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葡萄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葡萄沟》教学反思1今天上了葡萄沟的第一课时。在设计《葡萄沟》的时候,我也力图能够让课上得扎实、朴实,把文本中的各个语言点敲实、挖透。我认为我的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落实了语言文字教学:
1、对于课题的挖掘。先出示“葡萄”两个字,让学生认读,指导轻读音。让学生观察这两字的相同点。题目中,“沟”是需要掌握并书写的生字,因此我让学生组词,还在课件中打出“勾”、“钩”让学生组词区分。
2、字词教学,采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教学的方法,既重视课堂效率,又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景性。在读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读生字卡片和屏幕上的生词。随后,在课文教学中再对于出现的生词进行随文教学,希望通过反复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生字词,同时在文本中学习字词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意义。
3、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待学生反复朗读段落后,出示课后的“按课文内容填空”一题,让学生看着填空题尝试背诵第二自然段。我发现,学生在前面的不断有感情朗读段落之后,很快便能够看着提示背诵了,这是不是也无形中渗透了“熟读成诵”的学习方法呢?
但是,虽然我在备课时动脑筋想了这些教学环节,使我的课堂更加实在。可是对于课堂及时生成的教学点,我却不能够及时捕捉。例如:
1、在出示课题教学“沟”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学生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字比较像。有一个学生说到“钓”,我当时急着出现“钩”,便把上纠正了。那个学生的语文能力还算班里非常好的学生,她都说成了“钓”,说明没有区分好“钓”和“钩”。那么,可能班里还有一部分学生也不能正确区分这两个字。当时,虽然课件上没有打出“钓”字,但是既然学生混淆了,还是应该抓住这个生成点,在黑板上写一写。
2、在教学“五光十色”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我问了一个问题,“五光十色”能不能换作“五颜六色”。当时学生的反映是楞了一下,有个别学生说不能。但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可能是觉得老师这样问,应该答案是否定的吧。他们在揣摩我的答案。但是经过师傅的提点,我也恍然大悟。其实“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都可以形容葡萄,甚至其他形容颜色的词语也可以用,只是课文中的“五光十色”最贴切,因为它还写出葡萄的光泽。这两个词只能说哪个更适合,而不能说哪个能用,哪个不能用。回想一下,课堂上其实有些学生是觉得“五颜六色”是可以用的。当时我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然后带到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下,再通过图片的观察,学生就能明白“五光十色”是最贴切的了。课堂上也不用绕很大一个弯路了。这样,也能够渗透一个写作的方法,有时候同时可以用多个词语,这时候就要选择一个最贴切。
3、在随文学习“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时,我出示了一张中国地图,把这三个地名打在地图上。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再齐读一遍,那么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看来,要让课堂上得扎实,光有预设还不够,还要随着学生,随时生成。这样的功夫,还需要我不断磨练。
《葡萄沟》教学反思2《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采用导游式的情景教学,设置一种轻松的旅游氛围,先由教师做导游牵引、点拨,通过语言、图片、课件设置情境,让学生轻松地游历于文中,感受葡萄沟的秀丽风光、世事风情,从而受到美的熏陶,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以游为主,以导为辅,游中串导,导牵游踪,学生在边赏边游中轻松自然地融会贯通。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重点段,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自主读懂自己喜欢的句子,感受葡萄的多和美,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茂密”“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进行探究,学生能结合图片,充分体会"一大串一大串"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真是又多又好。"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学生能结合图片,充分体会在凉棚下舒服清凉的感受.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交流来扩大学习的成果。在学生读懂第二段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判断:在葡萄枝繁叶茂,结得又多又好;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这两层意思中,哪一层才是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与课文主要内容息息相关的第一层意思作为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果这时我能及时地给学生总结提炼一下方法,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一点是我的疏忽。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如果能善于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就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更好地把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表现出来。在反馈第二自然段自学情况时,我善于创设情景并充分利用了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句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描写葡萄颜色多的这句话,我通过让学生比较句子说说“五颜六色”与“五光十色”的不同,通过展示葡萄五光十色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五光十色”不仅表示颜色多,还表示新鲜、有光泽的意思,从而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和优美;最后一句描写老乡热情好客的句子则通过创设情景,请学生说说老乡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通过表演把老乡热情好客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活化起来,这样学生不仅领会了句子的感情还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能力得到了发展。
课文第三段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观看形象的图片,自己提出疑问——晾房四壁为什么要留着许多小孔?再通过读书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让学生看图为大家介绍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这一环节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一部分。学生学得是有滋有味.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让我们走出教室,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了解自己的家乡吧!接着通过维吾尔老乡的一封信,鼓励学生用信的形式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感到课堂上仍存在几点不足:
1、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遗憾的是我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的读书,稍显粗糙、匆忙了点。
2、此外,在把握课堂机制上,课堂每一环节再紧凑方面尚需努力。
3、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不够扎实。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对学生积累词语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加大同学们对课文中词语的积累,丰富他们的词汇。 ……此处隐藏8273个字……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觉得一节课其实是老师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功考验,也是对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展示。功在平时,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应扎扎实实的去做。
《葡萄沟》教学反思13《葡萄沟》是浙教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介绍了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内容:
一、葡萄沟盛产水果。那里不仅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还有杏子、香梨、蜜桃、沙果等(第一自然段);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第三自然段)。
二、葡萄沟景色美丽、独特。夏季,种在梯田里的葡萄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山坡上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串串地挂在绿叶底下,十分美丽(第二自然段)。
三、葡萄沟不仅物产丰富、景色美丽,而且那里的人也特别好。淳朴的老乡非常热情好客,当葡萄成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拿出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再从整个单元来看,理解掌握句子跟句子之间的连接方法——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第二自然段。如果说《家乡的秋白梨》的第二自然段是个标准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段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一个“不标准”的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这一段共有4句。第一句写葡萄的种植地点,从第2句开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分别写了夏季和秋季,葡萄成长和成熟时的情况;第4句写在葡萄成熟的日子里热情好客的老乡的表现。文章的难点也在第二自然段,要准确领会第二自然段的词句,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葡萄沟》教学反思14《葡萄沟》是一篇介绍我们祖国一个美丽地方的文章,此篇文字优美,图文并茂。文中先整体介绍了葡萄沟的特点,然后从葡萄的枝叶、葡萄、老乡、阴房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读过之后,令人陶醉,令人向往,是一篇符合儿童心理的游记式的文章。为此,在教学此篇文章时,我采用了 “导——游——读——说”式的情境教学,通过牵引、点拨,让学生带着向往祖国秀丽山河的激情进入情境,自由游历文中,积极主动学习课文。
一、猜谜导入,激趣揭题
上课伊始,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谜语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目之一,以谜语开场引入“葡萄沟”,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趣味识字。
识字教学始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而识字教学又是相对比较枯燥的。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方式,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接着采用“表演动作识字、编字谜猜字谜识字、摘葡萄识字”等多种识字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最后,我还设计了“小小书法家”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指导学生写字,在优美的古筝曲伴奏下,学生享受着写字的乐趣,尽情展示着自己的书写才能。
三、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1、创设旅游的情境。伴随着一曲具有新疆风情的音乐,我利用动画课件,为学生“请”来了一位美丽的新疆姑娘作导游,让学生一边欣赏课件展示的与课文革内容相关的美丽图片,一边听导游深情的讲述,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同学们仿佛真的来到美丽、神奇的葡萄沟,见到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触摸到那一串串沉甸甸的“五光十色”的葡萄,吃够了热情的维吾尔老乡摘下的最甜的葡萄,还走进山坡上的阴房,随意地品尝那些已经变成和正在变成的葡萄干??当学生完全被陶醉时,我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交谈: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脱口而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让学生自己先读一读,体会一下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有的学生用自豪的语气读,有的学生读出了赞美的语气,还有的读出了兴奋的语气。学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并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葡萄沟好的句子,通过读来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表达喜爱、赞美之情。并通过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当小导游,把自己体会到的说给小伙伴听,也可以把相关的句子美美的读给小伙伴听。学生能能自己选择旅游地点,把体会复述出
来,还能得到小伙伴的掌声,老师的鼓励,学生的表达热情增加。这也是自我尝试、自我感悟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探究的乐趣中又持续不断地激发学习动机。实际上,这是一个自由朗读的过程,学生游历于文中自读、自悟。
三、重视文本,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有两幅插图。在教学中,我能重视对文章插图的充分利用,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或是理解关键词。如第一幅插图画的是新疆姑娘、小伙子摘完葡萄,满载而归的画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框里的葡萄和人们的表情,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从而体会葡萄沟的葡萄大丰收,人们喜悦的心情;又如第二幅插图则是老乡招待客人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热情的老乡对客人说的话和客人品尝过葡萄后发自内心的赞叹。虽是模拟情境,同学们却十分投入、认真,合作得非常默契,仿佛身临其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角色”,此时,他们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了,因为他们已经“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了。其中还穿插朗读训练和德育的渗透,浑然一体。
四、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能过比较、指导朗读、背诵等方式,鼓励学生积累运用。如给“五光十色”换一个词、用“热情好客”来夸夸老乡、照样子说出类似“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这样的词等,这些环节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挖掘文本资源,拓宽写话训练。新疆的葡萄又多又美,收下的葡萄除了吃,制作葡萄干,还有一大部分要运到城市去卖。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内容,创设情境进行小练笔:美羊羊邀请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为热情好客的老乡设计一则广告,帮助他们宣传五光十色的葡萄,希望能在城市里买个好价钱。由于之前刚学过《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孩子们对写广告有兴趣,因此能比较有创意地为老乡设计有关葡萄的广告。孩子们在评选“最佳广告设计师”的活动中用心地写下自己设计的广告。“巧用文本,有效练笔”这一课题的教学模式得到充分体现。
不过,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教学密度太大,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最后的两个教学环节,如写字指导不够细,拓展练习“为老乡设计一则广告,宣传葡萄沟的葡萄”本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由于时间不够,学生写好的广告没有更多的时间展示。
总之,每个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在语文课堂上,需要老师用她丰富无比的情趣、点到即来的才识、娓娓动听的语言去点燃他们内心世界情感的火苗;她能为学生精心设置情境,在窄小的教室里构筑一个个想象的王国,带领学生插上翅膀,飞出课堂,“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语文老师就是他们探索路上的导航者,在语文的世界里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