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创新目标 认识雨前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分析与处理:
重点:理解小燕子、小鱼和蚂蚁回答小白兔的话。
难点:认识下雨前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关键:是抓住好词、好句进行理解。
处理: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这些自然现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激发情趣
1、题目讲什么时候的事?
2、“下雨了”和“要下雨了”意思相同不相同?
为什么?(讨论)
二、创造条件,主体参与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篇童话里都有谁?(用“这篇童话里有____和_______”的句式说话。)
(2)这篇童话主要讲了谁?
(3)“要下雨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
都是谁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不做过多的课文分析
3、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图文对照。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读文。
三、研究学习,体验发现
1、读了这几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雨下起来了,下得怎么样?说明了什么?
3、学习生字。找出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读文:思考你还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帮助我们做事情?说给大家听。(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练读生字,纠正字音。书写生字。
2、完成课后练习。
3、本节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说一说。
六、研究性作业:
课外读一读关于自然方面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版》
板书设计:
16 要下雨了
燕子飞得很低
要下雨了 小鱼都游出水面
蚂蚁往高处搬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内容:
完成写好铅笔字、九九歌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写好铅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写生字“小、水”。
①指名读。
②指名按笔顺书空。
③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④观察“小、水”两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中间高,两边低,右边比左边高。)
⑤教师范写“小”和“水”各一个,并讲解要点。
⑥学生复习书写要领。
⑦学生描红、仿影并注意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2)按上面的学习过程学写生字“厅、同”。
3.练习。
(1)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在书上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3)指名上黑板写这4个字,并集体评议。
(4)展示优秀作品,提出存在问题。
二、读读背背。
1.审题,读题。
弄清本题有两个要求:朗读与背诵。
2.教师简要介绍。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叫冬至。从冬至那天起,第一个九天为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一直到第九个九天叫九九。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一首九九歌。
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这九个九中的气候变化。
3.学生借助拼音白读儿歌,要求读准读顺。
4.指名读。分组读。
5.教师范读。学生听清该如何停顿,并作好记号,同时练习读好它。
6.简单理解儿歌内容。
(1)小组讨论解疑。
(2)教师点拨“不出手……‘冰上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从哪个九开始天气转暖?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7.练习背诵,可自由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板书设计:
小 水 厅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3设计理念:
我所设计的这一片段的理念主要是遵循我校所实施的主体教学模式。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特别是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自己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片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人造卫星说的话。
3、会说人造卫星能做哪些事,用“会……会……”说话。
教学流程:
1、感知内容,读中质疑
⑴自由读这一段。思考: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⑵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并做上?
2、读中释疑
⑴再读课文,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⑵师抓重点来理解“侦察”“转播”导词语,这里主要通过直观的板画来理解。
再加上老师自己的讲解把“侦察”和“转播”的意思弄清楚。
3、读中感受,体会情感。
⑴你觉得人造卫星的本领怎么样?(大)
如果你是这颗人造卫星,你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会感到怎样?(自豪)
⑵带着自豪的心情来读一读人造卫星的话。
(自由读→指名读并反馈)
⑶变换句式来说说人造卫星有哪些本领
人造卫星的本领真大!它能(),能(),能(),还能()。(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4、迁徙训练,拓展延伸。
人造卫星会干这么多的事,小朋友你们会干些什么呢?
我会(),会(),会(),还会()。
反思:
本段教学设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大胆提问: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然后教师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成教学思路,组织学生学习。
⑵朗读内化。朗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内化语言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本段的教学主要通过 ……此处隐藏4518个字……小猪画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让学生演一演、朗读,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时特别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语气朗读今后注意培养。
小学语文教案 篇8一、教学目标
1、知道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
2、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爱读书多读书。
3、激发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作者物不释卷的'原因,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词。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手不释卷。
四、教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述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书为侣”?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释题,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何为“侣”?你对课题是怎样理解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
2、阅读后,同桌相互出题,检测阅读效果。
作者的假设是什么?他选择的是什么?
为什么他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一百遍?
作者是怎样进行阅读的?
3、课文围绕题目,讲述了哪些内容?
三、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四、熟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9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