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编6篇

时间:2023-05-13 12:09:17 收藏本文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编6篇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中尾巴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童谣的内容。

2.根据问题与图片提供的线索,学习童谣。

3.积极地与同伴合作进行问答。

活动准备:

图片一幅。

活动过程:

1.观察第一组动物图片(鸭子、公鸡、松鼠),激发活动兴趣。

指导语:你们看,谁来了?

2.观察尾巴的特征,学习第一段童谣。

(1)观察这三只动物尾巴的特征。

指导语: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回答。

指导语: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3)完整朗诵童谣第一段。

3.迁移第一段经验,创编第二段童谣。

(1)观察第二组动物图片(猴子、兔子、孑L雀),了解尾巴的特点,激发创编第二段童谣的兴趣。

指导语: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2)自由创编童谣第二段。

(3)集体交流。

4.用多种形式完整朗诵问答式童谣,感受问答式童谣的`特点(问、答)。

指导语:这首童谣还可以怎么念?(分组问、答等。)

5.拓展经验,激发进一步创编愿望。

指导语:除了问小动物的尾巴,还可以问什么呢?

资料链接:

尾巴歌

什么尾巴扁?

什么尾巴弯?

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鸭子尾巴扁,

公鸡尾巴弯,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什么尾巴长?

什么尾巴短?

什么尾巴好像一把扇?

猴子尾巴长,

兔子尾巴短,

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各位园长、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它是“空气”科学系列活动中的一个子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从“空气是什么样的”“空气在哪里”到“空气与风”“空气的压力”,我们生活中有关空气的科学现象太丰富了。对大班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和体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对象后,我选择了将“空气流动产生风”作为本次活动的感知探究点,引导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如何产生风,引发幼儿对空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空气的利用等问题的关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 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

② 运用所获得的体验探索怎样让水上的风车转动起来;

③ 能大胆表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空气虽无所不在,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我将本活动的重点定位在感

知与发现“空气流动产生风”,难点为迁移经验解决“让水上风车转动起来”的问题。

4、活动准备: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玩过魔术“不湿的报纸”,开展过与空气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① 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与没洞的)

② 风车(数量为幼儿人数的3倍)

③ 报纸若干

④ 擦手布人手一块

⑤ 塑料盆4个(四个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两种,一种为高水位,水面与杯子的高度一样,可以发现水泡的现象;另一种是低水位,水面低于杯子,易感知气流的现象。)

三是空间准备: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

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

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这是法国“做中学”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动在解决“怎样让风车转起来”这一问题中运用了该方法。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本次活动设 ……此处隐藏1456个字……电子计算器算得快,算得准,携带方便。

五、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请幼儿看大屏幕:

1、人类祖先类人猿用石头计数;

2、人类进化了,人们用绳子打结计数;

3、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

4、现在有了电子计算器;

5、还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机”,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几亿个数。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引导幼儿发现盐水能使蛋浮出水面。

2、乐于表达、交流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培养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努力。

二、准备:

1、水杯、鹌鹑蛋、小勺每人各一份,放入操作盘中。

2、盐一盆,抹布一块,每组一份。

3、鹌鹑头饰一个。

4、清水一盆,空盆一只(备用)

三、过程:

1、故事引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蛋宝宝历险记》。一天,天气真好,许多蛋宝宝出门去玩。它们看看花,看看草,真高兴呀!走到小河边,一个蛋宝宝说:“哎呀,天气太热了,我去洗个藻。”说者“扑通”一声跳进了小河里。哎呀不好了,蛋宝宝一下子沉到了水底。它大声喊:“救命呀,救命呀!”清水姐姐听到了,马上使劲地把蛋宝宝往上托。可惜清水姐姐的力气太小了,蛋宝宝还是一个劲地往下沉。这时候,来了许多的.盐哥哥,它们跳进水里,和清水姐姐一起转呀转,转呀转……最后,你们猜,盐哥哥能不能帮助蛋宝宝浮出水面来呢?

2、试一试

蛋宝宝到底有没有得救,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讲一讲

教师戴鹌鹑头饰,引导幼儿讲一讲:

1)蛋宝宝有没有得救?是谁救了他们?

2)盐哥哥在哪里呀?

小结:原来盐溶解在水里以后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4、延伸:在区角里再来试一试还有没有别的东西溶解在水里后也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四种角色:

①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②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③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④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活动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总结:

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

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

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

【活动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⑵橡皮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

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

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

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

我预设的交流情景: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

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

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

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

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

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

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

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四、实验设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范文汇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