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05 00:06:10 收藏本文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在教学课文时,我从介绍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入手,激情导入:有人说作者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事实就是这样,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萧红就像是她笔下那北方庭院的花儿们一样,鲜明而热烈地开放,泼辣地,不娇贵,不做作,自由自在地开在阳光下。无论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她的笔写着她的字,大气的文字。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乡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思考,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一、走进园子,初步感知园子的自由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学生通过初读很容易就能感知这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园子。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如:生机勃勃、无拘无束、鸟语花香、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二、深入园子,感知动植物的自由和我身心的自由

我让学生先学习第一和第十七个段落,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和想象画面中,在一次次的小练笔中孩子们感受到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受到园子的活泼、快乐和灵动。在作者萧红心中,倭瓜、黄瓜……是有灵性的,自己为自己做主,是自由的快乐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由着自己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太阳也不过问。这种感受与作者快乐的童年分不开。通过交流讨论:我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我们可以发现,我跟着祖父种小白菜、铲地、浇菜时,也是自由的,种小白菜,我是在瞎闹;铲地,我是在乱勾;浇菜,我是在乱闹。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都是自由的。孩子们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劳动时的那份自由和快乐,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三、课堂小练笔,走进童年,共享自由的阳光

学习第十七自然段时,朗读感悟“一切都活了,花开了……”分析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进行本课的第一次小练笔。在学习“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怕上房……太阳也不知道。”后,举例:哪些动植物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本课的第二次小练笔。在总结升华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第三次小练笔: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当你来到这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的园中时,你想干什么?(请用上“想……就……愿意……就……”)这种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对这种句型的把握,又能充分体会到萧红那颗充满自由的童心,让学生与作者快乐共享。

四、走进原著,进一步感受作者的童心

最后我简单补充萧红的资料,《呼兰河传》这本书里写道:“呼兰河这座小城住着我的祖父,也埋着我的祖父……”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想让学生通过这些能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2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童年。通过引领学生朗读一篇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感受童年的天真烂漫与童年时光的可贵,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将学生领进课外阅读的乐园,让他们走进原著,走近作者,将课内与课外有效的衔接,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讲述的是作者萧红童年的故事。那份藏在祖父园子里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本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的作品――《呼兰河传》,更深层次的领悟她和祖父间的情。初步感悟“萧红体”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面对这样的名篇,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心,真正领悟字里行间的情,课后能静下心来读《呼兰河传》呢?在备课前我想了很多,尽管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可它却承载了满满的语文味儿,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典范。因此在我对《呼兰河传》认识的基础上,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以及找了许多名师上这一课的视频,借鉴他们的一些方法,最终才把本课的教学设计定稿。

教学中,我把这节课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板块一:整体感知,鸟瞰园子;板块二:眼中园,样样都有;板块三:心中园,一切自由;板块四:梦中园,光芒四射。这四大板块也是教学中的四大环节,整节课就以这四个环节推进,不难看出,这个设计是层层递进的。由于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在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尽情地在园子里走了个来回,用评委彭老师的话说,孩子与我都在园子里畅游了一节课,仿佛自己就是园中的一员。

上完本节课后,我们组织了评课、议课,所有观课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结合观课老师的评课和自我反思现将本课中的得失总结一下,老规矩,还是先谈谈做得好的方面吧!

1、突显了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两次默读,并在默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默读时要圈画关键词,做批注。对于这样的长篇,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突显了教材特点,半扶半放,抓重点词。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始终都是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如在感悟祖孙情时,主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祖父对“我”的爱语句,在学生充分默读、圈画后进行交流,并拓展了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的片段。

3、突显了本体特征。

语文课就要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一。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特别是在体会园子的自 ……此处隐藏9662个字……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

3、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我们读到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心情,请大家课后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心去感受一下。

板书设计:

7、祖父的园子

园子在心中的印象——充满生命的气息

在园中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教学反思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我们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走进了祖父的园子。孩子气十足的强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象的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的突出特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能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作者的表达方法,能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语言特点,用心去领悟。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1

这堂课,我得到了本校多位教师的热情指导,评议,尤其感谢工大附中的盛大文老师,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下面是对我这堂课做一简单小结。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设想:

1、反复朗读,品味感受

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是一篇值得反复读的美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变换多种形式如:自读、默读、引读、合作读等来让学生反复读文,理解文本,丰富感受。通过读文,学生对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祖父对我的疼宠呵护,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寻找文眼,形散神聚

首先,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其次,在教学中始终抓住文题,通过( )的我,( )的祖父,( )的园子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园子不仅是“我”的乐园,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是我心目中美好的家园。

3、激发想象,体会温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想象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祖父对我的爱,以激发朗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5至10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祖父在我犯错时,总会笑,他会说什么呢?这一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眼前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浮现了祖父的笑,笑中的温暖洋溢在课堂中。

4、本文教学中,文章中所带的淡淡哀愁是学生很难理解与体会的,因此在收尾处我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这时,教师不需多言,只需让生静静感受。简单渗透了淡淡的哀伤情绪,从课后教师的反馈中,这也成为我本文教学的亮点之一。

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想面面俱到,但反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2)、本文是一篇美文,在教学中让生多读,读中悟情,教师如何抓住有利时机让生入情入境,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研讨的。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12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不以精细、全面,但求大致理解,大致掌握即可。教学步骤也相对粗放一些。

为此,我在执教略读课《祖父的园子》时,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把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和表达。一是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园子。二是默读课文,找出园子中我做的事、看到的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精彩句段。三是猜读,通过补充材料,拓展思维,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凸显语用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在读书上,我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读课文,如:自由读、默读、接读、分角色读、跳读、范读、欣赏读等形式,从读中去找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趣。在默读时,我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提取信息,为以后作批注打基础,在语言表达上,我把自由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猜想萧红长大以后得生活状态,推荐阅读《呼兰河传》和《小学生萧红读本》。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捕捉信息;其次聚焦重点段,划出关键句段,不求一字一句全部哦去读,直接找出与园子有关联的,没有关联的内容直接跳过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鸟瞰感知园子,初步把握文章主旨。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读文章,抓住“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园子,一切都是自由的,紧扣“自由”来想象作者心中的园子,然后聚焦到4——15段,体会园子中一切皆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作者童年生活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真实写照。

在朗读形式的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快乐、轻松、自由”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完这节课,发现课外阅读如果忽略了课内阅读,那么语文教学的主题就显得单薄了,所以在教学中,应适当引入课语段来对比读,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这样的设计中去完善教学,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的味道,而不是单纯地欣赏、熏陶,通过咬文嚼字培养语感,通过本课教学,通过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脚步打下坚实的根基,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