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小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小朋友们是第一次学习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既然是初步认识,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能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整节课,从“生活情境”起始,引领学生走进“数学里的生活课堂”。
上完课,反思了很多,也对几个方面颇有感触:
一、从实际生活中精选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二、让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中发生、发展,并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三、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回归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学生自身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活”的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与经验积累,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题目。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小数,感悟小数。在生活实际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会给人以收获,也会让人反思自己的不足。
1、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尽管我在努力地给学生创造种种合作学习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时由于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导致有些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再者,还是扶得太多,放得不够。比如:在学了1分米=0.1米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的小数表示法,而不用再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在这里还可以多加一个7分米,使得寻找发现的时候更容易一些。
2、重难点的突破上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对“1分米=0.1米”和“3分米=0.3米”寻找发现。这一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快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但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匆匆忙忙走过场”,没能真正突破重难点,导致有的学生还不是很理解小数的意义。
我想,每上一节课它能留给你、教会你很多的东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去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2《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下面是我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我讲授了小数的认识和比较小数的大小两个知识点,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其中有得也有失。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的,所以在教学上也体现了一个难点。
在初步认识小数前,我估计到了有个别学生可能会在小数的读法上出现跟整数一样的读法这种错误。在课堂上果真有几个学生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读成几十几,比如:有的学生把18.46读成十八点四十六。针对这种情况,我让读错的学生多读几次,直到他读对为止。课后还叫成绩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几个小数考考,以使他们达到学会的目的,这样一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我用课件演示购物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哪个商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说出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把小数变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比较;例如:比较4.90元和5.10元的大小,有的学生把4.90元变成4元9角0分,把5.10元变成5元1角0分,然后进行比较,因为4元小于5元,所以4.90元小于5.10元。其二是先比较整数部分,然后再比较小数部分。例如:比较2.55和2.62的大小,学生先比较整数部分,2与2相等,然后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5小于6,所以2.55小于2.62。再如比较4.56和3.83的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4大于3,所以4.56大于3.83。第二种方法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多说,以达到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巩固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还采用了一生提出问题,请另一生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练习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通过独立试算、讨论,从而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
存在的不足之处:
1、鼓励性语言不够丰富,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2、有的地 方 老师讲得太多,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3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习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此处隐藏4794个字……、支付宝等APP重红包的兴起,孩子们会经常接触电子红包。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的导入我采用抢红包的形式,抢到的红包都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小数。
二、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尽管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但老师应该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对于两位、三位等多位小数孩子们就特别容易出错。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思考、去表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足之处:
一、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最大程度体现。
本节课当然也有很多不足,有些地方老师讲得还是太多,还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语言不规范,课堂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强。
本节课是一节认识课,相对来说较为枯燥,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相对能将数学这么较枯燥的学科教活,不仅要有精巧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对学生的夸奖还需挖掘,学生的精彩发言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0《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感受小数的应用
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商品的标价,引出一系列商品价格,先让学生读出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根据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数既有整数,又有小数,之后,我引导:这些信息中的数有的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他们是什么数?许多学生大声说:小数!虽然是第一次学习小数,但学生有生活积累,对小数也有所了解。接着,我问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用小数表示的?学生纷纷答到:我在超市里买了一块橡皮0.5元。一盒彩笔的价格是12.50元。买菜时的价格也用小数表示……开始,学生找生活中的小数时,总是围绕超市中购物的标价,我试着引导: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还可以表示长度…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孩子的视线扩大了,纷纷举起了手:小数可以表示人的身高,如身高1.48米,就表示1米48厘米,还有的说视力多少也用小数表示……等等,孩子们通过说生活中的小数、寻找身边的小数的活动,激发了学习小数的兴趣,拓展了对小数的认识。学生深切地感受
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从以现实生活取材,并把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思维。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而在用小数表示长度是,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虽然有意识的将小数和分数进行了沟通,但课堂中有点操之过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理解和消化的时间较少。部分学生掌握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1“认识小数”是新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小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适度的讲解,这样的设计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小数这节课时,我把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我反思,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联系生活,调动认知。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商品价格。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并由此总结归纳小数的读法。
二、由易到难,充分体验。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我通过创设测量和购物的情境(课前让沈佳浩、孙静等分组进行测量和购物,把数据记录下来),把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在组织教学时,我注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围绕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零点几),我设计测量书桌、认识尺上的小数、根据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写小数、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应的小数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获得对小数的直观经验,丰富对小数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表示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围绕第二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几点几),我先是让学生认识0.3元,感知3角还可以写成0.3元。我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其次是认识1.2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之所以采用价格问题作为学习素材,正是基于学生对价格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从“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义。接着是认识3.5元,这是对形如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再次认知,强化了对小数的认识。
以上几个层次,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这一教学难点。一堂课下来,即使像学困生王云、赵麟等也能认读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