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04 21:06:24 收藏本文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本文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而蕴含其中的道理却让人深思,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为何要抓住眼前一穗?什么是人生的机遇?如何正确处理追求与实际的问题?这些都太深奥,难以真正透彻理解。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我想办法突破的地方。

在强化的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几点的尝试,感觉对本课重难点的处理有些作用:

反复品读、以读促悟

只有给予孩子充足的反复朗读课文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文本交流、相融。反复品读、以读促悟,也是新课标倡导的思想。在整节课中,“读”始终贯穿课堂,上课伊始,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掌握故事梗概;深入理解,默读课文,读中思考、读中品悟,勾画、批注、交流;再次品读、心领神会……设计了很多读的环节,整个课堂,书声琅琅。……此处隐藏13067个字……长为擅长!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14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读通课文;2、学习字词;3、了解故事主要内容;4、探讨:弟子们为什么没能完成任务?评说一下,苏格拉底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其实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课时更多的是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还是教学价值?其实,我倾向于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分开,因为阅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实施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在第一课时中,在确定教学价值时,如果按照我自己分的基础价值、人文价值、训练价值来看的话,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实施的是基础价值,或者就如胡立根老师所说的知识价值。这些语文知识,主要是字词,散见于课文各自然段之中。而《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很快地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除了知识价值,还有智能价值也就是我想当然称呼的“训练价值”。我引导学生把各部分内容组合起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常规训练。

第四个环节是探讨两个问题,这其实是让学生对《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进行一个角度的探究。联系上下文,学生们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第一个问题。我看重的是第5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因为其中有一个关于小麦的拟人句。特意问学生们,弟子们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说,应该是失落、后悔莫及。我问,那么写小麦干吗?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其实这儿也是“学习写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虽然小,但是也具有训练价值。

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活泼的孩子们故意拿我跟苏格拉底来作比较,你说他说,都是在赞美苏格拉底而“贬低”我。面对如此“火力凶猛”的“群体攻击”,我当然甘拜下风,表示要“痛改前非”,做一个好老师。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