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山水 教案范文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桂林山水 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林山水 教案 篇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特点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主要步骤】
一、启发谈话,导入 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断,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
怎么学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并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写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也抒发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一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总的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体描写漓江的水是怎样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山,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据此给课文分段,理清思路,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是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静、清、绿”三个特点。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结合教学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静啊nga.真清啊nga,真绿啊ya)
(4)书面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第一张表格。
三、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课文。
思考题是: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进行朗读指导,明确:
(1)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读后完成课后第一题的第二张表格。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重点领会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学习重点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五、听全文录音。
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附:板书
(李红妹、孙富)
桂林山水 教案 篇2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脑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此处隐藏17635个字……狗都伸着舌头直喘粗气。
生:今天的天气真冷啊,我穿了羽绒服还直打哆嗦。
生:我们的校园真静啊,静得能听到绣花针掉落到地上的声音。
师:哦,这么夸张?用来描写安静的教室比较妥当。
生:家乡的银杏树真粗啊,三个人拉起手来,才能把它围住。
生:家乡的银杏树真高啊,有四层楼那么高。
生:大兴安岭的岭真多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没看完。
师:说得真好!说明大家能熟练运用这样的句式了。大家不但能发现美,还能运用美。老师还发现另外的美呢?
看,课文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总起,然后分别写水和山的美,最后总写山水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之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作总结。这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师边陈述边将板书用线条联结起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桂林山水 教案 篇9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本单元以写景为主,《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按“漓江水—桂林山”的顺序展开,用饱醮激情的笔触直抒胸臆,在一连串的对比与排比中,通过众多的比喻,巧妙地勾勒出桂林山水的独特风貌,可谓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和祖国语言的美;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直接表达、间接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通过品读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认识排比句,领悟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体会蕴含在词句中的热爱之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3)能力目标:
在多元的教学环境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和学生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来领略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一番独具特色的美,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文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教案 ) 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精读二、三自然段,理清思路、品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三课时:整体回顾,检查背诵,布置课外阅读。
5.教具准备
相关的课件。
二、说教法
教法设计意在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设计思想,围绕学生各方面及其潜能的发展这一核心,合理统合课程各方面的因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开展学习。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整个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更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过程。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感受,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如下:
整个教学过程按“创设意境,感知桂林山水——合作自学,掌握文章写法——品词赏句,激发情感”渐次展开,向课文外围拓展,介入生活,走入学生内心。这样组织教学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基础上加深认识。
创设意境,感知桂林山水
教师当导游,让他们通过课件“桂林山水游”,来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的风光。然后请同学们说说他们浏览之后的感受,想法。这样做,就创设了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合作自学,汇报交流,掌握文章写法
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
对于小组活动,教师提出要求:先初读课文,默读并思考:关于桂林山水,你想了解些什么问题?再着重围绕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组织各小组拿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他们认为最能反映“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全班交流、汇报,介绍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汇报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补充,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充分了解桂林的水“静、清、绿”,桂林和山“奇、秀、险”。
教师要以读贯串整堂课,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朗读、默读、分组读、指名读,让学生朗读课文重点句段,引读通过比较感知,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
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掌握直接表达、间接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小组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小组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品词赏句,激发情感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课文,尤其是重点语句,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背诵,做好语言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19桂林山水
静
水清
绿
甲天下舟行碧波上
奇人在画中游
山秀
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