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归纳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A说:“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学生B说:“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是个精细、刻薄、泼辣的女人。”学生C说说:“菲利普夫妇虽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但他们的灵魂却已经被金钱腐蚀了。”学生D说:“于勒是一个身世浮沉的,染上社会的恶习惯而最终‘咎由自取’的人。”
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认为于勒是值得同情的,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的无情正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反思:反思我们不要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新和同情。”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是学生E,一个平时不爱发言却喜欢发表不同见解的女生。今天,她的问题让大家一惊,然而我又看到许多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 一方面,我心想:已经水到渠成了,要不要再展开?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我原先没有准备到这个问题,会不会把握不住?这个问题较复杂,能不能驾驭得了?然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否决,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她,更会打击她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趁机引导全体同学围绕于勒有没有闪光点展开讨论:“他是不是就是一个一无是处,令人讨厌的家伙?” 问题提出后,全班议论纷纷,我也不时“挑拨”、引导,现将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 一、于勒并不是那么的无情,他到美洲之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表达他对哥嫂的怀念之情。 二、他破产之后,又给哥嫂写信。这封信虽然简短,但是细心体会,实际上是挺感人的。他隐瞒了自己破产的事实,不想让哥嫂当心他的健康和前途。他还希望赚了钱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和哥嫂“一切快乐的过日子”。可见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亲情的渴望。 三、后来,于勒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不愿意成为他们生活的负担,这与“我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我们无法嘲笑于勒,是那个经济的世界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向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使他失去了亲人的爱和关心。我们无法啊嘲笑于勒,我们要反思生活中的自己是不是也常常因为很多事情淡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真诚的爱心。 所以,于勒不该被完全否定,他的文中的价值甚至大于菲利普夫妇。 凭心而论,我被学生感动了,于是,我说:“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在那里,金钱主宰了人民的心灵和生活。它使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使骨肉分道扬镳。让我们从于勒的身上,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到人性的一些弱点,让我们把对人的自然、朴素、真诚的爱和同情保留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反思]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语文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我在课后不由得对我周围的老师说:“这些学生让我崇拜!”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朱永新曾说过: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如何才能点燃学生的饿思维火花,学生的这些思维的“火”与“光”来自何处?我想:应该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其次,面对语文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引领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和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教材中受到充分的尊重,有了“合理合法”的地位。 本节课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了学生敢于说“不”的勇气,才让学生的思维火花绚丽开放。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2在过去对这篇小说进行教学时,学生能体会到这篇小说的主题提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我的教学也就到此为止。但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小说的主题挖掘到此,对学生没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新课标要求要更多关注人性美,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情感渗透。
我先让学生体会菲得普夫妇,让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人性美。一句话就把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完全颠倒过来了,学生在讨论后,就有人说,在私有制社会里,菲得普夫妇对于勒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于勒占有自己应得的家产,为了让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还把于勒送到海外淘金,他们尽到作为兄长的责任。
另外这篇小说选取的不是我们成人的视点,而是一个与我们学生年龄相仿的少年人的视点,一个少年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我人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小说的我的叔叔过去是不是“花花公子”,是不是“无赖、流氓”,对于“我”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当下这个“人”,这个人与“我”的关系,这是一种生 ……此处隐藏13178个字……过讨论同学们得出:不要把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5.12大地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血浓于水,情满人间,摒弃了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陋习。
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声音,触摸学生的感受,用尊重宽容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用平等的语气跟他们对话交流。让搜集资料、感悟体验、现场调查、品味表达、联想反思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学习的综合性和实效性,使课堂“亮”起来。
《我的叔叔于勒》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语言大师的艺术魅力,还深刻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伦理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反思生活,反思人生。我们应该摒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畸形人生,健全自己美好的心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人生品味,做一个道德高尚,有良知有爱心的人。神经调节教学反思少年王勃教学反思沙漠之舟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3《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以菲利普夫妇对待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在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对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缘由──“福音书”来教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时,我先让同学们带着感情反复阅读课文,大致理解内容后,我说道:“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叙述于勒写了一封家信,菲利普夫妇把它当作拯救全家命运的‘福音书’,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从美洲回来给他们家带来好运。假如这篇文章中没有这封信会是怎样的情景?作者写了这封信又起了什么作用?”
带着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讨论,讨论的气氛相当浓厚,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小组中发表出来,讨论后,我让每个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
第一组一学生说:“这封‘福音书’充满了矛盾。我们的根据是于勒抛开‘买卖很好’的生意不做,而要去南美‘作长期旅行’,这不合情理。‘作长期旅行’为什么不能给家里人写信呢?既然能‘作长期旅行’为什么不能回家一趟呢?又说‘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还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显而易见,这是一封矛盾百出的信件。这封信也不是什么‘福音书’,我们认为它是一封宣布于勒生意倒闭的‘破产书’,完全不能给菲利普一家带来什么好运。”
第二组一学生回答:“菲利普夫妇把这封信当成一份把全家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的‘福音书’,这完全是他们一厢情愿。于勒真的发了财,也可直接往家里寄钱,大可不必等到回来时才把钱带回来。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刻划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第三组一学生说:这封‘福音书’在全文中也是一条重要的穿插线索,于勒的形象完全靠它来改变。在没有写这封信前,于勒是一个‘坏蛋’、‘流氓’、‘无赖’……一封家书,他的形象完全颠倒过来,变成了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因而我们认为这封‘福音书’在塑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组一学生发言:“于勒的这封‘福音书’对菲利普一家生活也同样起了个不小的变化。尽管它漏洞百出,但菲利普夫妇‘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还把它当作女儿找丈夫的‘保险书’,而且每个星期‘都要衣冠整齐到海边’去等候发了财的于勒回来。他们把这封信当成了向人炫耀的资本,当成了他们生活的精神寄托。这种在虚无的基础上建立的寄托必将化为泡影。”最后我小结道:“作者写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家书,完全是为了刻画菲利普夫妇贪婪势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这也是‘福音书’所产生的作用。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真正态度,完全取决于金钱,这在他们见到卖牡蛎的于勒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4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本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在前几册的语文教材中,小说这种文体虽曾出现过(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但真正系统的来认识和学习还是开始。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这是小说的主要功效。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他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这便达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相得益彰的结合。本单元既承载前四册零散小说篇目学习之系统化,又下启本册第五单元古典小说学习之基础性,这对于养成学生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在细腻入微的语言、神态描写中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了多元化的主题思想,给人启发,耐人寻味。初读本文,情节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看似简单容易。但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品味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挖掘文字内涵中的思想。因而,在第一课时疏通了情节线索的基础上,本节课中通过一些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多元主题做铺垫。这便是本课时学习设计的主旨所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15节精心设计的小说阅读课在与学生和合作交流中结束了,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第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学生课前自读,课堂上分角色朗读、齐读、探究式阅读等教学环节,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可以使语文课教学呈现生机。
第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板块,有层次、有目标地探究文本。出于对“如何能更有效地在一节课里完成‘学习阅读人物的方法’和‘由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领会小说主题’这两个教学目标的教学”的思考,我设计了四个板块的探究活动:1、理读,复习回顾作品的思路,唤醒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进入小说人物的分析做铺垫;2、寻读,探讨主要人物的问题,引入菲利普夫妇这组人物形象,以此为例,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进而认识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是打开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的钥匙;3、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引领学生逐步学习和运用阅读人物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4、悟读,让学生学会如何由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领悟小说主题,以及概括归纳出阅读人物的“三步法”,并明白塑造人物可有共性也可有其个性。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第三,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自由的阅读后,与同学、老师一块讨论交流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设置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写作,写出自己对这篇小说人物、主题的理解。
所谓“教”无定“法”,“读”无定“理”,以上仅为本人对小说阅读教学的浅陋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