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1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我想,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应该遵守这一原则。上周的一节组内研究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略读课文要放手。
我选择的是《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假如没有灰尘》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这样的:
一、读题揭题
1、齐读课题。
2、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
3、谈对灰尘的感受。
4、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要求,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快速浏览阅读提示。
2、指名说出阅读要求。
3、指名说通过阅读提示了解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建议:
⑴ 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⑵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四、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1、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2、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3、教师补充《丑石》,再次点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然而,课堂上我却将有些环节颠倒了,给学生的时间不足,小组交流方法指导不到位,有些问题提出了却没能做答,全班交流时,学生读的还不够,说的还不透。
究其原因,我想我忽略了这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正因为我没让学生读透,因此后边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彻。
2、放手让学生去“问”: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更多疑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放手让学生去“评”: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放手让学生去“练”:
《假如没有灰尘》这一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课后练笔很有必要。我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达到思维开放的开放。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会放手,教师走下“讲坛”,学生走上“学坛”。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2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得非常单调。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全文共5个自然段,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首段先从人们对灰尘通常的认识写起,指出灰尘的危害,接着笔锋一转,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自然导入下文。第2自然段简要介绍了灰尘的大小和主要来源。第3至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详细说明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解答了第一自然段所提出的问题。第5自然段是重点段,由“灰尘大多具有吸湿功能”这一特性入手,层层推进,说明了灰尘的重要作用。此外,这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介绍灰尘的特点,然后再具体说明灰尘的作用,结尾都运用“假如没有灰尘”这样的句式,对其重要作用加以强调和总结。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二是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古往今来”是指从古代到现在;“拂拭”是指掸掉或擦掉灰尘,“勿”是“不要”的意思,“尘埃”就是尘土。这句话 ……此处隐藏6812个字……资源,但如果利用不恰当又污染了环境等等。
学习了这篇课文,练笔也很有必要。为此,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假如没有……”为题,写一次小练笔,让学生深刻理解使用假如句子的应用并搜集有关灰尘好处的资料,让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施展的同时了解到灰尘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本课总体教学感觉还可以,作为一名新手能得到前辈们的表扬和指导,深受感激和安慰。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教案处理不够到位,深知领悟本文的说明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方向把握有失偏颇。有些教学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之时完成的,却在课堂上重复,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等。这些都是在今后教学上应该多加注意和改进的。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11我对课堂上的一些教学细节的回想,确实存在着许多不足。
《假如没有灰尘》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应该让学生运用在前三课里学到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本课。可是在平时没有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课堂上,你总是对他们不放心,总想给他们多讲一些,正是这样的心理导致在本节课上,该学生自主学习时,自己不由得想指点。现在想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学生好,反而使他们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同时教者本身也累得够呛。应记住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次,在教学中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在平时,布置学生预习时,总是这样布置:“把下一篇课文预习一下,课文读一读,生字写一写,不懂的词语查一下字典。”现在想来,这样布置的预习任务含糊不清,学生在实践时自然是马马虎虎的,也谈不上效果了。通过这次活动,应该意识到要想课上的轻松,课前必须下功夫,必须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布置任务要具体,检查要及时。要让预习真正能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开好头。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12《假如没有灰尘》揭示了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解释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的原始状况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目标,虽然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制定有特色的个性目标,但我们一定要保持教学目标的弹性化。备课前我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目标能使更多的学生知识储备达到最优化?对于课文及其相关的内容,有多少学生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致达到什么程度?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13推荐灰尘,这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但是,要让我们真正认识它,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明文《灰尘》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灰尘的产生、形状以及作用。尤其是介绍灰尘的作用,看似没有用处,给我们带来危害的灰尘,却又有那么多奇妙的用途,原来,我们的生活又是离不开灰尘。其实,就是在这样科学的态度,客观的叙事中,又蕴涵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教学这篇课文,感觉上得很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我想,大约是课文的难度决定的吧!
反思课文难在何处?我觉得:
一是文中有许多科学的专业名词,学生很难理解,因为那需要物理知识作为铺垫。
二是课文在介绍灰尘的作用的时候,是层层推进地介绍,一个结论,既是前面原因的推断结果,又是后一个结论引起的原因,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
本课是选学课文,课前让孩子们联系《词语手册》和其他工具书去预习,理解重点字词,找出文中自己印象特别深的语句,并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并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14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学为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为此,在导入课题时,先板书灰尘二字,让学生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然后让学生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是怎样?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相印证,看看有哪些异同,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检查字词,重点理解:“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这一谚语,让体会到原来灰尘在人们心中的危害是那么的大。再接着,让学生默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请学生用一段话回答课文第2自然段的设问:“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最后,还引导学生想: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这让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事物。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15《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说明有序,浅显易懂。它也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在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导入课题时,创设了灰尘博士参加联合国评选环保卫士,被拒之门外的情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灰尘博士被拒绝了,然后让学生找出灰尘博士能参加大会的证据,体会假设的说明方法,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然后,引导学生先学习新闻发布会的要求,再现场举办“灰尘的作用新闻发布会”,最后,引导学生想:为什么灰尘有这么多的优点,还不能参加评选大会呢?让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万事万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理清线索、理解内容之后,我引导学生精读了一个说明灰尘作用的自然段,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让学生围绕“作者是用怎样的说明方法来突出灰尘和作用的”这一问题熟读精思、讨论交流。还启发学生认真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让学生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课前我创设了让灰尘博士参加评选大会的这个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学习灰尘的作用,明白没有灰尘,大自然和人类都将发生许多变化,通过在班里组织“灰尘作用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充分了解灰尘的优点,并回到创设的情景中,同意灰尘博士参加评论大会来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因此我们看事物要看到它的两面性,全面地分析,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一个情景,一场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身为教学的组织者,何乐而不为?
学了这篇课文,课后练笔也很有必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并以第一人称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不足的是作为略读课文。老师还是没有完全放开,讲得太多,有点束缚学生,宁外在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方面做得也不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