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8 02:49:44 收藏本文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

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最近,笔者尝试进行了“主题建构式”的古诗教学,既以一个母线为主题,整合多种古今相似阅读资源,进行较为开放的语文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诗中漫步,往诗外畅游,思接千载,遨游万里。通过实践发现,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

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 “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想家的心情”。

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

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外,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

四、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此时,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需。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在学生内心形成了这样的情感认同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教师深情地配乐朗诵: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在教师的娓娓述说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通过主题构建,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在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中,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如此的主题构建型的古诗教学,能引导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使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的灵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飘浮。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2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

《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 ……此处隐藏10291个字……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因为提前布置让他们预习过,查找过,这时只是交流)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提出的办法进行学习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再把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让学生读诗的第一二句。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风的声音。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你怎么知道是凉凉的秋风?(生体会寒字)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体会朗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3.诗人在夜空中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图:一轮明月)看着这一轮当空的明月,你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此时此刻的诗人也是这样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理解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板书: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我以为学生答不上来的,低估了他们,我感到很高兴)这时我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站在诗人的角度上,体会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爸爸妈妈、朋友、家人)

4.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体会(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 指导朗读(江上秋风动客情),体会作者的感情

5.诗人还看到了什么?(看图:篱笆下的一盏灯)。读出相关诗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看着这盏灯,作者想到了什么?齐读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6.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7.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8、你们捉过蛐蛐吗?是打着灯捉的吗?是简介晚上捉蛐蛐的过程,强调“挑”字的读音(第三声)

9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10.感情朗读全诗

五、背诵诗歌

六、回顾总结

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几点想法,也就是教学中的得与失吧:得就是通过教学,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如在教学“初读,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上,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提前预习过,所以在这里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用他们自己提出的办法来互相学一学这首古诗,看看能读懂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就解决了的问题,我问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结合自己的想象等途径来弄懂的。我想: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获取的知识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很难得。在抽读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互相纠正着对方生字的读音。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认为课堂的生成不错,既帮助了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同时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大家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再次巩固及书写。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两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二、在教学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时,尽管在教学中,没有强加给学生”挑”字在诗句中的正确读音,而是采取了查字典的方法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但在课堂上我没有清楚的处理“挑”字的教学,感觉当时有一点绕口,挑促织——让学生听老师描述想象理解,效果也不是太明显。虽然学生知道作者描述的是晚上,两个孩子打着灯笼在捉蛐蛐,但学生不知道那个时候,蛐蛐应该是在石缝里或者草丛中比较隐蔽的地方,这样捉蛐蛐就还得有一个过程,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捉,因为学生对捉蛐蛐的操作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这是用一根麦杆或者很细很细的树枝在洞口拨弄,把蛐蛐拨出来,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找到正确的读音。可见,教师的备课还应更细致些,才能在教学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才能教学好每一堂课。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4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三组课文中第一篇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课堂伊始,我以旧知引入新知,在读背学过的思乡古诗的浓厚学习氛围中导入新课,接着,我马上出示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导向,让学生掌握学法。“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动笔写诗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方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学完整篇古诗,我不急着提问从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而是大胆地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学了这篇古诗,你想对此时站在河边思乡感慨的诗人说些什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诗篇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大大加深了对这篇古诗的理解。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15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