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弹力》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弹力》教学反思1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弹力》教学反思2《弹力》这节课知识容量大,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体现五环节色彩的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自我学习──点播解惑──探究实验──总结规律──合理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学基础部分的理论,通过全班同学的自我学习基础知识,讨论困惑,提出问题,学生自我解决,无法解决的教师再最后点拨解决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了5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和2个演示实验和一个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最后阶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通过学生讨论旧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探究方案,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课通过对实验的再次挖掘。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通过演示,学生感悟到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了创新的意识。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两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弹力》教学反思3本课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和对身边几个简单的物体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知道有的物体有弹性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本课以一个“让学生说说弹弹床为什么能把人弹得很高”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什么物体具有弹性,以及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弹力》教学反思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课件使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开始我以实验引入课题,再用幻灯片展示拍皮球、撑杆跳、射箭等场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图片,呈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寻找你身边1N的物体” 活动中,我发现设计的还不够巧妙。开始上第一课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主要是引入课题太冗长,经过改进后时间的处理上好了很多。
所以,建议上课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因而在前面占用的时间不能太长。弹性、塑性、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弹力等花费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由于有实验,约10分钟,其余20分钟用于讲解及训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弹力》教学反思5通过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 课始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比赛的视频,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蹦床能把运动员弹跳得很高,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蹦床为什么能把人弹起这么高呢?”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其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员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付出了汗水与努力,这一切需要平时勤学苦练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长大了报效祖国的情感。
二、 在科学课堂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活动。在探究环节中选取的材料是弹簧、橡皮筋、尺子、海绵等,它们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物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物体里面也蕴含着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活动三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价值。
《弹力》教学反思6荣老师和刘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基础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这里面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任何教学方式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课堂服务,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观摩两节课我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在听课的时候,我同时也对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角色才能感受到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和对课堂的准确把握。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激起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两位教师的鲜明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 ……此处隐藏4533个字……有练习时的点评过于着急,没有听听其他学生的见解。比如,在课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对弹力的应用呢?老师这里有个拉力器,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拉一拉好不好?根据两位同学的表演,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A的力气大些?
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
在我追问原因。她没有说出原因,在我的引导下她的回答也不够准确。然后我就急于给出正确的原因。“弹簧伸长得越多,该同学的力气就越大。”
2、在学生讲题的过程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解题步骤,而且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自己把解题要点又重述了一遍。其实这样既没有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自己在重复的过程中把时间也浪费了。
3、没有适时的发挥交互的作用。记得在学生求解一道“弹簧的弹性形变与外力有什么关系?”的题目时,我设计了发散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在我巡视的过程中看到程度好的学生,很快就求得了很多的物理量,而且方法迥异,而程度差的学生有的只解出了一个物理量有的甚至一个物理量都没有求出来。
改进措施:
1、把某个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转抛给其他学生,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这样既把问题解决了,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自己又可以把重述的时间节省下来。
3、抓住时机发挥兵交兵的作用。鼓励学生:同桌俩讨论,或者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让好学生帮助差学生。这样好学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差学生也学到了知识。也免去了老师照顾不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弹力》教学反思141、今天上了弹力第一个班时,觉得时间不怎么够。讲到弹簧测力计原理就下课了,想想什么地方耽误了时间,注意引入课题要快,用一个自制弹弓弹出子弹引入课题,学生在看几幅跟弹力有关的图片(学生归纳特点引入弹力),这里最多是用5分钟进入课题(第一节时这里耽误了)。讲解形变,进入弹力学习,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条件,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利用弹力大小跟型变量有关,设计弹簧测力计,学习弹簧测力计原理,学生看数据分析,弹簧测力计使用,所以另外的班我注意了时间的掌握。
2、形变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弹力在高中阶段物理学习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性质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既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3、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信息量较大,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强,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实验探索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以学生活动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的实验、分析、讨论、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完成知识学习,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探索物理规律,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中,我还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知识将变得越来越有限,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需求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谨求实,特别是在实验数据的处理上,教育学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不能为凑出一个看似完美的结果而随意改动数据。总之,通过这节物理课的学习,学生不管在知识技能上,还是情感价值观上都能有明显的收获,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以前上弹力时,我用弹簧和橡皮泥在课堂上演示,然后得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虽然也感觉学生理解了,可就是觉的课堂缺少了活跃,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显得教学是单向的。这一次上课,我先演示,再准备了弹簧、导线、橡皮筋、橡皮泥、纸片,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了,忙的热火朝天,在亲自体验中发现了各种物体的受力时和撤掉力后的变化情况,对于自己的收获也很乐意表达出来。尤其是增加了一个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的环节,一个个踊跃举手,大胆发言,将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联系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知识的获取效率是最高的。通过一些小实验,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开阔了,主动性变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调动起来了。但在显示物体微小形变时,只使用了让学生站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弹性形变,没有使用将微小的形变放大处理,使学生没有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有待改进。
6、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重点的内容是通过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熟悉的弹力的例子,使学生获得形成概念的感悟。通过探究了解测力计的原理,并通过使用测力计进一步分析归纳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测力计。
《弹力》教学反思15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讨论式教学为背景、科学探究为主线。
1、讨论式教学为背景:
作为教学过程的背景模式,讨论式教学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为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与创造活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整节课把《弹力 弹簧策力计》分为三个大问题,三个大问题又分为十余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的小问题的教学过程。每一个问题生成后先让学生讨论、各述己见,然后再解决。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先发散后聚合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2、科学探究为主线:
探究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的知识探究过程变成一种类似科学家搞科研的过程。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出结论”等三个层面。
本节课分为三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弹性、塑性)。
第二次:提出问题(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设计并进行实验 分析总结 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第三次:提出问题(关于弹簧测力计你想知道的问题) 观察(分享收获) 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动手实验 得到结论
三次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高潮迭起,既达到了探究与学习的目的,又使他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会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以及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但是我在操作过程太过冒进,没有注意要学生的反应,一味想将课堂内容,考点攻破,最后收到的效果反而不太理想。教师在教学时切记慢慢引导,慢工出细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