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模板集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 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 ……此处隐藏14712个字……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他们唯愿游览者……”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月里,胸中有丘壑……”
2.何人?何缘?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建造者究竟是什么人,你们好奇吗?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沧浪亭,初建于北宋中期杰出的爱国者和文学家苏舜钦之手。苏舜钦状貌魁伟,慷慨有大志,欧阳修认为他有宰辅之才。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因此深为朝内保守派所忌,后遭弹劾,削职为民,闲居苏州。于是买水石作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为“沧浪亭”,为读书会友之所,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一时豪俊,多从之游,诗文名满天下,被誉为开有宋一代诗风者。
材料二:
拙政园是嘉靖时的御史王献臣和挚友文徵明共同设计营构的。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为人疏朗峻洁,博学能诗文。为官古直,不阿法,敢于抗中贵,时有“奇士”之称。因受东厂特务的诬陷连遭贬谪,愤而弃官回归故乡苏州。
文徵明是诗文、书、画“三绝”的巨匠。自明中叶到清代,文徵明成为文人画家普遍敬仰的宗师。他的书法清劲秀美,洒脱而有韵度,工行草书,尤精小楷。诗歌风格清新妍雅,有《甫田集》,收其700余首古、今体诗。文徵明不仅才艺冠代,而且人品峻洁。他和王献臣志趣相投,绘制了拙政园31景图,每个景点都配有诗一首,并亲撰了《王氏拙政园记》一文。
小结:中国古代没有专职的造园师,苏州园林是园主、诗画家和匠师合作的结晶。这些园林的主人们都是“学富五车”之辈,造园就是为了既在城市里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和服务,但却又向往自然山林的闲情逸致,于是凿池堆山,营建亭榭,莳花植木,以自然山水为楷模,用种种造景手法构成引人入胜的景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五、拓展反思说园林
提示:可以从文章严整的结构对自己写作的启示方面说,也可以从苏州园林独特的文化内涵说。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 篇7(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二)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8节:图案美9节:色彩美(板书)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