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司马光》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司马光》教学反思1本文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会写四个字,通过读课文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昨天下午就已经让孩子预习课文了,上来就直接检查孩子预习情况,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孩子多读,多和这些生字见面,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然后就一些稍微难的字交流识字方法,最后采用登山比赛的方式巩固生字。写字,本来准备写四个字,因为怕孩子连写4个字,注意力会不集中,我分开来教,交流完识字方法后,指导学生写吓和叫,这两个字比较简单,朗读完课文后,重点指导那和都的右双耳,(自己在识字那里比较拖沓耽误时间,这里没有完成)朗读课文时,我主要抓住两个问题进行教学,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危险,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重点抓住他们不同表现的动作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比较让孩子感受司马光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聪明、积极动脑思考的品质。
我自己觉得没做好的地方:1、前面部分有点拖沓,想重点指导的两个写字没有写。2、自己说的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说。(观察图画:假山下面有个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我想引导说出在这里玩会暗藏着危险,引导不够好,我就直接说了,用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我是以填空的形式进行了给写了两个句子。我本来想进行完这两个句子后,让孩子自己仿照着句子再说几个,时间有点紧,就没有进行。3、在学习司马光的表现这一部分时,自己有点慌,讲的有点过快,自己没稳住,学生也有点兴奋,纪律没前边好。4、自己应该少说,让孩子多读,读的还有点少。5、我做了一棵苹果树,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没完全发挥好作用。
《司马光》教学反思2课文教学进入尾声,学生了解了司马光在面对困难时沉着机智,想出办法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不仅值得赞扬,更值得我们向他学习,我借机想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还能相处别的办法就出那个小朋友吗?这一问,似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没等我说“你先想一想”,就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其中就包括“平时最喜欢发言,但他的发言总是不贴边”的郭浩洋,原本不想叫他说话,可是见他急的直晃举着的小手,,就又一次“心软”叫到了他,他的办法是:把水缸推到,水流出去了,缸里的小朋友也得救了。郭浩洋一边说还一边用简单的动作表演,我一听,笑了。心想:多好的办法呀!这小家伙今天的发言最“贴边”了。看来,对于郭浩洋这样的孩子,今后还是要多给他一些机会,不能老用那种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人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充满着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司马光》教学反思3这节课我像往常一样,根据课堂设计,按计划朗读课文《司马光砸缸》。当孩子们读完课文以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着,说着,一直到把这一课的生字全部学完。我让学生同桌相互讲一讲这个故事,大家开心地讲了起来,看着他们,我想这一节课的计划不就泡汤了。就在我犹豫不决时,孩子们像突然长大了似的,自己已经安静了下来,那神情是少见的。这时,我按原计划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时,发现孩子们掌握的非常好,每一位同学的回答都是那么完美无缺,有些同学的回答甚至出乎我的意料。自习课上,孩子们在做练习册时也做得比往常好。
由此我想到,在课堂上,学生想研究什么问题?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接受新知识。我这堂与原计划完全不同的课,由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按照学生的意愿展开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得特别积极主动,聪明和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通过这节课的实践,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创造力。
《司马光》教学反思4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5》中的《司马光》是一篇传统教材,教学时怎样才能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呢?针对本文的教学重点,我对《司马光》做了如下教学反思:
一、读一读、演一演、问一问
课文中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读一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表演、评议)
3、再读第5自然段,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想想、议议。(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第5自然段后提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4、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5、引读第4自然段: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6、大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众小朋友)看谁演得最像。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____”画出有关句子。(第二自然段)
2、认真读第二自然段,观察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投影仪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集体现察。)
小组讨论:一个小朋友掉进那口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个小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图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写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们的个子还高。而且体积大,能装许多水。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中弄明白,那样“大”的水缸,又是“装满”了水,说明小朋友掉进缸以后,整个儿会被淹没,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司马光要“砸破”那口缸,让水流出来,才能救小朋友。)
三、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 ……此处隐藏8003个字……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正好赶上周喜兰书记到我们学校试导,通过周书记的听、评课,让我真是茅塞顿开,受益非浅,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可取与需要改进之处。从我自身来说,还是比较喜欢上低年级的语文课,这一点也得到了周书记的肯定。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我安排了趣味识字、朗读训练、模仿动作表演、思维拓展训练、说话练习,多花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意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很自然地进行德育教育,让教与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但由于我低年级教学经验的不足,导致教学中存在着不周到之处。
其一,缺少了写的环节,虽然第一课时里没有安排写字教学,但我在读完课文后安排了一个“我会填”的训练环节:一( )假山 一( )缸 一( )( ),周书记就特别提出了,在这除了口头填,应给学生一个动笔写的机会。的确,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课前准备里总少了课堂练习本。课堂上,能让学生动手就尽量让他们动手训练,无形中督促了孩子们在课前准备好课堂练习本。
其二,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拓展训练: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要求:大胆想象。)由于时间仓促,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予很正确的评定。孩子们相象丰富,有说找梯子的,也有说几个小朋友叠起来,把那个落水的小朋友扯上来。听了他们的回答,当时只记得表扬大家爱动脑,想出了新办法,就疏忽了提醒孩子们这个办法是否可行。周书记就提出了,要是找梯子的话那还不如喊大人快,几个小朋友叠在一起,下面的那个孩子能承受得住吗?另外,就此引导到生活中的困难,教育孩子们像司马光一样,做聪明的孩子。我一听,对呀,真是大大的失误。
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一点沉着、冷静,对待孩子们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尽量让课堂上不留下遗憾。
《司马光》教学反思14【课前透视】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 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课文故事的VCD、课件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
这节课我们来拜访一位古人,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这个人你了解吗?相机教认生字“司”,介绍复姓“司马”以及司马光。
思路:创设谈话情境,引发提问,组织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对人物及课文内容的感知,为新课展开做铺垫。
2、观察:
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思路: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对话平台
一、自读(扫清字词障碍,打下读悟基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思路:培养自我读书能力,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应该从一点一滴抓起。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识字(多种方法巩固识字,促进学生记忆。)
1、同桌利用字卡,互读检测。借助“我会认”和“我会写”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2、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强调重点字“玩、司”的读音,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思路:课标指出:识字和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育的重点。多形式的识字与交流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三、写字(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思路: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四、讨论(读书交流,理清故事内容。)
1、指名分段读文,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如:小孩子是怎样掉时缸里的?当时情况怎样?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的?等等。
2、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读懂的问题。
思路:充分发挥学生自读交流的优势,实现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阅读、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司马光》教学反思15《司马光》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这是一篇以人物的名字命名的文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司马光的了解,并且引导学生想一想这篇文章会写有关司马光的什么事情呢?学生纷纷说,司马光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文章的朗读当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读、同位读,同时还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认真读,想象读等等,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通过司马光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表现,能够感受到司马光的确是遇事不慌张,沉着冷静处理问题,最终能够将落入水缸中的小朋友就出来。接下来继续提升同学们的朗读能力,自由读、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等进一步让学生内化自己的思想认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过于注重让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学生的课上的写字时间略显不足,尤其是对于个别写字稍差的同学,他们写得不够好,并且写字速度稍慢,课上没有写完,因此就缺乏老师的指导,只能再另外找时间进行检查,今后要做到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