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回声》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8 01:15:47 收藏本文
《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声》教学反思1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教学生字时我注意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通过小组合作读书,让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了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本课的生字真是难写。为了训练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学,先让学生交流识字心得,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最后,让学生描红,仿写,老师做以检查指导,督促每个同学按老师教的写字要求去认真写字,练字。检查结果显示,同学们自学生字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长期培养同学们写字能力的结果。

俗话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回声》教学反思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吗?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谈)(板题:回声)

(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指名读,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哩”的轻声读音。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A、呱:“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有描写小青蛙叫声的句子。(“呱呱呱,多好看哪!”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

B、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指名读,齐读。(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造句。出示句子: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指名读,齐读。)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两个字左窄右宽,哪个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写字就要注意观察字的结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 ……此处隐藏5871个字……这节课我运用多媒体动画先来演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的动画。让学生根据画面和文中句子来描述一下画面。并且还让学生用动作演示波纹的形成和碰岸荡回来的样子。接着我又让学生看多媒体中一个人叫喊的声音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画面,让学生再结合青蛙妈妈的答案来让学生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两组动画很形象,很直观地把回声的形成与水的波纹的回荡加以联系和比较,很容易地让学生就明白了回声产生的道理了。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二)在讲回声产生的道理时,如果能让学生看过两组动画演示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中去讨论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声音,那样效果会更好。在教学实施中,我看表只剩8分钟。本课了解回声产生的过程是重点,但在这一环节中我很仓促地就结束了。

《回声》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乐理知识,识谱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并且能独立理解,解释歌曲的大意和基本内容,就是学生的掌握程度有些参差不齐,在这方面我将尽量弥补。在唱歌、视唱和听音练习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每班还有个别学生有跑调现象,我们要多给这些同学一些关心和爱心,使他们尽快地喜欢起音乐来,让他们高兴地唱起来,尽快脱掉“乐盲”的帽子。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学生图个热闹,而对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学生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学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赏。

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倾听、实践、师生合作中理解歌曲、学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过程与方法)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 ”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力度记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教学难点:前半拍休止的准确演唱以及歌曲中回声处的自然准确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大山吗?在大山里,如果你大喊一声,会有怎样的反应?(会有一种回声)

师: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当我们向山谷发出声音时,声音传到山谷中的物体上被反射回来形成了回声。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相比,有什么不同?(原声比较重,回声比较轻)

(设计意图:通过山谷回声创设情境,为歌曲教学做铺垫。)

2、初次表现回声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模仿一下“回声”怎么样?老师是发声源,你们来表现回声。谁能告诉我怎样表现出回声呢?(练习:喂,噢,你好)

3、加旋律表现回声

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那我们为回声加上旋律怎样?(师钢琴演奏,生跟琴模唱。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4、师:同学们的表演真棒!尤其是加入旋律后,声音就更动听了。刚才我们做的小游戏中,老师发出的较重的音,在音乐中用f表示(强音),回声比较轻,在音乐中用p表示(弱音)

引申:老师给他们各添上个朋友“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5、师:让我们大家再一次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分组表现强弱)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是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力度记号。唱准“回音”这一乐句。掌握回声的强弱特点。依据学生活泼好动特点,设计了与学生做回声的游戏。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感受回声的强弱、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回声的深刻体验。﹞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

师:同学们的演唱将回声表现的惟妙惟肖,现在老师想为同学们唱一首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生答,师总结

这段音乐带给大家如此多的感受,我想大家非常的想学会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友谊的回声》

2、复听歌曲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听完以后你来说说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找出歌曲中回声的部分。

3、师演唱歌曲,回声处学生来唱。

4、演唱歌曲。

学生随琴轻声慢速用“u“哼唱并及时处理困难句。(两遍)

切分处(打拍子感受强弱)

八分休止

注意:掌握回声处的两个力度记号f 、pp。

5、师进行歌曲处理。

v(1)结束句练唱,渐慢的处理。

结束句: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声音。

﹙2﹚、歌曲情感处理。

为什么说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

师: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友谊?

生:友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生: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就是友谊。

生:友谊就是同学间的交情。

师:友谊就是你和同学间的那份感情、那份互助的精神。

师:为什么说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

生:我们同学间心相应情相通就是友谊的回声。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欣赏歌曲、学生演唱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歌曲的力度、速度、声音、情绪。﹞

6、有感情的演唱。

四、拓展

分组轮唱

一、二组先唱,三、四组过一小节进入

(设计意图:通过轮唱更好的表现歌曲,在歌曲中渗透合唱这一环节,启发学生创造歌曲。)

五、教师小结。

是啊,真正的友谊是你和同学间的那份感情,那份互助的精神。那么我们同学们之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彼此珍惜像大山一样心相应情相通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真挚的情感演唱这节课学习的歌曲《友谊的回声》。

在歌曲《友谊的回声》中结束全课。

﹝设计意图:让音乐贯穿始终。在优美和谐的艺术氛围中,让学生建立起高尚道德情操。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友谊的回声 f p ff pp

《《回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