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语言活动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片和讲述故事。
2、了解雪遇热融化的现象。
3、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
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和讲述图片内容,并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
5、丰富词汇--暖和、融化。
活动重点:
按顺序观察和讲述图片内容,并能较完整地讲述故事。
活动难点:
幼儿的想象思维与语言的结合。
活动准备:
1、图片《雪人不见了》4张。
2、小雪人。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小朋友们喜欢雪吗?为什么?那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2、教师:出示小雪人导入课题,引导幼儿讲讲堆雪人的经历。
3、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片,图片哪些小动物在堆雪人?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四幅图片,让幼儿自由观察,了解图片大意。
2、引导幼儿逐一观察:
(1)观察图一,引导仔细观察,提问:
①现在是什么季节?天气怎样?
②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小结:冬季、下雪天。小猴和小熊在一起堆雪人。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二,提问:天气有什么变化?小猴小熊感觉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三,提问:小熊和小猴正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请幼儿连贯讲述1-3幅图。
4、引导幼儿想象小雪人进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5、幼儿想象后,出示图片4,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理解融化的`意义。丰 富词汇:暖和,融化。)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提问:为什么雪人不见了?他到哪去了?
6、请幼儿试着完整讲述。注意:用词要恰当,简练。
7、幼儿观察小雪人不见了(融化了),感知雪遇热融化的现象。
三、结束部分
教育幼儿冬天不怕冷,教育幼儿多锻锻炼身体。
如下雪,可让幼儿堆雪人,把雪握在手里,巩固雪遇热融化的知识经验。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看,想,然后说,最后听,始终将幼儿放在主体地位,使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幼儿按一定顺序讲述故事,初步了解雪遇热融化的现象,加深对冰雪的认识。本节课幼儿的兴趣极高。
讲述范例:
冬天的早晨,小猴从梦中醒来,发现窗外变得一片洁白。"下雪喽!下雪喽!"小猴一边快活地喊着,一边往小熊家跑。小猴和小熊堆起一个笑眯眯的大雪人,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身体,真好玩。这时,又刮起北风,天气变得更冷了。小猴用手捂着耳朵大叫:"我的耳朵要冻掉啦!小熊也抱着肩膀发抖:"我快变成小冰熊啦!""进屋吧!"小猴建议。"不行,不能让雪人自己在外面挨,我要陪着他。""你真笨!"小猴说:"我们把他抬进屋里不就行了吗?"小熊和小猴真的抬着雪人进了屋。屋里的大火炉烧得很旺,温暖极了。小熊和小猴觉得很舒服,一会儿就趴在桌上睡着了。可是雪人一点也不舒服,他不停地流汗、流眼泪。
小熊和小猴睡起觉来,等他们醒来,发现小雪人已经不见了,他们惊讶极了。小朋友,你们能告诉小猴和小熊这是怎么回事吗?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 学习朗诵诗歌,感受作品中欢快的节日气氛。
2. 感受诗歌押韵的特点,能准确地发出姥(lao)、闹(nao)、浩(hao)、摇(yao)等音。
活动准备:
1.课件、电视机、电脑。
2.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简单了解元宵节。
1.出示实物花灯。
提问:小朋友们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什么灯?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花灯?什么节日要挂花灯?元宵节除了看花灯,还会做哪些事情呢?有哪些风俗?(汤圆又叫元宵)
2.小结: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节日,叫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在元宵节时我们会挂花灯、吃元宵、猜灯谜,非常的热闹。
二、通过观看课件,引导幼儿理解学习儿歌内容。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初步欣赏、理解诗歌内容。
(1)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花灯的儿歌,名字叫《花灯谣》,请你们仔细地听听,儿歌里说了什么?(教师有感情的念儿歌)
(2)提问:什么是“谣”?(儿歌的意思)
儿歌里说到了哪些花灯?(出示相应花灯的图片:西瓜灯、小兔灯、金鱼灯、飞机灯、火箭灯)。
这些花灯都是谁做的?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再次欣赏儿歌,感受作品中欢乐的节日气氛。
(1)教师再次朗诵儿歌。
(2)提问:为什么要做花灯呢?为什么宝宝和浩浩会一个乐,一个笑?
(3)小结:人们在元宵节的时候挂花灯、猜灯谜,非常的开心热闹。如果你们也有这样一个花灯也一定会和他们一样开心的'。
3.教师引导幼儿学念儿歌,能准确的发出姥、闹、浩、摇。
(1)教师念一句,幼儿跟念一句。
(2)教师念前半句,幼儿接后半句念。
(3)师幼共同完整念儿歌。
三、通过朗诵,初步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1.提问:儿歌中有哪些字的音读起来比较像?如姥、闹,浩和摇。
2.带领幼儿将这几个字重点念一下,知道这叫押韵。
3.再次完整朗诵儿歌,边拍手边念,感受儿歌韵律美及节奏感。
四、活动延伸:创编儿歌。
1.师: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你喜欢什么花灯?你觉得谁的手巧,会做这样的花灯?
2.引导幼儿将幼儿说的这些创编到儿歌里去。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理解画面的主要内容,学习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故事。
2、感受河马助人为乐的情感。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河马动物图片。
2、幼儿操作讲述图片6套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画面的 ……此处隐藏2893个字……同的字。
教师讲故事《咕咚》,让幼儿数故事中共出现了几个“咕咚”,看哪位幼儿数得最正确。
四、游戏“老师说……”。
1、教师发出口令,口令中有“老师说”的幼儿照口令做相应的`动作,没有“老师说”的幼儿就保持原来的动作,看谁坚持到最后。
2、游戏数次后,可请幼儿做发口令者,教师参与幼儿活动。(该游戏可请听课老师一起参与)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听音乐。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较合理地创编故事结尾,并清楚地讲述。
2、能将海底生物的自我保护方法迁移到故事中,并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白纸,水彩笔。
2、收音机、磁带。
3、图片
活动过程
1、直接导入主题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老师:今天老师为你们讲一个小黄鱼历险记的.故事。
放录音,边放录音边出示图片。
2、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
老师:小黄鱼不听妈妈的话,独自一人出去游玩,最后遇到了大鲨鱼,它该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帮助它想想办法?
(老师可以适当的提醒幼儿:大海里的动物都很有本领,我们想想小黄鱼可不可以借用其他小动物的逃跑本领呢?)
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方法写下来。
老师:刚才我们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请你们把这些方法画下来,等会请你们到前面来讲。
根据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
老师:画好的小朋友可以先跟着你的好朋友讲讲。
老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根据这些图片和你自己想的方法把故事完整的讲一遍。
迁移情感,好好安全工作。
老师:你们喜欢贪玩的小黄鱼吗?为什么?
老师:那我们平时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老师:如果我们真的跟爸爸妈妈走散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小黄鱼历险记
小黄鱼和妈妈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生活在大海里。他们每天一起出去找食物、一起在水草里面玩耍,生活得很开心。
有一天,黄鱼妈妈带着小黄鱼们出去找东西吃,出门前,黄鱼妈妈对小黄鱼们说:“孩子们,出门后你们一定要跟好妈妈,不能掉队,不然会被大鲨鱼吃掉的。”小黄鱼听后很害怕,紧紧跟着妈妈。
游着游着,一条小黄鱼发现了他的好朋友在珊瑚丛里玩,这条贪玩的小黄鱼忘记了妈妈的叮嘱,高兴地加入了好朋友队伍中去了。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一条大鲨鱼,它快速地向小黄鱼游去,这可怎么办呢?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10教学设计思路: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图案和色彩鲜艳,幼儿感兴趣,翻看故事书更是觉到内容的幽默与诙谐,与此同时我想把这个故事编成教案,在班级进行一次语言教学的想法油然而生,于是我就这么做了。
经过反复琢磨我发现这本书除了色彩鲜艳内容有趣以外,其故事的线索很清楚、明显,而且能有很大的余地让小朋友自由地发挥和展开想象的空间。在这过程中更可以促进他们在语言的讲述、表达、词汇的运用等方面能力的发展。根据我们中班小朋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活动目标、活动过程的准备工作。
目标的设计是根据我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来制订的: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2.根据故事线索,让幼儿想象、讲述并展开故事情节;3、通过阅读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诙谐和幽默。在围绕目标实施过程中我采取了三个教学策略:其一、集体看书,通过阅读故事,让小朋友们初步地理解故事内容;其二、出示情景图,让小朋友对故事当中的场景能够映像深刻,使故事中的主要线索--母鸡散步进一步清晰;其三、图标卷轴的连贯出示,使小朋友对整个故事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启示。在两条线索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活动名称:
《母鸡萝丝去散步》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根据故事的线索,让幼儿想象、讲述并展开故事情节;
3、通过阅读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诙谐和幽默。
活动准备:
图标卷轴、故事书、情景图
活动过程:
一、通过阅读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教师边看书边讲述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故事里有谁?母鸡去散步,狐狸为什么跟在后面?母鸡被吃了吗?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再来看故事(书)
二、根据线索,幼儿展开想象
1、将回型针取下,根据故事的线索,丰富故事情节,边提问,边猜测。
2、师:母鸡散步去了哪些地方?--出示情景图
师:这就是母鸡散步走过的地方
3、师:狐狸一直跟在母鸡的后面,就想吃它,可到最后也没有吃到,这是为什么呢?
4、出示图标卷
师:原来呀,狐狸碰到了这么多倒霉的事情,这真是一只倒霉的狐狸呀!
三、完整的欣赏故事
师:现在我们再来完整的讲一边故事,想说的小朋友,我们一起讲这真是一本好玩的书,我们回去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吧。
四、结束教学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小朋友能大胆地讲述、想象和猜测故事的情节,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他们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和感染,非常的开心快乐。经过这个活动小朋友能够积极动脑,不断闪现出灵感的火花,在请他们猜测狐狸的遭遇时,还有了意外的收获,他们在观察书上的图片中发现了很多细节,并且以此猜测想象和讲述,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通过这个故事,我发现不要担心小朋友在上语言课时,不会讲或是讲不好,只要老师在设计提问方面要恰到好处,提问句要具有启发性,那么小朋友的表现一定会令人相当的满意。
活动过程中我先用回形针把故事的部分内容隐藏起来,制造悬念,当小朋友对故事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边想象边猜测,边讲述,使故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精彩,接着采用展示情景图的方法,使他们对故事当中曾出现过的场景映像深刻,之后图标卷轴连贯出示,使小朋友对整个故事产生了想说、想讲的积极欲望,最后大家一起边看书边讲述,愉快的结束教学。这几个策略的使用,围绕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同时我还有发现在语言类的教学活动当中老师的提问语言,启发性的语言、引导性语言、暗示性语言,都要精练,点到即止,充分的发挥以教师的主导性和小朋友的主动性为主,多给他们机会来表达、讲述、表现自己和发挥想象,这样才能让两者之间产生互动和共鸣。
《母鸡萝丝去散步》这本书,其实对小朋友来说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可以再创编或续编故事情节,可以在体育游戏中使用,书中曾提到许多动词有:走过、越过、绕过、钻过、穿过等,还可以玩角色游戏,更可以与其他科目相结合开展综合活动,例如在美术活动时用绘画的形式给故事创编其他的情节,他还有更深层的寓意:坏人做坏事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