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粒》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米粒》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米粒》教案1案例背景:《纲要》指出: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服从于使每个幼儿全面地、和谐的地、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学前教育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蕴含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之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是大班建构式课程《动感天地》主题中的一个教学活动,细细分析以后,我把目标定位为科学领域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第二目标定位在艺术领域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本活动倾向于让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而非被动灌输接受;倾向于建构重组织经验而非机械记忆,也就是使幼儿的学习由记忆向理解转化,由日常概念向科学概念提升。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从兴趣入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从旋律入手,从歌曲的重点入手组织教学,使孩子们学得轻松而有趣,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重视智力的开发、身心的健康、情绪的发展、合作的精神、创造的萌发,体现了和谐发展的目标。
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视听唱、整首教唱法、游戏法三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为了使振动的物理现象与歌曲的演唱有机结合,我先进行了一边敲鼓一边唱歌的演练。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小鼓和米粒的游戏,让幼儿直观感受感知振动与发声的关系,任何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着。鼓靠鼓面的振动发声;唱歌、说话靠咽喉声带的振动发声。力不断地作用于鼓面就产生振动,米粒跳起来的高度直观地显现出振幅,米粒跳动的频率显现出振动的频率。鼓敲击的轻重不一样,鼓的振动幅度也不一样,米粒跳动的高低也发生相应变化。孩子们看到了这种物理现象也就很容易、自然而然地理解歌词内容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小鼓休息了,米粒不动了。
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达到了。同时通过图谱的演示,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忆歌词。这种整合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能引导幼儿积极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互动、合作,使他们建构自己丰富多彩的经验。
《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生生互动,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进一步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也体验到了扮演小米粒的乐趣。
建构式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动静交替,层层递进。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在师幼平等、尊重和合作的条件下,师幼间建立交互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的教育机智和幼儿的主动建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建构成长的经验,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
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更好的课程。在这个活动的构想和设计仍有不尽完善之处,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过所思所悟反思、分析、总结,一定能使更好的活动变得最好。
《小米粒》教案2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振幅的大小与频率的关系。
2.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并用肢体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1.小鼓 2.米粒 3.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在实验中感知音的产生及振幅与频率的关系。
(一)感知音的产生。
1.出示鼓。这是什么?它会唱歌吗?歌声会是怎么样的?仔细听一听。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说一说:“小鼓发出什么声音?”(咚咚咚)集体说一说:“咚咚咚,咚咚咚,小鼓在歌唱”。
3. 教师再次敲鼓,辨别声音的大小。“小鼓发出的声音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一会儿响,一会儿轻)
4.讨论:鼓的声音哪里来的?(鼓的声音是鼓面振动起来才发出来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二)感知振幅的大小与米粒跳动的关系。
1.出示米粒。谁来了?怎样让米粒跳起来?他是怎么跳的?(蹦蹦跳跳)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2.如果小鼓敲的响,米粒就跳的怎么样?如果小鼓敲的轻,米粒就跳的低?(教师演示)集体学说:“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
3.鼓上的小米粒在干什么?集体学说:“鼓上的小米粒蹦蹦跳跳。”
二、学习歌曲
1.结合图谱学习歌词。
2.告诉幼儿歌名,欣赏歌曲。
3.分句练习,跟随琴声学习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4.幼儿随琴声演唱。
5.尝试用强弱的变化来演唱。(1)讨论: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应该怎样来演唱?(重一点)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应该怎样来演唱?(轻一点)(2)幼儿尝试练习。(3)集体演唱。
三、学习用肢体动作表演歌词内容。
1.集体边唱边表演。
2.自由结对表演。
四、活动小结:
今天不但学会了歌曲,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大小与用力有关,用力大,声音响,用力小,声音轻。
《小米粒》教案3【教学过程】
一、魔力游戏──观察生米粒
1.同学们,你在吃饭的时候,都见到过哪些主食?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它就与常吃的主食有关。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袋生米。)
3.对,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板书课题)
4.平常,你或许没有留意过它们。今天,我就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小米粒。我把它放在了小组长的书箱里,把它拿出来,前后四人一起来观察。
5. 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教师预设的问题有:这小小的米粒如同什么一般大小?每个小米粒上面都有一个缺口,那个缺口就像什么呢?你看看它们的身上是否有花纹?它是白颜色的,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用手使劲地捏一捏,能改变它的形状吗?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把它含在嘴里,什么味道?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再把它含在嘴里 ……此处隐藏3560个字……们一起听听。
师:“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音乐范唱)
四、幼儿学唱歌曲。
1、师:“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唱吧。请小鼓听听我们唱的怎么样。”
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
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那请小朋友用腿做鼓面,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
师:“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
五、分析、处理歌曲。
1、师:“在歌曲中有两句: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
2、师:“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师:“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
4、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师:“嗯唱的真好听。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
七、游戏:鼓和米粒
老师敲鼓,小朋友做米粒,请幼儿排好队,听鼓声的快慢、高低走路,最后随鼓声出活动室。
《小米粒》教案8活动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喇叭通电后的振动现象。
2、尝试操作的方法,提高仔细观察、探索发现的能力。
3、能够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每桌一筐低音喇叭、一筐1号电池、一碗小米。
2、ppt、播放器。
活动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通电后喇叭的振动现象,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在操作过程中,能够通过小米在喇叭的跳动感知喇叭的振动现象。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观察电池、喇叭。
2、提醒幼儿正确取放喇叭,不要碰喇叭中间很软的地方,要拿喇叭的两边,摆放的时候喇叭口要朝上。
二、探索如何使喇叭发出声音。
1、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喇叭发出声音呢?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
3、请1-2名幼儿演示操作过程。
4、教师小结:当喇叭上的两根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负极上时,电路通了,喇叭就会发出声音了。
三、感知喇叭通电时小米在喇叭上跳动的现象。
1、请幼儿给喇叭接上电池,观察喇叭是否发出声音呢?用手摸一摸喇叭口,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呢?(喇叭口在轻轻振动)
2、把小米放在通电后的喇叭上会怎么样呢?
3、幼儿操作并观察小米的跳动现象,启发幼儿用比较确切的语言表达小米“跳舞”的样子。
4、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5、小米为什么会跳舞呢?
6、教师小结:喇叭通电后引起的振动使小米跳起“舞”来。
四、探索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小米在喇叭上的跳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呢?
1、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在喇叭上的小米会有什么变化呢?
2、幼儿操作,启发幼儿相互合作,并仔细观察接上不同数量的电池,小米跳动的不同情况。
3、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4、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小米的活动图,帮助幼儿梳理知识。
5、教师小结:电池接的越多,喇叭振动的越厉害,小米就跳的越高。
五、游戏:快乐的小米。
教师做喇叭,小朋友做小米。老师说出电池的数量,“小米根据电池的数量来跳舞。比如老师报“1节电池”。“小米”跳的低、老师报“3节电池”“小米跳的高”。
反思:
以上活动过程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所以本节活动孩子们都是在不停的操作,振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一种物理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触觉为手段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振动,其感受相对比较微弱。在“会跳的小米”中,将喇叭较为细微的振动借助小米的跳动使其更为明显,更易为幼儿所觉察。这一做法在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构思上无疑是别具匠心的。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摒弃了“传授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极具操作性的活动,使孩子沉浸在欢乐的带有游戏性质的自主活动中,使其思维和感官处在兴奋与敏感的状态,最终使孩子的情感表现、感知效果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境地。在现场,孩子们活动的热情使旁观者深受感染。
《小米粒》教案9活动目标:
1、 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 感知音乐中强弱、快慢的变化并用肢体表现。
活动准备:
小米粒、音乐磁带、小鼓。
活动过程:
一、 跟着鼓唱歌。
1、 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2、 教师用鼓槌敲击小鼓。请幼儿跟着鼓槌唱歌。教师有节奏地敲鼓,幼儿用象声词“咚”唱出鼓的节奏
二、 鼓的声音哪里来。
1、 鼓的声音是振动发出来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出示米粒,介绍鼓上的小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
3、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低
三、 跳舞的小米粒。
1、 教师边唱歌曲边敲鼓。
问:鼓上的小米粒是怎么跳舞的?
小鼓敲得响,米粒怎样?
小鼓敲得轻呢?
2、幼儿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
3、幼儿试着跟唱歌曲
四、游戏:我是鼓,你是米粒。
地板代表鼓,全体幼儿蹲在“鼓”上,个别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游戏边唱。敲鼓的人用脚跺地板,或快或慢,或重或轻,扮演米粒的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直观地感知振动与发生的关系,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他们在活动中游戏、表演、创编,展现出了自信心。这次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机会,“小米粒”在舞蹈时既有节奏,而且表演很丰富、很多样化,孩子们用自己的想法展现出不同的小米粒舞蹈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