的话能更清晰明了老虎和驴子的心态变化。所以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总之,这节课使我们师生达到了互相提升,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黔之驴》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这是一篇古代寓言,文字简练,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阅读本文,可以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教学思路:

根据现代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农村缺乏文化氛围、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量少以及本文的特点,我将通过引、读、演、思、品(精彩片段)、做六个环节来完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排遣心中郁闷、放情山水,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领悟文章的深意,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复习旧课,认识作者,延伸课外)

1、引导学生回忆背诵小学学过的柳宗元诗《江雪》之后再出示另外一首柳诗《渔翁》,让学生自己评点这两首诗创设的意境。(附诗于后)

2、教师简要介绍柳宗元: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后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得罪了豪门权贵,被贬到荒凉偏远的柳州,所以后人又称柳柳州。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以欣赏美丽的山水来排遣自己郁闷烦恼的心情,感悟人生哲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这两首诗也是这种心情的产物,他为我们创设了一尘不染、美不胜收的佳境。今天我们要学习他另外一种风格的文章:寓言《黔之驴》。

二、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将文中难解写在黑板上,由学生自主上台注音释意,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2、集体朗读课文后,小组讨论文意、领悟课文内容,教师点拨讲解。(附译文于后)

三、演(依据文意,编剧表演,理解形象特点)

1、各小组依据文意编制课本剧,派两位同学现场表演。

2、教师视情况加入演出并帮助编撰对话。

3、师生根据演出共同评点,概括老虎、驴子的性格特点。

老虎:机警、勇猛、果断。驴子:外强中干、不辨形势。

(附板书于后)

四、思(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思考下列问题,现场回答:

1、本文只是在讲驴子和老虎的故事吗?请说明理由。

2、通过本文你对寓言有什么认识?

3、从驴子和老虎身上我们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4 ……此处隐藏3346个字……p>

2、学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法。

3、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写法。

2、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同学们,你们之前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请同学给我们讲讲。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寓言,是唐代柳宗元写的《黔之驴》。

二、读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完成《学教案》P69注音。

2、一生读课文。

3、其他生评价纠正错误,点出易读错的,需要注意的字音。

4、全班齐读。

5、同桌互助,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6、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有什么难于解决的提出来。

三、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稍近益狎( ) 以为神( )

蔽林间窥之( ) 驴不胜怒,蹄之( ) 技止此耳( )(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2、翻译下列句子。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译:可是(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译: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四、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虎吃驴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刻画了一只怎样的虎和一头怎样的驴。读后以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惧驴:老虎刚一见到自己从未见到的驴,产生了“以为神”的看法。这一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虎一时为不了解的驴的庞大外形所迷惑的情态。“蔽林间窥之”,“蔽”的动作是老虎惧怕驴的表现,“窥”,既反映了虎迫切希望了解驴,认识驴的心理,又反映它的小心谨慎。带感情朗读。

识驴:“稍出近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了虎的胆子大了一些,去接近驴,观察驴。初步的观察结果仍然是不了解驴。“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这里写虎的心理和动作非常准确、生动。驴的庞大形体,虎已认识,而驴的鸣声洪亮,则是闻所未闻,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这种惊怕是很自然的,因为虎只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对驴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只是表面现象,还没有对驴有本质上的认识。“往而视之”,是老虎为了摸清驴的底细而采取的进一步行动。“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描写,表明虎对驴的认识,开始由表象向本质方面深入。通过实践,对驴的外强中干、虚弱无能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认识还未经过实践的检验,故未采取“博”的行动。“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写老虎为了

进一步摸清驴的底细,采取了挑逗、碰撞、冒犯的、力度大的试探行动。“驴不胜怒,蹄之”,驴终于使出用蹄踢的这一绝招,因此,虎产生了“技止此耳”的心理活动。这一心理独白,是老虎对驴的本质认识,是经过多次实践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带感情朗读。

吃驴:由于老虎认清了驴的本质,于是采取了“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的威猛、干脆的吃驴行动。带感情朗读。

文章就是这样塑造了机智勇敢的老虎形象和外强中干的驴形象。

板书:机智勇敢 外强中干

下面就带着你们的理解把课文再朗读一遍。

五、悟

寓言往往通过一定的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劝喻或讽刺的意义。那么这篇寓言借驴和虎这两个动物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试从虎和驴两个角度谈谈。(老虎用它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在貌似强大的事物面前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取得胜利。)(驴用它的血的教训警醒我们要没有真才实学,就没有好的结果。)

六、作业

完成《学教案》P70巩固练习部分。

《黔之驴》教学反思7

栗珍妮老师执教的《黔之驴》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体现合作学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我让学生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试译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学习。若有不懂的字词句子,小组讨论,学生之间共同合作解决,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解决,体现了学生合作性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辨正地去认识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凸显。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学生分别从老虎的角度、驴的角度、其它角度品味寓意。比如从老虎的角度谈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谨慎,要知已知彼。从驴的角度谈,根据课文中驴“一鸣”“啼之”,从而给我们的启示是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掌握本文寓意,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还应加强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语言的使用。

《黔之驴》教学反思8

《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短小,寓意深刻。这一课的教学,我始终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来组织教和学,重点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蕴含的寓意。

作为一篇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学习,《黔之驴》是一篇文言文,疏通文意是学生把握故事内容、理解寓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文言基础知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主翻译标注疑点,然后将问题提交小组解决,发现共性问题,最后师生互动,解疑释难。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为了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求等各种活动有机结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部分学生未能注意到叙事线索的重点所在,部分学生能够细心地找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针对这两种情况,我加以点引、指导,最终确定了同学们认同的最佳答案。

这堂课的学习,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则寓言不仅仅交给了他们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更教给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些生活哲理,我相信这一点对他们来说是异常宝贵的财富。教学活动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我明白什么是教学相长,使我记住了: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和传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以达到感悟的效果。

文言文应该熟读、多读,而这节课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以后要学会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尽量做到声情并茂。

《《黔之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