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04 17:06:02 收藏本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

《伯牙绝弦》是语文人教试验标准版六年级上的一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感受文言文的声韵美。

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其次,在品读句子的时候,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这是为了达到了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音韵美的目的。从学生课堂诵读到品悟句子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是基本达到的。

其次,文言文因为其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应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以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为基础,并借助工具书和课内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帮助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更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步骤的达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在品读句子中增强了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课堂实施来看本课在教学上遵循了学习 ……此处隐藏14405个字……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为谁而绝弦?伯牙为何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四、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还巧妙地进行了仿写、说话训练,又突破了难点。

我通过本节课教学,还有两个环节以后要注意:

1.我虽然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

2.安排了欣赏《高山流水》,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