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掩耳盗铃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时间:2023-05-13 00:09:47 收藏本文
掩耳盗铃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掩耳盗铃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掩耳盗铃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掩耳盗铃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教育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发展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揭题、释题、读题。

二、师生共订学习目标。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四、情景表演,体会寓意。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五、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六、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置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 扮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一起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推荐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方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身的耳朵,但无法把他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身的想法很好,自身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 ……此处隐藏2881个字……p>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1. 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2. 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3. 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4. 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5. 揭示寓意,扩展

6. ,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 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 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扩展。

1、 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作业布置。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五、学习效果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形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掩耳盗铃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法]演示法讲述法

[学法]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1)检查生词的读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揭示寓意。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案范文汇总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