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文前半部分讲述了阿炳苦难的人生:自幼丧父丧母,中年得眼疾双目失明。晚年生活穷困卖艺度日。后半部分讲述了阿炳创作了《二泉映月》,重点描绘了乐曲的旋律以及作者听的感受(也是阿炳内心的写照)。我在反复读文、揣摩思考之后,觉得要把握好两点:1、阿炳的苦难。2、音乐的内涵。
我觉得这两点读清楚了,那么就抓住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即: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阿炳生活的苦难。2、借助重点语句和乐曲声,体会《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在这两点都落实好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感受到阿炳虽苦犹争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提取出“坎坷”一词,通过 “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补白,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学生的想象出乎我的预料,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细节描写出阿炳卖艺的艰难。第一个课时目标水到渠成就完成了。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和乐曲表达的内涵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本来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但由于前边耗时较多,读得不够,朗读形式比较单一。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阿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我补充了一些课外的资料,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说:这样的音乐,只能跪下来听。我问:小泽征尔跪的是什么?而学生却不能结合文本去理解阿炳的精神。
回想整个课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就本课而言,学生理解不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仅仅觉得这首曲子很凄凉、忧伤;对阿炳的苦难感受深刻,对他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体验不深。虽然有文本对音乐的解读,可学生却全然不理会,只谈自己的感受,即使课文讲完了还停留在这个层次上。虽然我们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这样的体验应该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而深入,而学生的体验却一直处在浅层次上。自我感觉教学中课堂的氛围、引导是比较到位的,为什么还会出先这种情况。我想了很久,暂时用学生的原文意识还不够来解释吧。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2最近上了《二泉映月》一课,这一课的重点在于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于是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想通过对第五自然段描述音乐和情感的这部分来分层次的体会音乐中所体现的情感。如起初的音乐委婉连绵,好似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让学生读了之后就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表现惠山二泉优美景色的文字,找写阿炳所走过的人生道路的段落,一一地去落实,通过朗读来体会阿炳的内心世界。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好像始终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够更深一层地去体会阿炳的内心。
在和刘书记进行了一番交流后,让我收获颇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来交流,如写、说等,在第三学年段就应该落实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而不是单一的在作文课当中才教写作文,只有真正地做到了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够达到另一水平。而在这一课当中我只注重了“内容”到“内容”的衔接,没有让学生通过深入地理解文章的遣词用句,所以学生学到的东西很表面。学生要获得的是对自己的今后有用的东西,而这些就像树根一样,只要这些树根长好了,就能够吸收更多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那么在这一课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探讨,真正的是让学生要学的东西呢?比如说:这一课中“渐渐地”的连用、环境的描写、叙述音乐要表达的内涵的文章结构等,这些都是学生要积累的知识。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我抓住了一个主线,文章是怎样通过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阿炳的“不屈不挠、对生活、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的精神呢?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之后,再让学生交流,老师这时就可以在学生的回答当中加以引导和小结方法,这节课就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两次的试教,我最大的收获和感触就是深入研读课标,把课标与本课的教学结合起来,你会发现这一课中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什么。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3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强”的不同读音。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 重点和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会盲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及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准备:
挂图或投影、配乐歌曲《二泉映月》、配乐朗诵带、搜集有关阿炳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播放《二泉映月》)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出示华彦钧的挂图)
1、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出示生字词小黑板。
1、这些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小结,指导书写:
锡、坎、坷、腾、跌、饶:左右结构,左小平齐上,左让右。
葱:上中下结构,上下宽出,中间收拢。
疾、厉:半包围结构,冲出包围。(师巡视)
3、齐读生字词。
4、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5、分自然段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哪几自然段写了《二泉映月》的诞生过程?
3、 小结分段及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 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 讨论交流:你喜欢这样的景色吗?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 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思考:你对二泉有什么样的印象?
2、讨论交流。
五、小结: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4又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作为老师我能理解阿炳在音乐当中所赋予的全身心的情感,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批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三个步骤: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3 ……此处隐藏10518个字……发自己的感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课堂上互相解答,然后一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重点的文字。这堂课看起来是圆满的,特别是我在课堂上以年龄为序出示了阿炳的生平,揭示了他苦难的一生,整个课题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直至结束,我和学生都沉浸在《二泉映月》及阿炳的人生故事里。
这节课结束后,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回想起课堂上的精彩之处,并为自己设计上的小心思而沾沾自喜,而读到这一段文字,再想到那个课堂,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时间仓促,我在备课前并没有好好地了解课文的主人公,没有更多地阅读资料去更深地了解他,我自己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理所当然的灌输,以至于自己在这种灌输过程中也心潮澎拜。
对于语文课堂,我们有很多追求,高远的追求——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但是我们又常常在教育教学中“非白即黑”,引导学生要么去仰望,要么去谴责,关于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表现出来的复杂、不完美的人性,却时常忽略不见,当我们去用教学去树立一个形象的时候,真实常常成为了小道消息。在这节课里,我所展现的主人公不像是一个人,几乎是神性的、完美的。
坐在这里,我不禁猜想如果学生在读到我读的这段文字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全面了解到阿炳的为人,并回想起这次的学习经历会怎么想,会有失望的感觉吗?发出“原来竟然是这样的?”的惊叹,还是觉得很正常,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的呢?
每每阅读正史,总会心潮澎拜,阅读野言又让人感慨万千,视角的不同让我们很难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事情的真实面貌,其间产生的认识的偏差、肤浅的判断甚至偏颇的感受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教育面向于儿童,为了爱护儿童纯净的心灵,我们常常选择纯净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中提取出我们需要他们知晓的部分进行灌输。这样做常常有令人担忧之处,因为儿童很快会长大,会接触到真实的生活,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作为成人,总以为他们不能理解、无法看懂,实际上他们常常表现得比我们想象的更棒,接纳的程度比我们猜测的更高。把真实展现给他,献之以真诚的态度,让他们知道世界不完美,人有多面性,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冷静平和地去相处是更好的人生教育。
如果让我重新回到这节语文课,我会有怎样的处理呢?我仍然会给学生一个激情洋溢的课堂,让语文课有魅力,让学生得到扎实的训练。但是我会让学生有延伸的阅读,去尽可能去走近主人公,去感受他,当学生产生疑问,阅读到的形象和课堂的形象如此不同,我会真诚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想法——活生生的人是多样化的,不存在完美的人,但是创作出来的音乐是伟大的,“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的。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4《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心中也会疑惑:为什么阿炳的乐曲能承载这么多的情感?会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伴随着《二泉映月》婉转回荡的乐曲声,我翻开了苏教版第十册课文《二泉映月》。琴声中,文字里,我仿佛看到阿炳正坐在月下二泉轻拨琴弦,乐声如泉水潺潺流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5翻开《二泉映月》,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阿炳的人生坎坷,音乐内涵十分丰富,要让五年级的学生完全理解这些,有一定难度。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披文入境,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自然想到了用音乐。
我在教学中围绕这个想法设计了三个步骤:
1、借助音乐激发兴趣。
2、依据音乐诱导入境。
3、通过音乐体会情感。
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课堂上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气氛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被深深吸引了,整个个体,整个思维都投入其中。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与音乐、与阿炳发生了情感共鸣,学生就能酣畅淋漓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的真实感受和真切情感。
在体会琴声内涵的时候,本来打算让学生读作者的感受,来体会阿炳的情感。但是后来却调整了教学思路。或许那些文字也只是作者听了乐曲后的感受,是他在彼时彼景的想象?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听去乐曲,自己去想象和感受呢?想到这,我临时作了调整,舍弃了原定的教学方案,在向孩子介绍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如何靠着一把二胡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但即便如此他也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不去给走狗和日本人拉二胡等这种经历后,学生对阿炳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委婉连绵的《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在教室里回荡开来,学生边听边想象边感受,然后交流。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但感受到了书上的内容,还感受到了书上以外的很多情感。有些学生说阿炳是融自己的感情在自己的音乐中,他虽然穷困潦倒但仍然有着骨气,这似乎是他内心底不屈不挠的心声。还有些学生说,这是阿炳对人生的感悟,把音乐和人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愧为一代著名的音乐大师!瞧,正是这临时的改变,才有了意外的精彩的生成,不但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还深刻理解了乐曲的内涵,真是一举两得!看来,有的时候,课堂是需要一些临时的“奇思妙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