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本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范读法和课件演示法来教学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今天的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1)能自主发现关键词句(2)能自主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比如:在教学“那个人不明白为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要治”时,学生能结课前的预习说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语言完整。这就给课堂一个激情的火花,适时的点评,激发学生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达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峰。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要带问题读书,想办法解决读书中的问题,还体现了预习的重要性,一举两得。
本课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学习思考,体会集体的力量。这一环节还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是一举两得。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问题,如果明年你也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你会怎么办呢?由前面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这里学生说得很好,让我不由自主地想给他鼓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叶子和果实关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芦的可爱时,应该让充分读“多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就会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朗读“葫芦的样子”时,应该讲读“雪白”的花并板书,再挂实物,这里我忘记了。所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这棵葫芦到底有多好。如果这里充分的朗读,全面和邻居的对话就会有了很感情基调,学生就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备课,争取做得更好。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课前交流)
听你们的班主任说,你们是最聪明的小朋友,那这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
说我是丝瓜
我比它圆
说我是梨子
我比它大
我中间细,两头圆
小的时候,我可以做成一道美味
年老时,我可以用来做药和装酒
还能吹出动听的乐曲!猜猜我是谁?
(葫芦)
孩子们,果然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孩子们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咦?怎么葫芦不高兴啦!原来是你们把它的名字叫错了,葫芦的芦字儿单个读二声,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注意轻声)声音很洪亮,如果把那个葫芦的芦字读得再轻点就更好了。(师范读生跟读)
二、复习生字
小朋友们,这一课的生字你还能认识吧? 如果你还认识,就准确的,大声的叫出它的名字,叫两遍。
孩子们读得都很认真,老师现在要把你们带进葫芦园去摘一摘小葫芦。(给生字组个词语)。
孩子们刚才都自己给生字组了词,老师也给每个生字都组了词。看,这是什么?(葫芦)。葫芦两头圆,中间细,多可爱啊?想要吗?(想)你把它读准了,这葫芦就送给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小朋友们表现得这么棒,这些生字娃娃现在都跑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能认识吗?(能)
2、我请大家轻声的读这篇课文,读准字音,还要把课文读流利。读完了就坐好。
3、现在老师要请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读读,听的同学当小老师,如果发现他读错了,就等他读完后帮他纠正过来。
4、请孩子们再去读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请大家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还能用简单的话来说说)
(谁能流利的说说)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上长了蚜虫,他不治,后来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四、精读课文
<一>、一自然段
1.师:孩子们这棵葫芦一开始长得怎么样呢?
生:长得很好。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2.师:请孩子们去自由的轻声的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横线勾出描写这棵葫芦的句子。
生汇报成果。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课件出示)
3.你们是找的这些句子吗?老师找的也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把找到的句子读读。
4.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可爱)
可爱在哪些地方呢?(找文字)
长满绿叶,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叶子长得很好,很多。
雪白的小花,(雪白,洁白)
挂了几个小葫芦,挂上去,风一吹,和我们打招呼呢!
5.你能不能把葫芦的可爱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6.还有谁想来读读,让人一听就喜欢上这可爱的葫芦。
7.老师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觉得葫芦太可爱了。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孩子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8.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想不想去看看?(想)(师指导观察图片)
欣赏完了这棵葫芦,你们能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吗?
(图文课件)
的葫芦藤上长满了,开出了几朵的小花,花以后,藤上了几个。多么的小葫芦哇!
(把刚才填完整的句子认真的读一遍。)
9.孩子们,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们喜欢吗?还想不想再读读?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把这棵可爱的葫芦记在心里吧!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我们喜欢,那个种葫芦的人比我们小朋友更喜欢。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10. ……此处隐藏14242个字……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教后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1、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2、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其一,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其二,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其三,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由此课我得出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