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教案模板汇编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教案 篇1设计意图
不倒翁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或容易见到的玩具,它们可能曾一次次地被扳倒可又一次次摇摆着立起,逗得孩子们乐个不停,他们只觉得好玩,有意思,对于不倒玩具扳不倒的原因,它们还未曾想过。在这次活动中,就是通过一组研究不倒玩具不倒秘密的对比实验,找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不倒翁》本次活动需要蛋壳来制作不倒翁,所以在活动前请要请小朋友收集蛋壳,而且蛋壳开口要在小的一面,还要洗干净。主要活动环节为:一欣赏课件,激发对不倒翁的兴趣。二讨论制作不倒翁的方法。三发挥自己的创意,尝试制作并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活动目标:
1、发挥自己的创意尝试制作不倒翁,并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3、体验制作、装饰活动的乐趣。
4、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玩具”的秘密,发现这些不倒玩具的底部都是半球体的。
4、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使幼儿认识到将不倒玩具中装入物体后,不倒玩具上轻下重就可以站住,但是一扳就倒,需要将重的物体固定在半球体的底部中央才能做成不倒玩具。
5、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⒈空蛋壳人手一个、彩泥、固体胶、双面胶、各种材料的装饰品若干、剪刀。
⒉ppt课件。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发现底部是半秋形的上轻下重的物体不易倒。只有在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还要把它固定在中间,才能让玩具怎么扳也扳不倒。
教学难点:
在幼儿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激发对不倒翁的兴趣。
1、师:你们玩过不倒翁吗?它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不倒翁的样子吧!
2、幼儿模仿不倒翁摇摆。
3、师出示用空蛋壳制作的不倒翁范例,激发幼儿自己制作不倒翁的兴趣。
师:你喜欢哪个不倒翁,为什么?
二、讨论制作不倒翁的方法。
1、提问:谁知道不倒翁为什么会不倒?怎样做能让它不倒呢?
2、个别幼儿尝试,集体讨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正确的制作方法。
3、小结:尝试从蛋壳顶部放入橡皮泥,并轻轻地把它固定,不倒就说明你成功了。
三、发挥自己的创意,尝试制作并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
1、请幼儿先找到鸡蛋的平衡点再由少到多逐渐在鸡蛋壳里添加橡皮泥,使鸡蛋变得不倒。
2、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来创作不倒翁。(在每组上准备一些不同材料的装饰物,幼儿可自己选择进行装饰)教师可适当协助幼儿完成。
四、作品展示与交流。
1、讨论创作过程中有无遇到困难,如果有,请幼儿说说是如何克服的。
2、幼儿展示作品时说说自己特色的地方。
师:你的不倒翁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色?
3、引导幼儿陈列作品,大家观摩作品,并给予鼓励。
师:你觉得谁的不倒翁最特别,为什么?
五、完成制作
小朋友一起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六、结束部分:
把幼儿制作好的蛋壳不倒翁展示出来,共同欣赏。
老师:“大家都把准备丢掉的蛋壳制作成这么漂亮好玩的玩具,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废品,稍为改变一下,就可以重新利用起来,只要细心观察、留意;生活处处可以变废为宝”。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所获得的经验都是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到的,在大脑中的印象自然也就比单由教师传授的更加深刻。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的环节,这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特点,是一种孩子们很喜欢的活动形式,因此进行得比较成功,然而在活动中我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活动准备的材料不够多,一些能力强的幼儿还想到了很多创新的方法,可是却在材料上受到了限制。所以我没有给孩子们更好的发挥空间。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我应该多准备一些材料,供幼儿更好地进行操作。
通过这次活动,再次验证了那句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美术教案 篇2课题:8大树的故事(一)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造型表现
目的要求:
1. 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根、干、枝、杈叶等)。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培养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重点: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
关键:画面构思和组织。
教具:范图(树干结构)、彩笔、蜡笔等。
教学内容:
一. 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
二.创设情境。
1. 教师讲一个故事:兔子种了一棵苹果树。狐狸欺侮兔子:“这树是我的!”兔子向松鼠诉苦,松鼠说:“我有办法。”苹果树结了好多好多青苹果。夜里,狐狸睡着了,松鼠在苹果上洒了辣椒水。再涂上红颜色。早上,狐狸醒来见苹果红了,高兴得跳起舞来:“好吃苹果啦!”它摘了一篮子苹果,“啊呜,啊呜”吃起来。“呸,呸!又酸又辣的苹果,真不好吃!”以后,,狐狸再也不要这苹果树啦。
2. 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大树下的故事)
3. 板书课题。
4.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狐狸狡猾,想霸占别人的劳动成果,松鼠用智慧打败了狐狸。我们要学习松鼠的聪明,小兔的勤劳等。
三.合作式学习活动。
1. 提问:大树有哪些部分组成?
2. 老师补充后出示大树结构图。
3. 提问:树上、树下、树洞可能有什么故事?(邻近两位同学互相讲一讲)
4. 谁能根据课本上的绘画作品讲一个有关大树的故事?
5. 分析画面构图。(如何突出重点)
四.创作实践活动。
1. 学生自由选取大树的一个部分进行构图。
2. 教师巡视辅导。
五.课上表演。
小组合作表演大树下的故事。(自编)
六.课后拓展。
问:大树为什么能保护我们的环境?请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
美术教案 篇3 ……此处隐藏1830个字……>2、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的方法。布置课后学习活动,明确为第二课时准备的资料收集和短文写作的方法及要求。
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书目或直接提供资料供学生选择,根据学生特点分别指定任务。短文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重点落在对具体作品形式美感的感受上。积极策划一次班级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独自完成或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演示讲稿,整理自己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欣赏探究的结果。
(第二课时)
展开即兴演讲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结果,评论自己喜爱的印象派绘画作品,借助媒体,展示学习探究的成果。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同意见进行辩论。活动前教师可以明确提示从以下几点评价学生的演讲,引导学生演讲努力的方向。
1、自觉运用比较的欣赏方法,研究印象派绘画的基本特点;
2、具有较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欣赏活动中把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起来;
3、在欣赏活动中能够表现出对自然色彩、生活情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4、大胆参与,见解独特,语言生动,表达清晰。
本课时生动活泼的关键是把课堂教学时间作为教学成果展示的时间,把教材上“活动二”的欣赏短文写作变成课前的准备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能,也提供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学习空间。
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尽量在每次学生展示后及时做出简短的评价,一是对应关照活动前提出的评价要点给予学生合适的定位,重点是鼓励;二是必须及时更正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三是提示学生提高作品欣赏水准的具体建议。
四、教学选择
为达到“了解印象主义美术,通过欣赏活动,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的教学活动形式:
1、组织报告会或收集印刷品举办展览,让学生直接从资料中了解印象主义绘画;2、通过色彩游戏或一定目的的简单练习,如阳光下的云、一棵树和地上的投影、物体明暗两面的色彩关系等等,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了解印象派绘画;
3、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艺术史线索简介印象派绘画产生的条件以及对现代美术的影响,从较高的层面上把握和理解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五、教学建议
为了加强学生对作品艺术手法的直观感受,本课可以大量采用作品局部抽取放大法。注意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直接利用《多彩的风景》学习中获得的色彩观察方法与经验来分析印象派作品色彩处理的特点。
本课如果没有更多清晰图片资料的支持,就很难让学生从作品形式技巧方面的分析过程中获得更多真正有意义的直观审美感受。一般来讲,现在许多网络图库中一些高清晰印象派作品的图片都可以基本满足教学的要求。
但是,对于信息资料相对贫乏的地区,或许根本没有多媒体的设备作为日常的教学支撑,所以在此教学就有必要避实就虚了。建议教师紧紧抓住P31大幅的《日出·印象》进行作品形式技巧的重点分析,力争以点带面地组织教学深入开展,帮助学生初步理会印象派的绘画特点。
虽然比较的方法是美术欣赏中极为常见的方法,但是在作品的具体比较中却存在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比如,特定的作品与什么作品相比较?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教材中为凸现印象派的艺术特点,选择了古典主义画派的作品来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适合帮助学生区分印象派以前的艺术风格与印象派之间形式上的大体风格差异,教材上设置“活动一”的讨论就是这个意图。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活动一”很难单独成为支撑一个课时的学习活动,更多意义上可视为课时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至于印象派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与风格,或许光运用对比的欣赏方法就不够了。此时选择比较的作品建议是印象派的一些代表作。对同一画派作品的仔细类比,往往是获得某个艺术流派更多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手段。
美术教案 篇6笔的世界
一、 教学目标:
1、 明确笔的功能和外形之间的联系,了解笔的形状与手形的联系。
2、 欣赏各种款式的笔,了解笔的每个部分的功能,并联想出各种新颖的笔形和功能。
3、 学习设计搞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笔的功能,并根据手的形状设计出笔的外形。
难点:设计一支新颖的笔,用设计稿的形式完成。
三、 课前准备:
各种各样的笔,彩纸,笔
四、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出示一支款式新颖,功能多样的笔,提问,你能猜出它有多少用途?
2、 出示课题:笔的`世界
二、 新授:
1、 请学生把收集到的笔集中起来,举办一个“笔的世界”展览会。
2、 请学生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笔有些什么功能,哪个方面设计的比较新颖。
3、 实物投影出示书上作品,讨论,哪些地方设计比较新颖,有创意。
A、 用日历表装饰又美观又大方。
B、 上粗下细显的非常可爱。
C、 握笔的地方设计的很圆润,保护手长时间写字时手指不疼痛。
D、 凹凸有致的笔型顺着手的外形,握笔非常舒适。
E、 夜光笔,随身带着可以当小电筒。
F、 米老鼠的耳朵会动是按钮的功能
你还能说出那些其他新颖的功能呢?
三、 分析笔的组成部分:
笔尖,握笔处,笔杆,笔头,可围绕这几个部分进行设计。
四、 教师师范:
1、 根据四个部分设计出笔的外形
2、 把需要增加功能的部分进行变形,添加。
3、 用图表的形式添加各部分的说明文字。
4、 涂色。
五、 学生进行创作。
六、 举办“新颖的笔”设计作品展,评出最佳外形奖,最佳功能奖和综合奖。
美术教案 篇7教学目的:
1、 了解大象的'造型特点。
2、 使学生学会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表现自己乘着大象时的情形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通过简单的创意和绘画,表现自己乘着大象时的情形和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彩笔、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 新授
1师出示挂图,学生观察,思考。
2、讨论乘着大象时的感受。(快乐、兴奋、紧张、害怕…的感觉)
3、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只要求起草)
4、讲评
学生自评、 教师选有特色的讲评。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 小组讨论该如何上色。
三、 继续完成新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