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案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汇编5篇

时间:2023-05-09 10:08:21 收藏本文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汇编5篇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汇编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食盐地水里溶解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辨别常见的几种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认识溶解的几个特点,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实践“鉴别各种物体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溶解”的几个特点。

教学准备

1、 9种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质。(生活中常见的)

2.实验必备仪器。(烧杯、玻璃棒、聚气瓶、勺子、滤纸、漏斗、铁架台)

3.探究用的表格,1张。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质疑激趣

1、老师讲一个关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谈谈对溶解的认识。

(二)演示实验,学会操作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烧杯、聚气瓶、玻璃棒、勺子,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在烧杯内装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盐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第四步:做好实验记录,汇报实验情况。

(三)亲自实验,了解“溶解”

1、小组分工合作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4人,根据各自的特长,组内分好工。

2、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小组讨论汇报

各小组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所做实验是“溶解”实验还是“不溶解”实验,说说依据。

(四)分离实验,解释“溶解”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漏斗、滤纸、铁架台、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课件演示实验步骤

第一步:折滤纸:先把滤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把滤纸打开,一面三层,一面一层,跟漏斗一样的形状;

第二步:放滤红:把滤纸小心地放入漏斗内,滤纸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点水把滤纸湿润,使滤纸与漏斗紧贴。

第三步:放漏斗在铁架台铁圈下放好一个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铁架台铁圈内,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将烧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漏斗,不能漫过滤纸。

3、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哪些物质和水混合后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五)总结实验,拓展延伸

1、解释溶解

观察实验表格,了解溶解的特点,知道溶解是指:物质放入水中后,变成肉眼看不见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的一种现象。

2、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课后研究如何帮冬冬把盐找回来。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校园内)。2、观察记录纸。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在活动中边找边记,能锻炼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一、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二、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四、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五、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二、观察、描述树 ……此处隐藏4809个字……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精华】科学教案范文汇编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