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1《苏州园林》教案
一、设计原则
设计理念: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信息收集和大量的材料整合中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设计思路:,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由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与自然”。要求是亲近自然,感受人文。因而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欣赏审美苏州园林———体味感悟祖国语言——诗意畅谈园林风光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与课文学习相配合。主要采取阅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注重自己体验感受法,收集处理信息法,质疑提问法,讨论解决问题法。
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探究法,品读感悟法,抓住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自学法,运用百度搜索法,及想象体验法。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风貌和艺术成就,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2、了解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总特征,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增强热爱母语的感情,领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3、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图画视频等观赏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三、教学重点:
(在写作技巧方面,从这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些什么?”我就告诉他们:介绍任何一件事物总得抓住这件事物的特点,这篇文章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来写的——叶至善)
1、《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说明事物特点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2、通过阅读感悟,百度搜索,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难点: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
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本文作者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
总体到局部到细部分别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
底,更显示了作者至臻至美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构思。
因此本文的难点就是复杂事物如何抓住说明特征和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来说明的。
五、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位于全书第21课,是一篇说明文。本篇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人与自然”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课文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学情分析:前面已经学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等建筑说
明文,所以学习本文应轻松些,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不同,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感悟、阅读,思考。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教具准备:每生一台可上网电脑
学生准备:搜集和“苏州园林”相关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师导入情境:“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苏州园林,闻名天下,誉满全球。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吴王夫差的馆娃宫,距今约二千四百年,是苏州的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全城的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请同学把你们从百度搜索到苏州园林图片、视频或其它知识介绍给大家好吗?
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也可以告诉大家百度网址,或搜索的关键词直接进入其中。
(二、)交流探讨,重在激发
师顺势而导: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1、生字词是否会写
2、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你知多少?
3、本课内容的整体把握(本课主要写什么?如何写?)
4、你认为本课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教育的艺术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用爱心去帮助一个人。
教师可以参与,但不要把我们认为的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得到更多更好的解读。让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各执一词,这样收获也许更多。
(三、)突出重点,直击难点
在前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把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很多重点已经涉及到,难点也在进一步酝酿当中。
本课的重点在教学目标2和重点1和难点当中说的很明确,但怎样让学生掌握确实不容易。因此我认为这样做更好一些。
1、重难点呈现
让每个小组将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意见分歧的问题报出来。让全班同学在一起讨论解决。
我想这些问题作为本课的难点很贴切,这些肯定是学生敢兴趣的问题,而且经过小组讨论还是问题,一定有难度,再让全体同学从互联网百度搜索寻找答案,应该很快得出结论,即使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尽量不要说出答案,如果学生还是得不到满意答案,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2、热点追踪
到底是什么问题难倒本班这么多高手。
再读课文,回归重点,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文相差太远,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继续上网搜索或实地考察,也许有些问题是考古学家或科学上的难解之迷,那么恭喜你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师引导1:本文是建筑说明文,根据你学过的说明文能否归纳或总结得出本文的园林特征呢,这种特征又是在文中如何进一步表现的呢?
学生会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马上得出正确结论。但理解还不够深刻。教师可
以出示相关课文内容或百度视频让学生说说你读到的或看到的是否具备这种特征。如 ……此处隐藏15761个字……叶圣陶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然后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展开说明。首先总写其“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微观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学情分析:
在统编教材中,七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说明性文章,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该文体。虽然如此,但是因为本篇文章为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有《中国石拱桥》这篇非常规范的说明文,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的基本特点。且八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较好的整体感知的能力,所以本课作为说明文的教学应该不是难题。相对来说,学生对园林文化的了解和思考较为薄弱,应该作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点,从整体到局部的多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段首中心句的作用,学习作者文心周密,层次清晰的说明结构。
3.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理解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并条理清晰地突出特征的写作思路。
2.领会园林设计者和建造的独特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对园林文化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苏州园林文化寻访微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园林:由学生假期文化寻访说起,播放吴昱林微课。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从学生视角去看苏州园林,迅速拉近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也有一篇文章来写他眼中的苏州园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位大家的眼中,苏州园林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读园林(一读明特征,二读知结构)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
苏州园林具有怎样重要的地位?(明确: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作者看来,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作者认为,苏州园林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讲究”)
2.跳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缩写课文。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在整体上讲究亭台轩榭的自然之趣,讲究假山池沼的自然之美,讲究花草树木映衬的图画美,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美。他们还在细节上注重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重门窗的图案美,颜色搭配上的闲适美。
方法总结:抓住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和3-9段中每段中的总起句,基本上就可以抓住全文的主要脉络。
明确《苏州园林》在结构上的特点:总分结构。先总写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然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和三个细节上说明特点。
三、合作学习品园林之美
问题一:作者说,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你们可以从苏州园林中找到几幅画?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图或者哪几幅图?
这些图画的美有不同之处?用一个词语准确概括出来(可以是文中的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示例:亭台轩榭图——自然之美
假山池沼图——灵动之美(变化之美)
花草树木图——活力之美
花墙廊子图——层次之美
阶旁墙上图——图画之美
门窗——图案之美(简朴精细之美)
色彩——安闲之美
共同之处:以江南的自然为模范。体现了自然灵动之美,小巧精致之美,朴素安适之美。
问题二:小学里大家学过《故宫博物院》,很多同学也游览过北京的颐和园。你觉得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故宫博物院:规模宏大,对称结构,红墙金瓦,色彩浓艳。皇家威严。
颐和园:规模宏大,建筑、山、湖都是巨制
四、探究发现悟园林
1.赞园?赞人?
作者从一个鉴赏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他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苏州园林的喜爱之情吗?
——对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赞叹。
从哪里看出来的?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他们唯愿游览者……”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月里,胸中有丘壑……”
2.何人?何缘?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究竟是什么人,你们好奇吗?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沧浪亭,初建于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苏舜钦之手。苏舜钦状貌魁伟,慷慨有大志,欧阳修认为他有宰辅之才。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因此深为朝内保守派所忌,后遭弹劾,削职为民,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为“沧浪亭”,为读书会友之所,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一时豪俊,多从之游,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
材料二:
拙政园是嘉靖时的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徵明共同设计营构的。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为人疏朗峻洁,博学能诗文。为官古直,不阿法,敢于抗中贵,时有“奇士”之称。因受东厂特务的诬陷连遭贬谪,愤而弃官回归故乡苏州。
文徵明是诗文、书、画“三绝”的巨匠。自明中叶到清代,文徵明成为文人画家普遍敬仰的宗师。他的书法清劲秀美,洒脱而有韵度,工行草书,尤精小楷。诗歌风格清新妍雅,有《甫田集》,收其700余首古、今体诗。文徵明不仅才艺冠代,而且人品峻洁。他和王献臣志趣相投,绘制了拙政园31景图,每个景点都配有诗一首,并亲撰了《王氏拙政园记》一文。
小结: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苏州园林是园主、诗画家和匠师合作的结晶。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在城市里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五、拓展反思说园林
提示:可以从文章严整的结构对自己写作的启示方面说,也可以从苏州园林独特的文化内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