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1-10-04 16:06:24 收藏本文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5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

本单元的文章介绍的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而本课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结合本课的内容、写作特点,倪老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通过对比阅读了解民居特色,学习表达方法。

倪老师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通过列提纲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再读课文,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梳理民居特色,并领悟说明方法,填写好表格。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客家民居的学习,然后让同学们根据我们学习第一篇文章的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去自主完成对傣家竹楼的学习,同样自己绘制表格,安排表格内容,完成表格填写。最后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说出这两篇短文在说明上所运用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总之,倪老师恰当地运用教学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2

我们师生共同学完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后,都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第一篇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傣家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学习课文时,我先展示了各地民居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祖国各地不同的民居以及他们使用这种住房的好处。继而学习字词,讲课文的时候,我先给学生画了一张表格,让他们默读课文,并分别从“形状”,“层数”,“用途”,“好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先让学生填写表格后,又找了同学说自己的填写内容,又出示答案修改,让学生明白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具体特点,课文的大体内容,让学生了解“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的具体含义以及其他几处重点句子的内涵体会。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客家人和傣族人独有的民族文化。列表格是这课的重要学习方法。

在教学这一课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文要介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学生却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提前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导致了解的内容不够丰富,出现了老师问而学生不会答的情况。由此借机教育学生要全面预习,认真预习。再是再学这样的课文时,学生也可以列表格来说明事物的具体特点,这样既简洁又清晰,对课文内容理解地才更加透彻。

总之,教育学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不管学习什么样的课文,课前都要认真预习,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还要学习这一课列表格的方法,找出重点语句并加以理解体会,以便更大地更多地更好地更有效地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3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发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一下思路:

1.上课伊始,先通过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纠正误音,疏通句子,粗知大意。

2.按自然段逐次分析,比如:指明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说一说你听懂了什么?孩子们分别从奇葩、崇山峻岭、圆形围屋或土楼等明白了,这一段概括介绍了客家民居的特点、所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在第二自然段中,明白意思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效果挺好。

3.再读课文,入情入境,了解客家民居的文化。

4.按照以上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傣家竹楼》

5.集体交流回报学习情况,老师点拨补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有很大的收获,不仅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还激起了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4

《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是独立阅读课文,以前为节省时间,这类课文大多都是自己一讲而过,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堂课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表情木然,课堂死气沉沉。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登上讲台充当小老师呢?于是我就说,第八课我想让同学们自己来讲这一课,话音刚落,教室一下子就沸腾起来,胆小的吐吐舌头,忙低下了头;胆大的满眼期望,蠢蠢欲动;其他同学相互传递喜悦的眼神。我知道我的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心里暗自高兴,但这次一定要慎重,不然会适得其反。

我接着说,平时老师上课前都要认真备课,你们可要熟读课文认真钻研做好预习,还要多查资料,以防被同学难住;不讲课的同学也要认真预习,多给他们提问题,考考你们这位小老师。当时就有几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要向同学和老师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资料。

我暗自欣喜:这些孩子真不错,已经掌握了独立自主进行课前预习的方法了。为了开个好头,于是我让两位优生进行准备。课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各地民居的特色,并要求学生用“旁批旁注”的方法,在文中写出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部分。

课前我悄悄检查了部分同学的课本,没想到竟然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比平时上完课记得笔记还多。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汇报。通过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异常的热烈,连平时不发言的李星也高高举起了手,我完全明白他们因为对这样上课感兴趣,所以已经轻松理解了这课文的'内涵,教学中的难点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我站在一旁欣慰地笑了,接着说:“同学们,这篇课文的教学已达到了目的。”课堂活动在活跃而有序的环境下顺利进行着,整节课没有了传统教学中过多的讲解,我感叹: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

把讲 ……此处隐藏6051个字……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和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因此我让学生读得不够充分。

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尝试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2

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老师先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居》,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达客家民居的特点。接着让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傣家竹楼》,看看课文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出傣家竹楼的特点,再二者对比,加深对二种民居特点的了解,从而学生体会到不同地方民居的鲜明特色。顺势拓展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的地方民居的特色,学生在资料、图片的帮助下,能说出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蒙古包,吊脚楼的大致特点来。

在引导学生学习《客家民居》时,学生在默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找到客家民居的特点,是营垒式住宅,叙述中运用列数字法写出了客家民居的传统魅力,崇尚圆形,八卦布局这一特点,学生在读一读,拓展议一议中真切感受到其中特色,文化特征在民居中的体现。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体会到客家民居的特色,并深受其感染。

在教师地导引下学生有方向性学习,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运用到《傣家竹楼》的学习中,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中展示了傣家竹楼的特色。

一导一放,对比中学习,学生形成能力中运用能力学习。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3

《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绍了被誉为“世纪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我们知道,抓特点的一种方法是“将同类事物相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读这篇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对“同类的民居”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点:同样是民居,客家民居建造在偏僻、遥远的山区;而傣家竹楼建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内临水的地方;客家民居是营垒式住宅,建造成圆形、依照八卦布局排列、有防火墙的三层以上的土楼;傣家竹楼则用竹子架成成正方形、上下两层。同样是民居,不同的民族在选用资料、建筑风格上几乎完全不同。这是不同民族民居的外在特点。

那么,为什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文中也作了介绍:

客家民居造营垒式的土楼,是为了解决“盗匪的骚扰和受当地人排挤的问题”,因此他们夯筑的土墙厚一米、高15米,坚固耐用。此外,在客家人看来,圆是吉祥、幸福、安定的象征。所以,客家土楼建筑成圆形,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可以看出客家人通过建造房屋来追求幸福、安定和吉祥。房屋由客家人统一建造,然后平均分配,房屋用途也非常统一,体现出客家人的文化特征。

而傣家用竹子建成两层,竹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放柴禾,是因为防酷热和潮湿。傣家人建造竹楼也有他们跟客家人不同的文化:一家建楼,全村帮助。

不同民族的民居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有文化的、习俗的,社会的、还有地理的。这些背景原因导致了不同民族民居的不同特点。

课文启示我们:到了高年级,我们观察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够“找出同类事物属性之间的不同点”,还要去调查了解、考虑他们存在不同点的原因:看看是什么原因是同类事物实现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把这个原因找到了,我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4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

于是我临时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自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本组内讨论讨论。

结果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多么有创造力,现将孩子们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请写一个片段。

4、用自己的话把”树满寨,花满园“的情景描写下来。

5、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写我们的民居,要写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们在第二堂课里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更是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大开眼界。

尽管这课的教学好象偏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我觉得给孩子们带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功劳,再说孩子们也是学有所得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5

一、成功之处

我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不足之处

教学让我们既要教学、研读文本,但又还要切实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所谓 “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我在让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之后对学生进行了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

三、改进措施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效,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学后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