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另外,“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教学目的】
1、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
2、是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3、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优美,感悟语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采取了三个步骤:
1、设计一个填空:“平时大家怎样形容土地?”尔后,围绕课题质疑:这片土地指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这片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解决生字。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学生明确了全文可分三大部分──先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告诉人们要善待土地,保护好河水、空气、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要保护好她。
3、品读课文前三自然段。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向他们介绍写作背景,然后,让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感悟哪些内容让你感到神圣?课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神圣的。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帮助大家再显那耕地纵横交错,植物绿如海洋;山脉连绵起伏,群山环绕,河水清澈见底的画面。让大家通过优美的语言想象美丽的画卷,然后通过诵读,把自己感受到的温馨、美丽、富饶、和谐的情怀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不仅仅文字优美,适合引领学生想象,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我的启发下,有的同学想象到田地肥沃、植物茂盛;有的想象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后,有的能够想象出一幅天空蔚蓝,远处群山连绵,近处炊烟袅袅的完整画面。而且,只有充分体会到这片土地的神圣,激发起学生的神圣感,才有助于后面内容的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到印第安人视土地上的一切为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深刻含义。所以,这一节课,我不惜花大气力,以诵读为主要教学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做好了铺垫。
这节课,不足的是:对学生地启发还做得不够,讲课的语言也缺乏足够的激情。板书也需要调整一下。
六年级语文教案2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⑵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⑶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及过程】
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六年级语文教案3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讲师生之间深厚感情的。细腻淡雅的文字,娓娓讲述,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一幅安详沉寂、朴素自然的山村生活的浪漫画卷。
课文记叙了有月亮的晚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这个山村教师牺牲了仅 ……此处隐藏11400个字……鞅南门立木的用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对商鞅南门立木这一做法的看法,从中感受商鞅的胆识与魄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从中受到诚信教育,并动笔写下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摘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导语:简单地说,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立木取信) 3.理解词语“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门立木悬赏扛木者,从而取得老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4.导入学文:这节课,我们就来深人体会商鞅南门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商鞅授权变法。) ⑵第一句话写什么?(总体评价商鞅,说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 ⑶第二句话主要讲什么?(商鞅到秦国后,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 ⑷“到……便”表现了商鞅什么?(表明商鞅主张变法的思想早已胸有成竹,也说明他实施变法的急切。) ⑸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争取国家富强。) ⑹第三句话写什么?(秦孝公授权商鞅主持变法。) ⑺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 2.研读第二部分。快速默读课文第2—14自然段,思考问题: ⑴在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面临着哪些困难呢? 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⑵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认为,把木柱从南门扛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天底下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们的想法,表示对商鞅做法的怀疑。) ②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到他认为事情不会是那样,有反说的语气。左庶长说话算不算数,试试看吧。表明他对商鞅下的令持的怀疑态度。) 讨论: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从小伙子的动作、语言可以看出,小伙子对商鞅下的同样持怀疑态度,他之所以要扛这根木柱是要试一试商鞅是否能说到做到。)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他高兴的心理。 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了黄澄澄的赏金,还因为他亲眼看到了这位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说话算数、有效。) ⑶课文学到这里,你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①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 商鞅认识到变法的成功,必须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②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商鞅要让大家知道他。
六年级语文教案10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我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送和平神像的意义。
3、体会和平女神像的形态美,体会其蕴涵的寓意。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我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3、3、质疑。自己有什么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4、师生研讨,汇报初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背景资料,借此来理解这一段内容。
3、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地区发起的登陆战役情况。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惨烈和最后胜利的来之不易。
4、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世界和平女神像揭幕仪式是隆重热烈的?
5、让学生就此段内容质疑。
四、课堂小结
1、从这两自然段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赏析
(一)学习第3、4自然段
1、默读这两自然段,你感受到会场上一种什么洋的气氛?
2、放映和平女神像揭幕仪式的影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
3、学生提出这两自然段中弄不懂的问题。
(1)揭幕式为什么如此隆重热烈?
(2)人们为什么如此欢乐、祥和,和平女神像的布幕揭开后,人们为什么又显得庄严肃穆?
(3)怎样理解法国官员在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从文字介绍中了解和平女神像的外形特点。
2、放映和平女神像的放大投影,学生图文对照,再次体会其形象特点。
3、把“中”字、“平”字及表示“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连串起来,说说和平女神像向人们传达了怎样的寓意?
4、指名第6自然段,思考:本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和平女神像的寓意?哪句话又表明了中国人民向法国和世界人民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三)学习第7自然段
结合课后第2题第(2)小题,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体会?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想象光色声乐映衬下的和平女神像的美丽、高贵的形象。
三、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学生总结学完本课后的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下来,再读一读。
3、站在和平女神像面前,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19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
形象:舒展双臂放飞和平鸽
寓意:表达和平友好的伟大主题
中国赠送和平女神像的意义
传递和平信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