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亡人逸事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亡人逸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亡人逸事教案1一、导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缜的诗句耳熟能详,曾经到过沧海,见过无比深广之水的人,别处的水就相形见绌了,除了巫山云雾之外,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了,经历过那么多事,如今回首,只有和你那段日子才是最值得怀念的,这是元缜写给他亡妻的,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之云比喻爱妻,表达对妻子的执着和专一。苏轼在妻子死后多年也有首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单解释。)谪居山东时,悼念亡妻王弗所写的一首词。十年过去了,一生一死,永别茫茫,虽然强制自己不去思量伤心往事,但夫妻深情总是难忘,你的孤坟在家乡四川,我孑然一身在山东,相隔千里,天各一方,无处诉说满腹凄凉,纵使相逢,你也不认识我这个老头了,风尘满面,鬓发如霜,夜里忽悠悠做了个梦,回到故乡看到你“当窗理云鬓”,我们相顾无言,只有满面泪痕,我醒来料想,年年岁岁断肠的是那轮明月下的你那坟冈。
孙犁在妻子去世半年后也写过一首悼念亡妻的诗——《题亡人遗照》(即《悼内子》):“一落黄泉两渺茫,魂魄当念旧家乡。三沽烟水笼残梦,廿年嚣尘压素妆。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
文中对妻子充满了赞美的怀念——“秀质曾同兰菊茂,慧心常映星月光”,赞美妻子兰心慧质;“老屋榆柳今尚在,摇曳秋风遗念长”睹物思人,然而物是人非,寄托了作者飞鸿失伴后的不尽哀思。
孙犁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犁晚年在妻子过世7年以后写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亡人逸事》。
二、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孙犁: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荷花淀派”开创者,散文和小说都体现了清新和诗情画意的特点,他的许多小说都是可以当作散文来读的。
三、总体把握
1、下面请同学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起来思考一个
问题:文章已经分好了四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起一个标题。
①缘定,“天作之合”,写事巧
②初识,“看戏相亲”,写其贞
③持家,“勤劳持家”,写其能
④临别“总其一生”,写自己不尽的思念之情。
2、孙犁的女儿在回忆父亲时写道:
父亲对妻真诚如一。他不摆一个名作家的架子,关心她尊重她体贴她帮助她,从没虚的没假的,工资、稿酬都一分不剩地交给她。他们性格互补,又能相互宽容。父亲对母亲不仅从无挑剔指责,也从未因文化上的巨大差距而生轻视之心。有时,父亲像个和蔼的老师,教母亲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有关夫妻情分的古诗,或讲一两个文学名著的典故。母亲笑吟吟地听着,有时我也跟着一块儿听。父亲视发妻如同知音,给她讲自己创作中的甘苦,讲别人对他的评价,讲他自己创作上的不足,讲古人“著作等身”的成就。
母亲对父亲的好是一言难尽的。孩童时,我留着齐眉穗儿,梳着独角辫儿,父亲在山西路宿舍小木桌前吃饭的时候,我专门爱站在他身后给他“梳小辫儿”,父亲虽没生气,母亲总是急忙哄我到外面去玩,生怕影响父亲吃饭。最让人感动的是,有时母亲干脆歪着头在一边看着父亲吃。
父亲很知足自己的写作环境,从不为生活用品四处去买东西,都是母亲张罗。可母亲出门买菜他总是惦记着,下雨下雪天就叮嘱别滑着,天冷刮风就叮嘱穿暖和点别感冒,看见母亲头发长了,父亲就说:“来,我给你铰铰。”他小心翼翼剪得很齐。
……(文革时)是母亲的劝说、激励,帮助父亲活了下来。荆钗布裙善解人意的我母亲,在父亲心目中的分量始终沉甸甸的,就像他宁肯喜欢在案上供奉一盆朴实无华的贞石,虽不名贵奇特,却悦目可人;宁肯欣赏窗台上一棵清静淡雅的白菜花,虽无冽郁的香气却耀眼光明。母亲的坚忍不拔、从一而终以及种种细微照顾,都刻骨铭心地令父亲终生不忘。
半个世纪都快过去了,父亲对妻当年的痛苦记忆犹深,设身处地地替她着想,他自己的难过却埋在心灵深处,融化在文字之中。
3、孙犁的散文前期清丽柔美,后期深沉苍劲,本文写于晚年,典型的后期作品,把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文字中,《亡人逸事》,是在妻子去世七年后写的,所以是痛定思痛的作品。痛定思痛,将生离死别之痛作了一种客观的观照之后写入文章。虽然,作者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断片”,但那哀念之情却深深地渗透在字里行间。
4、那么你觉得文中作者对妻子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细节描写,请你选一个地方,说说你从这个细节描写的文字背后读出了什么?细节分析过程(前后讨论)
例: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
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孙犁《亡人逸事》
在动荡流浪的生活中,孙犁买了两丈花布,寄往了妻子娘家。孙犁说,这是为叫她做衣服方便。要论方便,直接寄往自己家里,不是比寄往她娘家更方便么?如此多费一道周折,实则出于孙犁甚为周全的考虑。
看一看以前北方家庭的情况,可知孙犁对于妻子的体贴。当时北方家庭,尊卑长幼有序,礼教观念很重,女人落户到男方家里,以侍奉公婆,抚养儿女为第一天职,女人自己受点屈,吃点苦,似也天经地义。孙犁的妻子为了生活,不断学习劳动,两个大拇指因为时常推织机的机杼,已经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她要给自己织布做衣服,并非难事。可是,孙犁寄回的布匹,跟她自织的布匹,意义是不一样的。孙犁把布寄她娘家,是因为她在娘家做衣服,心态甚为放松。倘她在婆家裁剪做衣,那么,公婆的心中,定有一些不快:第一,儿子出门在外,理应多惦念长辈,倘与媳妇儿女情长,纠缠不休,岂不是“娶了媳妇忘了娘”,叫大人伤心吗?第二,儿媳收到丈夫寄来的花布,理当率先考虑公公婆婆或孩子们,忙着给他们量体裁衣才对,若她自己美滋滋先来享用,怎能得到良好的口碑?
公婆与儿媳的关系,向来微妙 ……此处隐藏13408个字……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
六、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找出诗歌中对妻子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艺术效果。
七、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
八、作业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其进行介绍。要求写得富有感染力。
亡人逸事教案7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深的悼念之情;
2、鉴赏刻画生活细节的方法,并能迁移训练。
二、教学过程
(导语)亲情,是不可磨灭的。而人只要活在世上,便会有“生离死别”之痛,纵然“生离”,但只要活着,就会存有希望;而“死别”,则恐怕要等到都溶入九泉的那一天,因而留下的便是无尽的思念。下面让我们走进孙犁先生的作品《亡人逸事》去感受那深深的悼亡之情。
1、作者简介(学生读)
孙犁,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冀中平原的农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看似平淡,却显出清新和诗情画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文艺界将受他影响的作家群称为“白洋淀”派。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优秀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诗集《白洋淀之曲》。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小说、散文集。
2、课文梳理
(1)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接触的是它的标题。本文标题中“逸事”为何意?
明确: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既然有此意,也就是说本文择取得便是生活中的小事,下面请同学根据行文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作者所写的“逸事”。
明确:第一节缘定
第二节初识
第三节持家
第四节临别
(2)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节,大家体味一下文中饱含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对于婚姻而言,在遵循“父母之命、媒妁SHUO之言”的封建社会,“天作之合”不过是一种谎言,而作者却深深记着他们结合的来历、洞房喜联的横批,以及亡妻的戏谑之语,由此可见他们的结合是幸福的、宽慰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学生自主讨论其它三节,明确答案
第二节:在作者记忆深处,最难忘记得是对妻子的初次印象和不肯随意回家的生活细节,时隔多年,印象仍然如此之深,可见对亡妻的深情。
第三节:生动写出了妻子结婚后所受的苦,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一位吃苦耐劳的妻子和母亲,而我常年不在家,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她一人的身上,但“对我从没叫过苦”;尤其是对孩子说的话“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养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足见评价之高。
——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四节:自己的回忆,特别是一句“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感情;妻子临终前仍不忘记若干年前,丈夫在北平作小职员时,寄至家里的两丈花布,丈夫作了这么一点小事足叫她铭记一生,对于一位为家庭牺牲所有的妻子,让丈夫怎能不永远歉疚、感激和怀念呢?
——感激、歉疚和怀念
(4)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本文选取了不同角度的众多材料,但文章行文却散而不乱,那么本文在选材布局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选材看似散乱,但感情却贯穿始终,展现出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②从回忆的角度,组接了生活中不同阶段的四个片断,但它不是简单的罗列,这种行文结构叫“蒙太奇剪辑组合法”。
3、手法鉴赏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既然有人物形象,自然少不了描写手法,下面让我们鉴赏一下文中的描写片断,分析一下在人物的性格的塑造方面有何妙处?
(1)学生读第三节
(2)提问: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细节、场面等
(3)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三个描写(投影展示):
她弯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个后仰,沾了满身土,北瓜也滚了满地。动作细节描写任劳任怨
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外貌细节描写吃苦耐劳
3、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
动作细节描写疼爱孩子、吃苦耐劳
(4)方法点拨
上面是我们通过课文分析不难发现,虽然作者选取的生活片断非常细小,然而他所展现的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这便是细节描写的传神作用,下面我们一起看到投影: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它与重大场面描写相对。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细节须真实、典型、新颖,其作用有:
1、“以小见大”
即从小处看到大的意义
2、“生动传神”
搜求一般人不注意处,把它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的作用。
(5)学生自主讨论第二、四节中的细节描写,然后随意发言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得一还两、薄施厚报”,妻子操劳一生,而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为家庭做了这么一件小事却让他铭记一生,并现出了笑容,足见其善良、朴实;更见我的歉疚和感激。一件婚前丈夫把布寄到她娘家的小事,她不但记了一辈子,并且临终还令亡妻“久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幸福的笑容”让人看到了辛劳一生、温柔善良、极易满足却又坚强的中国妇女形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叙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构思以及选取生活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用到自己的写作和鉴赏中。
三、迁移训练
以“父母亲”为对象,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断,要求使用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