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小儿辩日》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7年11月29日,“柯城区语文中坚力量教学比武”在巨化中学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四十周岁以上的老师,农村、城市的老师都有,可谓是精兵强将的聚会,听了七节课,特别是听了白云学校方建良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后,有一些感想,表述如下。
第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几年课件引进语文课堂后,大家争相使用,凡是公开课都必采用,语文课堂显得很热闹,电影、动画也出现了。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的的本色已经被淹没了,有一次徐为全老师在书院中学的赛后评课中也曾说,今天的课大家都使用了课件,但是如果哪节课不使用课件,反而会更新颖,更能体现这堂课的特色。但是在几年后的今天,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多媒体被教师合理的使用了,与课堂教学溶为一体。课件上的课题,生字注音,简洁明白,“我能读顺课文”、“我能读懂课文”、“我来辩一辩”、“我能读出感情”等环节条理清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并不喧宾夺主,课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来通过几年的使用,语文课对多媒体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了。
第二、新课标的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在课堂开始,“你们谁能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个环节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四、五位同学举手发言。到底什么时候太阳距地球近呢,老师并没有直接搬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究在整堂课里得到了体现。请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了自学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在学习中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课文最后对孔子实事求是的充分挖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对学生情感上浓浓的关爱。教师对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鼓励学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始终显出饱满的学习态度。学生帮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忘提醒说谢谢,老师的对课堂的关注很全面。通过努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到最后学生甚至提醒老师要兑现唱歌的承诺,而老师也动情地唱了,学生打节拍,下课了还恋恋不舍,很动人的场面,很感人,说明学生很投入,这样的情境是教学的良好基础。
第四、教师对文体特点、学生状况深入的了解,并在备课上课中充分体现,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是的内容又比较浅显,老师采用了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齐度、个别读、范读,形式多样,读顺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要求一步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不减,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方建良老师的这节课环节自然,教态大方,激励充分,目标合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课堂是最能体现老师综合素质的地方。在这次教学比武中,我发现我们这个年龄的老师有良好的素养,敬业、执着,洞察入微、激情依旧,在课改的浪潮里奋力前行,是一群可敬的人,是我们真正的中坚力量。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在课堂上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谦虚的倾听者,一个文化历史的传播者,一个个性张扬的促进者,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他是学生的楷模,也许把这些加在语文课堂上会使我们很沉重,但是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天职,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似乎承载着更多的责任。所幸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并且已经在承担着这样的责任。是我在这次听课中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欢迎指正。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课文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选编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品味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意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这文言文文意比较浅显,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判断。
设计理念:
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读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朗读练习,感悟语感。因为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意的理解并不很难,况且学生们已有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因此,采取让学生读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疑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3、能复述故事,背诵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古文,因此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弄明白短文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两小儿辩日图,让学生说说这幅画的意思?
2、通过对画面的理解,而明白课题《两小儿辩日》的“辩”即为“争辩、辩论”,他们究竟在辩论什么?
二、启读、试读,体味语感
1、教师用稍慢、轻松的语调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感觉你认为文言文怎样读?
3、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范读后的想法。
4、用学生自已的方法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地方画下来,纠正后反复读。
5、指名分小节读。
(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给足学生读的时间,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文本。)
三、通读、参读,潜心会文
1、要想清楚的知道这文言文的内容,我们还需要一个小帮手,谁知道这个帮手是什么?(在此渗透学习古文的简单方法如:查字典、问老师、看注释等)
2、我们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猜想,可以给老师提出来,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商量。
(放手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疑难,通过各种途径来解疑、释疑)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通过自由探讨得到的认识、理解,需要老师进行整合、补充,因此,老师在学生讨论之后,要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让学生突破疑难,从而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得到一个完整、清晰、正确的理解)
4、出示“孰”、“汝”明白其意思。提问:在你积累的词语中有哪些词也当“你”讲?(君看一叶舟、子非吾友也、您好、任尔东西南北风)文章中的“你”指谁?你对他了解吗?
四、研读、精读, ……此处隐藏5617个字……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9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背诵积累
教学课时:
一节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正音
把握节奏、语气,读准字音
三、学生分组讨论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关字句
2、学生就不懂得字词质疑,其他学生讨论、回答
3、重点字句检测
(1)解释加点字
问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及其日中如探汤
(2)选出正确的翻译
① 孔子不能决也
a、 孔子不能决定谁对谁错
b、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② 孰为汝多知乎?
a、谁认为你见多识广呢?
b、谁说你多知识呢?
四、复述故事
要求:
1、必须交代时间、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尽量不要看课本
3、发言清晰、响亮、流畅
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各抒已见
孔子不能定谁是谁非
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如车盖(大—近) 如盘盂(小—远) 孔子不能决
沧沧凉凉(凉—远) 如探汤(热—近)
五、质疑、讨论、思考
1、 学生质疑
2、 老师引导质疑
①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②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③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
④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六、背诵(减字法)
1、初试背诵(减去文中少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 ,见两小儿( ) 。问其( )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 ) ,而日中时( )也。”
一儿以( ) ,而日中时( ) 。
一儿曰:“日初出( ) ,及日中则( ) ,此不为( )而( )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为( )而远者凉乎?”
孔子( )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 ( )乎!”
2、再试背诵(减去文中大量字句,引导背诵)
孔子( ),见( )。问( )。
一儿曰:“我以( )去人近,而( ) 也。”
一儿以( ),而( )。
一儿曰:“日初出( ) , ( ) ,此( ) ?”
一儿曰:“日初出( ) ,此( ) ?”
孔子( ) 。
两小儿笑曰:“( )!”
3、直接背诵(脱稿)
七、小结
八、作业:
1、完成“过关测试”中的相关习题
2、继续巩固背诵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0教学步骤: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读、讲。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