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要完成这些目标,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但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是认识了人民币,如何能让他们正确的取币、换币、付币、找币,原本3个课时的课,是肯定不够的。
首先,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人民币,让他上台找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在交流中基本认识了人民币。在接下来的分一分的活动中,学生就能正确的分类,通过分类,知道了纸币和硬币。还知道了按元、角、分来分类。为下面认识人民币的几种辨认方法做好准备。
其次,我发现学生对1元、5角较熟悉,认识很快,对它们的换算也得心应手。对于2角、1角、5分、2分、1分比较陌生,在换算“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时,只有班级里思维比较灵活的几个孩子积极举手。我想,要理解“几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这个问题要用到“倍”的知识,再加上一年级小朋友很少自己花钱买东西,并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用1角、2角的机会几乎是零,为了让学生明白“5张2角可以换成1张1元”,我先一张一张地出示2角,再用加法计算5张2角是10角,也就是1元,让学生直观理解元和角的换算,过程较繁琐,效果也不满意,因为有的学生很快就忘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在教学中,我也强调了这一点,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30元+2角=32元这类错误,于是又重点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先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名称再进行计算。
还有一些小细节也需要注意:
1、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全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于是在介绍人民币时,老版和新版的我都一起给学生看了,在后来的练习中也就没有问题。
2、在课后练习中,有很多人民币兑换的实际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利用学具盒中的假币自己先拿一拿,再做题。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
这节课我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认钱、、换钱、摆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2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能实际问题。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人民币。因为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认识。通过交流了解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甚至已经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础上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而课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币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我就让学生看了一下,了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让学生来介绍市面上流通较多的版本。学生介绍的很好,不仅能说出看到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还能说出为了防伪上面还有水印,还可以怎样来识别真币和假币等等。
学生在介绍的时候很积极主动,尽管他们介绍的内容有的甚至与本课无关,但是内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还不了解的,让学生来唱主角,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学相长。
二、可以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解决问题。
做一做中有一个练习是给学生3种人民币,问学生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这道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而学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换成5个1角和几个2 角,不明白题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这里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最后到4人小组里说一说,那样效果会好一些的,让学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可以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方法,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最后全班总结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对于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也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不能怪学生的.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一数学思想,通过观察学生购物的画面,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通过兑换游戏和模拟购物等活动加深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2、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中,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处理教材。如:认识人民币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手中的人民币,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纸币和硬币,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分成分币、角币和元币,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接着安排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认识的人民币。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认识分币、角币和元币。
3、充分利用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物图和实际的人民币的直观作用,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受到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找、认、摸、比、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与理解了元、角、分,并初步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学会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4我授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认识人民币》。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此处隐藏8685个字……行!”
见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逐步深入,紧接着我有将学生的活动引入高潮,出示事先模拟好的一个文具店,有各种学生喜欢的文具并标明价格,比如:铅笔每支5角,橡皮每块1元,文具盒每个6元5角,刨笔刀每个12元3角……
“小朋友,咱们今天的文具店想在咱们班招聘一批营业员,谁愿意应聘?”
一只只小手齐刷刷举起来。
“营业员可不容易当,算错了账,你可要赔的。”我开玩笑地说。
“老师,我能行。”几乎所有的孩子自信地回答我。我看着孩子急切的样子,实在无法确定录取谁,只好对他们说大家轮流来当。几个“营业员”走到文具店前,当场穿上我事先准备好的“营业员”服饰,准备“工作”。其他学生跃跃欲试,想去买文具,这时我提出要求说:“你最想买哪两种文具?应该付多少钱?怎样付这些钱?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先和你们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一起合计合计,然后拿好钱排队去买?”学生一听,又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
在商量好后,一名名“顾客”排着长长的队伍去模拟柜台购买文具。
“顾客”1兴奋地告诉我说:“老师,我买一把尺子8角,一支铅笔5角,一共要花1元3角,我付2元,找回7角。”
“顾客”2说:“老师,我买了1支圆珠笔1元,一个铅笔盒6元5角,一共要付7元5角,我给他8元,找回5角。”
……
我不放心“营业员”,走到旁边观察,这时一个“顾客”给他10元,要买8元5角的文具,他不慌不忙地找出1元5角,我放心地笑了。“顾客”们买得清清楚楚,“营业员”们卖得明明白白。正当同学们买卖热烈时,下课铃声响了,我只好狠心打断同学们,说:“你们周末可以去商场帮妈妈买一些日用品,写一篇数学日记。”
三、案例反思
1、创设“愤悱”氛围,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我要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起点,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本课教学之初,我先安排一段商店购物的录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迫切的想要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随后教学过程中又设置了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买文具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从而打开思维之闸,使学生进入一个强烈的“我要学数学”的境界,从而开发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2、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说——“我能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走向甚多的过程。而现今,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感和失败感,这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敌人。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自主地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我尽量给所有的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特别是不太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我更多地关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购物方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对于学生“出格”的回答不会因为不合自己的预想而轻易否定,而是相信学生,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孩子切实地体验到“我能学”。这正是学习内驱力的延续和增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充分的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3、注重实践操作,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我会学”
在学生有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后,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进到数学知识的王国中去遨游。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因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深厚的生活基础。要转变学生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即在实践操作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来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有位名人说过:“听了就知道,看了就明白,做了才是真正懂了。”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给学生准备了钱箱、信封等。学生从钱箱中找钱、亲自动手分一分,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整体系统认识,在不停的活动中、游戏中将已有的经验数学化、系统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式,从而使学生达到“我会学”的境界。
4、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个人成长的联系,巩固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学有用”
在有趣的买卖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付钱、找钱及加减计算等活动,还能及时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
从上述案例中我体会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15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具体情景中进行教学的,特别是认识人民币,更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情境,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体验、认识、了解人民币,学会使用人民币,所以本节课就通过创设生活中购买杂志这个情境引入。
人民币中的解决问题主要使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使用尝试调整策略和罗列策略。尝试调整策略主要是:先随便选两本算一算,再根据结果调换调整。罗列策略主要是:先任选一本,再有顺序的试算。
例题设计了四种杂志,单价分别是:5元一本、6元一本、8元一本、7元一本。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学生对“正好”是什么意思,说的很明白,正好就是买了两种杂志后,钱没有多余,全部用完。但由于课本中的四个数字都非常小,数量关系简单,学生一眼就能看出6+7=13,8+5=13,知道选那两种合适。
看着学生跃跃欲试,我就说:明明也挑选了两种杂志,可是,他算来算去钱不够,是怎么回事呀,你能帮帮他吗?
这样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调动了学生想表现,想帮助他人的的积极性。这样他们就不再认为下面教的两种策略多此一举了,就会认真的跟老师的思路走了。
先教尝试调整策略,明明先任选两本,选单价是6和8的两种杂志,一算,14元,比13多了,怎么办?学生很快知道,得把其中的一本换成便宜的。究竟换哪种呢,学生说先定一本,把另一本换成便宜的。通过学生的帮助,明明调换好杂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当总数大于13时,这两个数都选大,了,肯定得把其中一个数换成一个小一点的数。尝试调整策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灵活的解决问题,并且间接的巩固了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罗列策略在这里主要是有序的“试算”,体现的思想主要是有序的思考。教学罗列策略时,我说:兰兰也想去帮助明明,她对明明说:可以先选定一本,然后按顺序一本一本试。随后学生和兰兰一起感受罗列策略的运用。
学生经过这两种策略的学习,对于难于解决的问题就可以用尝试调整和有序思考的思维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当数据较大时会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