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利亚的木匣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4—13段,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理解开始挖不出的原因,体会科利亚的聪明。
(2)理解最后一段中科利亚的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科利亚一起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尤其是最后一段,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科利亚的木匣(第二课时)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答,师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像这样的写作顺序叫做时间顺序或者称为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指名上台画图,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下木匣子的?
二、读中求悟,学习4—12段。
1、自由读文,小组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科利亚回来时已经大了四岁。
B、我知道妈妈量了三十步,挖出了以前埋下的箱子。
C、我明白了科利亚开始挖不出木匣子是因为他长大了,步子
也变大了,当初的十步,现在只要五步。
D、我觉得科利亚很聪明。
......
(当出现类似答案C的回答时,可让他上台借助埋木匣的图,再画图,并做说明。)
3、教师小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回答也很精彩,科利亚经过动脑认识到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自己长大了,按原来的步子已经找不到木匣了。以前走十步埋下的木匣子现在只需要走五步就能挖到了。
4、师质疑:为什么妈妈能按原来埋木匣的步子挖到木匣子呢?
5、大家来读一读4—12自然段,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1)自由读喜欢的段落,可以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评一评,提提意见。
(2)把你喜欢的语句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听,等一会儿起来评一评。
6、引导读12段,/article/你觉得这段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和猜想的一样)可以换个词儿吗?(真的)换成“真的”读一读,体会一下意思有无变化。(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儿来表达,看来我们还得注意加强积累,让我们的写作能够信手拈来!)
7、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12段。
三、借助朗读,理解13段.
师过渡: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老师觉得你们和科利亚一样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看看聪明的你们能读懂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A、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如果是小孩子,他会一天天长高,增重,步子变大。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⑴ 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⑵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⑴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⑵ 指名读生字词。
⑶ 正音。
⑷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á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à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ǔ”和“shù”,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ǔ”,第二个数读“shù”。
⑸ 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4、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 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 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② 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 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⑶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5、作业:
⑴ 抄写生字、新词。
⑵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此处隐藏12024个字……)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