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品】科学教案集合8篇

时间:2023-05-09 10:12:55 收藏本文
【精品】科学教案集合8篇

【精品】科学教案集合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制定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2.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3.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等。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其中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过程: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和多媒体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内分别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一、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过程:

1.以四人为一组。用30分钟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是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的,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二、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够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能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过程:

1.这项活动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下课后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中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就要给予表扬。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等方法进行。

4.鼓励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过程:

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多做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的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光线强弱的周期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机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时间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3点左右开放;

牵牛花:黎明4点左右开放;

野蔷薇:黎明5点左右开放;

龙葵花:清晨6点左右开放;

芍药花:清晨7点左右开放;

莲花: 上午8点左右开放;

半枝花:上午10点左右开放;

马齿苋花:中午12点左右开放;

万寿菊:下午3点左右开放;

紫茉莉:下午5点左右开放;

烟草花:下午6点左右开放;

剪秋罗花:晚上7点左右开放;

夜来香花:晚上8点左右开放;

昙花: 晚上9点左右开放。

科学教案 篇2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此处隐藏1964个字……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能与人类活动、生存、发展的关系。

2.知道太阳能对人类的作用,并体会到人类开发新能源的重要。

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5.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6.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准备

1.投影仪、学生收集并阅读有关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2.烧瓶、酒精灯、方座支架、玻璃杯、单孔橡皮塞、玻璃弯管等模拟水循环实验的器材。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太阳对人类影响的事实。

1.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物质变化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的人类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太阳对人类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将大家汇报的成果记录在教材第36页下面的空白处。

5.提问: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6.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光和热这两种形式反映太阳对人类的影响进行总结。

二、认识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1.提问: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是怎样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能量转换是太阳与人类活动联系的重要方面。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了太阳与动植物、水和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些事物或现象与能源矿产、与电能、与人类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人类活动复杂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7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阳能。

第二课时

一、认识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会怎样?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能源矿产的形成、流水发电、风力发电等方面深层次的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没有太阳人类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7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各种能量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实证研究1.谈话:你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过程吗?

2.学生思考并提出各自开展模拟实验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想法。教师就学生的`发言在思考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给予积极肯定。

3.提问:如果这节课以水为例来做相关的模拟实验,这个模拟实验该怎样做?实验的模拟现象应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后,教师介绍实验模拟的方法:

(1)在烧瓶里装三分之一的水,用带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口,装在方座支架上。铺好石棉网,下面放酒精灯;

(2)在另一个方座支架上安装一个玻璃杯,杯口朝下,正对玻璃弯管出口;

(3)点燃酒精灯,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时,弯管口向玻璃杯中冒“白气”;

(4)玻璃杯内壁上逐渐积满小水滴,由小水滴又形成大水滴,从玻璃杯口一滴滴地滴下来。从而说明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积聚成大水滴时就下落,形成“雨”。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6.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其在实验中的发现及思考。

7.教师总结水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指出水循环不仅为人类带来电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能食用的淡水和生产用水;陆地上有了水,植物生长、动物繁殖,给了我们吃的、用的;水循环形成的江河给我们提供了水力资源和航运之便,水循环能改善气候……当然,如果这一切缺少了太阳,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糟糕。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依照自己的生活习惯给食物分类;

2、调查本班学生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制成统计表;

3、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4、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的:

1、每天吃的饮食,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对自身的'健康增强意识;

三、教学准备:

老师:图片、统计表

学生:碘酒、土豆、萝卜、花生米、部分食物卡片、部分食物实物;

四、教学过程:

1、(1)出示食物图片

提问:同学们能用一个词概括这些东西吗?(食物)

看到这些实物你有什么想法?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2)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看来吃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文化,我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科学,吃得健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 我们吃什么

2、认识食物并分类:

(1)学生阅读教材40页的资料,并划出你知道的营养成分。

(2)互相讨论:你们在生活中了解哪些知识?

粮食类:主要有淀粉、鸡蛋、豆制品等含有蛋白质;

油脂类:主要含有脂肪;

素菜、水果类:主要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纤维素

(3)指导学生认识食物营养标签;

3、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及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用”碘酒“探测”淀粉“的实验,并观察异同,做好记录;

(3)检测花生米里有没有油脂,并做好记录;

4、填统计表:

(1)学生回答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指名学生上讲台在统计表中画圈,其余学生思考爱吃食物含有什么成分;

(3)分析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

(4)讨论: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行不行?

5、小结:

食物要多样人,不能偏食、挑食,吃清淡些并多水;

30年前是吃饱,10多年前是味道,现在是吃健康。

6、作业:

了解我们一在中必须补充哪些营养,以及各种营养需要多少?并从哪些食物中获取?

《【精品】科学教案集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