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里的第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这是一篇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
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在两课时里有所得呢?又如何体现“指导——自主学习”课题教学的的理念精髓呢?我经过良久的思考,有了课堂的一些模型,并且根据这些板块进行了课堂教学,教学过后,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我作出以下反思:
一、自主学习,字词反馈:
根据课前的预习情况,我让学生进行有关字词的成果汇报,或解析字形字音,或结合课文解释词语,如此达到扫清字词障碍的作用,也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避免教师过多的啰嗦。
本环节由于班级学生扎实语文基础的关系,学生的汇报能够较准确地进行了自我分析,且分析得比较到位。如:“削”的读音,“挺”的字形,“轻蔑”的词义,学生均能重点提到,避免了全部学习的时间浪费。
二、空行引入,趣添标题:
初读课文时,我没有像以往初读后常问的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而是先问学生,通过初读以及仔细观察,你能把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我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引导学生感知。进而梳理课文的脉络,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也避免了逐段串讲的枯燥乏味。然后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添加小标题,概括了各个部分的文意。
教学本环节时,我采取让学生结合电视剧剧集的划分,进而看出了每个空行之间上下文的关系,也因为前期早已经过《小英雄雨来》课文取标题的指导,学生学会迁移学法,对于本文进行标题的添取,也不失为“指导——自主学习”的一种长效性的作用。学生普遍可能较好地取得比较贴切的小标题。这这种有联系性的引导,让学生后期的“学”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否则教师的“无趣”引导可能会导致学生后面的“学”,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的引导相当关键,如何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才是教师“导”的最大魅力所在。
三、问题导学,理解首尾:
我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来引导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粗略理解,并且掌握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写法:首尾呼应。而单纯让学生直接找出来,似乎课文的教学不够丰富,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的思考,找出了“必然性”的几个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恰巧是“首尾呼应”的一个重要标志,使得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始终保持着,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感情基础,避免学生空泛的自主学习的无章性。
教学本环节时,除了让学生找出必然性的证据之外,我尽量用假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一个游击队队长身份需要怎么组织一场游击战,比如说:联络暗号、作战地点、派什么样的人等等,进而了解课文中“小夜莺”的性格特征,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谈出了自己作为一个游击队要组织游击队的一些前提准备,也说出了小夜莺的精神品质,无疑会是更有趣的一种学习调节。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返回课文需找相关语句,进而也顺便学习了课文的粗略文意。
四、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一)扶着导,让学生的自学有根可循。
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围绕思考题:“你觉得文章对小夜莺的哪方面描写最精彩,选择片段学习,把学习成果写下。其它可在课文简单旁批。”学生的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进行问题点的汇报,如此两者结合,使得本课题的“学生自己会的不教,学生通过彼此交流会的也不教”的理论得到证实。
教学本环节时,由于当时一个学习能力特好的学生进行了“小老师教学汇报”的方式,加上他自己的发挥与小组间互动,使得时间被占掉许多,其他的学生与小组的汇报就在我自己的“手忙脚乱”中匆匆收结,是本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个最大的“教师败笔”,我没能控制住课堂,及时把课堂还给全部学生,可喜的是,这个学生的精彩表现,其实也可以是我平时一贯的“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的深深熏陶中才具有的,所以,惋惜中还是些许欣喜,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真正受益且运用到学科学习中了。
当然,教学本部分时,我让学生在朗读句子的基础上去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把课堂的朗读声调动起来,使得课堂相对活泼了些。
(二)放手学,让学生完全自主学习:
教学第二、三部分时,我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结合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小组内的探究学习,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中的真正主人,而此刻的教师,只需要进行巡视,对于个别学生进行引导。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进行“夜莺的歌声”进行分析,如此回扣了课题,使得教学中又有了一定的总结,避免交流中的“过于流散”、“像作业讲评课”这些弊端。
本环节的教学,由于前面环节的不紧凑,影响了学生完全自我学习的一个时间,所以感觉十分遗憾。
后来,我再次利用其他半堂课的时间,给学生一个充分读书,充分交流的时间,一时,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主学习”的感觉。这告诉我,以后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设计好课时时间,避免教学超时,因为一旦教学时间超时了,那“指导——自主学习”的课堂高效性就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2《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故事。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针对课文特点,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但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学生都能“读”出“感悟”来,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因此,我设计了听故事,再读课文,然后说说人物,接着演演故事情节,最后通过讨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一、先听故事,再读课文,抓住主线,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在学生读完课题后,我不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把课文当故事一样去听并要求听完后告诉老师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叫什么名字?与课题有联系吗?这样学生听起来会认真些。学生听完后,就让学生回答听前提的几个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我 ……此处隐藏9996个字……震憾人心灵的文字,即生前分离和死后重逢两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比如让学生从“深情的目光”中体会爸爸临上飞机前与妻儿依依惜别之情。让学生想象爸爸临走时,究竟想要告诉孩子什么?爸爸的灵柩回来了,当小作者看到爸爸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时,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具怎样的遗体呢?从而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与小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到“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这不仅仅只是爸爸在呼唤和平,而是全世界善良的人民都热切地期盼着,呼唤着和平,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实际上是全世界的呼声。总之,学生在多重、开放、深刻的对话中,在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接纳中,知识不断积累,情感更加丰富,体验更加深刻。
第三、拓宽文本,激发情感
文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教师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在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我安排了一些“超文本’’的内容,如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战争的残酷,然后再播放战争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再次感受战争的无情,激发学生情感。在点燃学生们激情之后,引导孩子们写一句呼吁和平的口号,使学生文思如泉涌,真情借此畅快流露。从而增强学生对战争的仇恨,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用情打动学生,用情感染学生,用情震撼学生,愿语文教学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整节课,让我留下了几点思考:
1、细节延伸。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情的句子,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我希望通过学生的表演、朗读,让学生们体会主人公的心情。我认为这一设计能让学生们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内心对小主人公的钦佩之情,体会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是一堂课下来,并没有向我课前想象的那么好——有的学生笑了。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在课中应多点注重课中学生知识的吸收,很多知识点都只是点到即止。如果我当时能抓住一些细节延伸下去,让学生再读再理解的话,我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的。
2、教学语言。之前,我总觉得,上课时语言要简单、精练就可以了,只要学生听的懂。可是后来我发现,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也许老师的一句表扬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句提示能增加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可是我却忽略了它的重要性。而且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丰富的语言更是必不可少的。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4《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好故事。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线,理清顺序
这是一篇长文,当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提醒学生观察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在排版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读书后很快发现文章每个部分内容都自行空行。于是,我就请学生联系平时看到的电视连续剧,看看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学生十分容易按照课文已经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顺序,并加上小标题。这样就把故事连贯起来有了整体了解。
二、紧扣课题,读懂歌声
课文四处写到“歌声”,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课文,合作交流,感悟小男孩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品质。课中,我要求学生抓住精彩语句,反复研读,以读促悟,比较异同,探究寻根,破译歌声。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懂得夜莺歌声所蕴含的意义:
1、吸引敌人的注意;
2、麻痹敌人;
3、为游击队巧送情报,痛歼敌军;
4、执行新的任务,再次吸引敌人。并能在朗读中表达、强化、升华自己的感受,一个机智、活泼、乖巧、勇敢的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三、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文中的对话,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表达学生对这些语句的感悟能力,也能促进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每一次朗读的进度,都表示他们对小夜莺的勇敢和机智体会得更加深刻了。由读熟到读得入情入境,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就由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展为活生生的声音、表情、动作等具象。
由于文章长,整堂课下来,个别后进生可能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对课文朗读方面感情还欠缺,对理解文章内容还需要努力。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15整体而言,这篇课文的教学还是挺不错的。
成功之处:
1、课题导入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抓住同学们的目光,使他们对我的课堂充满兴趣以致整节课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我想到了一个创意,在课前加入歌曲《明天会更好》的清唱环节,使同学们一开始就对我的课堂感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节课至少有一半是成功的。
2、图片展示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让学生懂得战争是无情的、是冷漠的、是罪恶的,让学生受到坚决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3、生字的读音和书写讲得细致、到位。把学生可能会读错的音、会写错的笔画做了很好的强调和说明,相信这样精细的讲解之后,学生在生字的读写方面将大大减少错误。
4、提问方式新颖,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并积极回答问题。如:在读生字和辨字形的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轮流一个一个起来回答的方式,保证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互动。
5、基本能够做到随机应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突发事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程。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效果不错,出彩。
7、在激励学生方面也做得不错,基本做到了赏识教育的要求。并在课程快结束时加入齐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广为流传的部分,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创意不错。
尚有不足:
1、背景资料的介绍没有结合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显得突兀、不连贯,没有做好上下的承接工作。
2、在词语理解方面,没有做到联系上下文,只顾着说词语的意思,却没有让学生去理解、感悟它们在文中的意思,并依此去体会这些词语所在语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时间分配不当。本课篇幅太长,初读时让学生出声朗读是一个失误,浪费了大量时间。应该由学生采用浏览、默读的方式代替出声朗读课文。也是因为这一点失误,导致第一课时的时间紧张,部分内容没有讲精讲透就草草收尾,还使课堂拖延了五分钟。
4、在过渡的处理上仍显稚嫩。机械地一部分一部分进行教学,过渡不自然,没有做到承上启下。
5、在讲解“首尾照应”这个点时,讲的不够深入,没有具体到句子与句子的一一对应,只是粗略地指出整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